天天看點

特征工程全過程1 特征工程是什麼?2 資料預處理3 特征選擇4 降維5 總結

1 特征工程是什麼?

有這麼一句話在業界廣泛流傳:資料和特征決定了機器學習的上限,而模型和算法隻是逼近這個上限而已。那特征工程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其本質是一項工程活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從原始資料中提取特征以供算法和模型使用。通過總結和歸納,人們認為特征工程包括以下方面:

特征工程全過程1 特征工程是什麼?2 資料預處理3 特征選擇4 降維5 總結

特征處理是特征工程的核心部分,sklearn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特征處理方法,包括資料預處理,特征選擇,降維等。首次接觸到sklearn,通常會被其豐富且友善的算法模型庫吸引,但是這裡介紹的特征處理庫也十分強大!

本文中使用sklearn中的IRIS(鸢尾花)資料集

http://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generated/sklearn.datasets.load_iris.html#sklearn.datasets.load_iris

來對特征處理功能進行說明。IRIS資料集由Fisher在1936年整理,包含4個特征(Sepal.Length(花萼長度)、Sepal.Width(花萼寬度)、Petal.Length(花瓣長度)、Petal.Width(花瓣寬度)),特征值都為正浮點數,機關為厘米。目标值為鸢尾花的分類(Iris Setosa(山鸢尾)、Iris Versicolour(雜色鸢尾),Iris Virginica(維吉尼亞鸢尾))。導入IRIS資料集的代碼如下:

1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2

3 #導入IRIS資料集

4 iris = load_iris()

5

6 #特征矩陣

7 iris.data

8

9 #目标向量

10 iris.target

2 資料預處理

通過特征提取,我們能得到未經處理的特征,這時的特征可能有以下問題:

● 不屬于同一量綱:即特征的規格不一樣,不能夠放在一起比較。無量綱化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 資訊備援:對于某些定量特征,其包含的有效資訊為區間劃分,例如學習成績,假若隻關心“及格”或不“及格”,那麼需要将定量的考分,轉換成“1”和“0”表示及格和未及格。二值化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 定性特征不能直接使用:某些機器學習算法和模型隻能接受定量特征的輸入,那麼需要将定性特征轉換為定量特征。最簡單的方式是為每一種定性值指定一個定量值,但是這種方式過于靈活,增加了調參的工作。通常使用啞編碼的方式将定性特征轉換為定量特征:http://www.ats.ucla.edu/stat/mult_pkg/faq/general/dummy.htm

● 假設有N種定性值,則将這一個特征擴充為N種特征,當原始特征值為第i種定性值時,第i個擴充特征指派為1,其他擴充特征指派為0。啞編碼的方式相比直接指定的方式,不用增加調參的工作,對于線性模型來說,使用啞編碼後的特征可達到非線性的效果。

● 存在缺失值:缺失值需要補充。

● 資訊使用率低:不同的機器學習算法和模型對資料中資訊的利用是不同的,之前提到線上性模型中,使用對定性特征啞編碼可以達到非線性的效果。類似地,對定量變量多項式化,或者進行其他的轉換,都能達到非線性的效果。

我們使用sklearn中的preproccessing庫來進行資料預處理,可以覆寫以上問題的解決方案。

2.1 無量綱化

無量綱化使不同規格的資料轉換到同一規格。常見的無量綱化方法有标準化和區間縮放法。标準化的前提是特征值服從正态分布,标準化後,其轉換成标準正态分布。區間縮放法利用了邊界值資訊,将特征的取值區間縮放到某個特點的範圍,例如[0, 1]等。

2.1.1 标準化

标準化需要計算特征的均值和标準差,公式表達為:

特征工程全過程1 特征工程是什麼?2 資料預處理3 特征選擇4 降維5 總結

使用preproccessing庫的StandardScaler類對資料進行标準化的代碼如下:

1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3 #标準化,傳回值為标準化後的資料

4 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iris.data)

2.1.2 區間縮放法

區間縮放法的思路有多種,常見的一種為利用兩個最值進行縮放,公式表達為:

特征工程全過程1 特征工程是什麼?2 資料預處理3 特征選擇4 降維5 總結

使用preproccessing庫的MinMaxScaler類對資料進行區間縮放的代碼如下:

特征工程全過程1 特征工程是什麼?2 資料預處理3 特征選擇4 降維5 總結

3 特征選擇

當資料預處理完成後,我們需要選擇有意義的特征輸入機器學習的算法和模型進行訓練。通常來說,從兩個方面考慮來選擇特征:

● 特征是否發散:如果一個特征不發散,例如方差接近于0,也就是說樣本在這個特征上基本上沒有差異,這個特征對于樣本的區分并沒有什麼用。

● 特征與目标的相關性:這點比較顯見,與目标相關性高的特征,應當優選選擇。除方差法外,本文介紹的其他方法均從相關性考慮。

  根據特征選擇的形式又可以将特征選擇方法分為3種:

● Filter:過濾法,按照發散性或者相關性對各個特征進行評分,設定門檻值或者待選擇門檻值的個數,選擇特征。

● Wrapper:包裝法,根據目标函數(通常是預測效果評分),每次選擇若幹特征,或者排除若幹特征。

● Embedded:嵌入法,先使用某些機器學習的算法和模型進行訓練,得到各個特征的權值系數,根據系數從大到小選擇特征。類似于Filter方法,但是是通過訓練來确定特征的優劣。

我們使用sklearn中的feature_selection庫來進行特征選擇。

3.1 Filter

3.1.1 方差選擇法

使用方差選擇法,先要計算各個特征的方差,然後根據門檻值,選擇方差大于門檻值的特征。使用feature_selection庫的VarianceThreshold類來選擇特征的代碼如下:

特征工程全過程1 特征工程是什麼?2 資料預處理3 特征選擇4 降維5 總結

4 降維

當特征選擇完成後,可以直接訓練模型了,但是可能由于特征矩陣過大,導緻計算量大,訓練時間長的問題,是以降低特征矩陣次元也是必不可少的。常見的降維方法除了以上提到的基于L1懲罰項的模型以外,另外還有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線性判别分析(LDA),線性判别分析本身也是一個分類模型。PCA和LDA有很多的相似點,其本質是要将原始的樣本映射到次元更低的樣本空間中,但是PCA和LDA的映射目标不一樣:PCA是為了讓映射後的樣本具有最大的發散性;而LDA是為了讓映射後的樣本有最好的分類性能。

http://www.cnblogs.com/LeftNotEasy/archive/2011/01/08/lda-and-pca-machine-learning.html

是以說PCA是一種無監督的降維方法,而LDA是一種有監督的降維方法。

4.1 主成分分析法(PCA)

使用decomposition庫的PCA類選擇特征的代碼如下:

1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3 #主成分分析法,傳回降維後的資料

4 #參數n_components為主成分數目

5 PCA(n_components=2).fit_transform(iris.data)

4.2 線性判别分析法(LDA)

使用lda庫的LDA類選擇特征的代碼如下:

1 from sklearn.lda import LDA

3 #線性判别分析法,傳回降維後的資料

4 #參數n_components為降維後的維數

5 LDA(n_components=2).fit_transform(iris.data, iris.target)

4.3 回顧

說明
decomposition PCA 主成分分析法
lda LDA 線性判别分析法

5 總結

再讓我們回歸一下本文開始的特征工程的思維導圖,我們可以使用sklearn完成幾乎所有特征處理的工作,而且不管是資料預處理,還是特征選擇,抑或降維,它們都是通過某個類的方法fit_transform完成的,fit_transform要不隻帶一個參數:特征矩陣,要不帶兩個參數:特征矩陣加目标向量。這些難道都是巧合嗎?還是故意設計成這樣?方法fit_transform中有fit這一單詞,它和訓練模型的fit方法有關聯嗎?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9-10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大資料挖掘DT機器學習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