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帶你讀《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Web和移動可用性設計秘笈》之二:我們實際上是如何使用Web的第2章

點選檢視第一章 點選檢視第三章

第2章

我們實際上是如何使用Web的

掃描,滿意即可,勉強應付

為什麼東西總是在你找的最後一個地方找到?

因為你找到以後就不會再找。

——兒童謎語

我一直在花費大量的時間觀察人們如何使用網絡,而最讓我震驚的是,在我們想象的使用者使用網站的方式和他們實際的使用方式之間,差别如此巨大。

當我們建立網站時,我們認為使用者會盯着每個網頁仔細閱讀我們精心制作的文字,領會到我們的頁面組織方式,然後,在确定點選哪個連結之前權衡他們的可選目标。

而大部分時間裡,他們實際上做的(如果我們幸運的話)是在每個頁面上瞥一眼,掃過一些文字,點選第一個令他們感興趣的或者大概符合他們尋找目标的連結。通常,頁面上的很多部分,他們看都不看。

我們認為的“精心準備的文字”(或者至少是“産品資料”),在使用者看來更像“以每小時100公裡的速度駛過的廣告牌”。

帶你讀《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Web和移動可用性設計秘笈》之二:我們實際上是如何使用Web的第2章

你可能會想到,實際情況比這要複雜一些,并且取決于是哪種類型的網頁,使用者打算做什麼,他當時有多忙,等等。但是這種簡單的視角比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想象更接近現實。

這意味着,在設計網頁的時候,我們勾勒的是一位更理性、注意力更集中的使用者。這是在假定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使用網絡;和其他人一樣,我們常常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比實際情況更有序、更理智。

如果想設計有效的網頁,你必須開始接受關于網絡使用情況的三個事實。

第一個事實:我們不是閱讀,而是掃描

關于使用Web,極少數幾個得到證明的事實之一就是,人們會花極少的時間來閱讀大部分的頁面,相反,我們隻是掃描一下(或者匆匆掠過),尋找能引起我們注意力的文字或詞語。

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那些新聞故事、報告或産品描述的頁面,人們會回去進行閱讀。但就算是那些頁面,人們也經常會在閱讀和掃描之間來回切換。

我們為什麼掃描?

  • 我們總是任務在身。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使用Web都是想完成某項任務,而且通常想要盡快完成。是以,Web使用者的行為更像鲨魚:它們不得不一直移動,否則就會死掉。我們沒有時間來閱讀那些不必要的内容。
  • 我們知道自己不必閱讀所有内容。在絕大多數頁面上,我們實際上隻對其中一小部分内容感興趣,我們隻是尋找這些感興趣的或者跟手頭任務有關系的内容,剩下的内容我們并不關心。掃描就是我們找到相關内容的方式。
  • 我們善于掃描。這是一項基本技能:當我們學會閱讀時,就已經學會了掃描。在生活中,我們一直在掃描報紙、雜志、書籍(或者你還不到25歲,那麼可能是一直在掃描reddit、Tumblr、Facebook)。我們所有的時間都在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内容,我們知道這樣沒問題。

這樣做的實際結果就像Gary Larson的經典漫畫《在遠方》(The Far Side)中關于我們對狗說的話和它所聽到的之間的差別。在漫畫裡,這條叫作Ginger的狗看起來在很專心地聽它的主人說話,它的主人很嚴肅地要它别去碰那些垃圾,但是在狗看來,主人說的就是“$@#%& Ginger $@#%& Ginger $@#%&”。

我們在網頁上看到什麼取決于我們想看到什麼,不過通常隻是頁面上的一小部分内容。

帶你讀《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Web和移動可用性設計秘笈》之二:我們實際上是如何使用Web的第2章

就像Ginger一樣,我們一般會把注意力放在這樣的文字和短語上:1)與手頭任務有關的;2)我們目前或接下來的個人興趣;3)我們腦海裡一些根深蒂固像觸發器那樣的詞,例如“免費”“大減價”“美女”,還有我們的名字。

第二個事實:我們不做最佳選擇,而是滿意即可

在設計頁面時,我們容易假定使用者會掃過整個頁面,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然後選擇一個最好的。

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時間裡我們不會選擇最好的,而是選擇第一個過得去的,這就是滿意政策(stisfice)。一旦我們發現一個連結,看起來似乎會跳轉到我們想去的地方,那就是一個我們将會點選它的大好機會。

我對這種行為已經觀察了好幾年,但是直到我讀了Gary Klein的《力量之泉:人們如何決策》(Sources of Power: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之後,才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行為。Klein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自然決策方法,例如消防員、飛行員、國際象棋大師、核電廠從業人員如何在實際條件下進行高危決策,這些條件包括時間壓力、模糊的目标、有限的資訊和變化的環境。

帶你讀《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Web和移動可用性設計秘笈》之二:我們實際上是如何使用Web的第2章

Klein的觀察隊伍帶着廣為接受的理性決策模型(面對問題時,人們會收集資訊,識别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選擇其中最好的一個)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研究(火災環境下的現場指揮官)。他們從這樣的假設着手:由于高度的危險和緊迫的時間壓力,火災指揮官隻能從兩種可能中進行選擇,這是一個他們認為相當保守的假設。

然而,結果是,火災指揮官沒有從任何可能中進行選擇,他們采用了頭腦中想到的第一個合理計劃,然後在心裡快速檢查了一下可能的問題。如果發現沒有什麼問題,就開始行動。

那麼,為什麼Web使用者不尋找最佳選擇呢?

  • 我們總是處于忙碌中。正如Klein指出的那樣,“尋找最佳政策很難,需要的時間也很長,滿意政策效率更高。”
  • 如果猜錯了,也不會産生什麼嚴重的後果。不像救火,在網站上做了一次錯誤選擇的後果通常隻是點選幾次後退按鈕,這樣也使得滿意政策成為一項有效的政策。(後退按鈕是Web浏覽器中用得最多的按鈕。)
  • 對選擇進行權衡并不會改善我們的機會。在設計不佳的網站中,花費精力去做最佳選擇并沒有用。你還不如檢視猜到的第一個頁面,不行的話再退回來。
  • 猜測更有意思。猜測不會像仔細衡量那麼累,而且如果猜對了,速度會更快。它還帶來了一個機會因素——有可能無意中看到某個意外但不錯的内容,這種可能性令人開心。

當然,這并不是說使用者在點選之前從來不進行衡量,這要取決于他們腦海中的打算,時間上有多緊迫,還有他們對這個網站的信心。

第三個事實:我們不是追根究底,而是勉強應付

隻要做一點可用性測試,就會發現一件顯而易見的事(不管你是測試網站、軟體,還是家用電器),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人們一直在使用這些東西,但并不了解它們的運作原理,甚至對它們的工作原理有完全錯誤的了解。

無論面對哪種技術,很少有人會花時間閱讀說明書。相反,我們貿然前進,勉強應付,編造出模棱兩可的故事來解釋我們的所作所為,以及為什麼這樣能行得通。

我經常想起《乞丐王子》結尾處的那一幕:真正的王子發現當他不在的時候,那個長得很像的假王子會把大英帝國的國玺拿來壓胡桃(這再合适不過了,對他來說,國玺就是一塊又大又厚重的金屬)。

帶你讀《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Web和移動可用性設計秘笈》之二:我們實際上是如何使用Web的第2章

事實就是,我們就是那樣完成任務的。我看到很多人完全不是以設計師設想的方式使用網絡、軟體、消費類電子産品,但他們用得很好。

以上網的關鍵工具網絡浏覽器為例,對于建造網站的人來說,它是一個用來浏覽網頁的應用,但是如果你去詢問人們浏覽器是什麼,多得讓人震驚的人會說“那是我用來搜尋……找到東西的地方”或者“那不是搜尋引擎嗎?”。你可以自己試試,問問家人朋友浏覽器到底是什麼,他們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吃驚。

很多人經常上網,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使用浏覽器。他們隻知道,在一個輸入框裡輸入點東西,然後内容就出來了。但是這并不重要:他們是在勉強應付,而且他們成功了。

還有,勉強應付并不限于初學者,甚至技術專家也會在了解事物運作原理上有着驚人的誤會。(如果馬克·紮克伯格或者謝爾蓋·布林在生活中也以勉強應付的方式面對某些技術,我一點都不會吃驚。)

為什麼會這樣?

  • 這對我們來說并不重要。對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隻要我們能正常使用,是否明白事物背後的運作機制并沒有什麼關系。這不是智力低下的表現,而是我們并不關心。總之,它對我們來說沒那麼重要。
  • 如果發現某個東西能用,我們會一直使用它。一旦發現一個東西能用(不管有多難用),我們就不太會去找一種更好的方法。如果偶然發現一種更好的方法,我們會換用這種更好的方法,但很少會主動尋找更好的方法。

看着Web設計師和開發人員觀察他們的第一次可用性測試通常會很有意思。第一次他們看到一個使用者點選一個完全不合适的地方時,會很吃驚(例如,使用者忽略了導覽列上一個大而顯眼的“軟體”按鈕,而嘴裡說着“嗯,我在找軟體,是以我猜也許該點選這個‘便宜貨’,因為便宜總是好事”)。使用者可能最終找到了他要尋找的,但坐在旁邊看的人卻哭笑不得。

第二次又看到這種情況,他們會大喊:“點‘軟體’就行了!”第三次發生這種情況時,他們會想:“為什麼我們弄得這麼麻煩?”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如果人們勉強應付的時候這麼多,他們有沒有弄明白真的那麼重要嗎?答案是,很重要,因為有時候可以勉強應付,但通常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錯。

另一方面,如果使用者明白了:

  • 他們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無論對使用者還是對你都好。
  • 他們會更容易了解網站的服務範圍——不隻是他們自己偶然看到的那些。
  • 你更可能引導他們到網站上你更希望他們看到的地方。
  • 在你的網站上,他們會覺得自己更聰明,更能把握全局,這會讓他們成為老使用者。隻要有了一個讓人們感覺更好的網站,他們就會離開這種讓人勉強應付的站點:鯉魚脫卻金鈎去,搖頭擺尾再不來。

如果生活給了你檸檬

到現在,看到這些不太美好的畫面(關于通路者和他們的網絡使用情景)以後,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我不在當地的7-Eleven便利店找份工作算了?在那裡至少有人看到我付出的勞動。”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想答案很簡單:如果通路者的表現讓你覺得你似乎在設計廣告牌,那就設計出了不起的廣告牌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