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切雞烹饪技藝,入圍!

2021年,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啟動開展了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經各地各機關推薦、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評審組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會議審議、廳黨組會研究,提出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115項,其中新入選項目42項,擴充項目73項。

其中,清遠一共入選5個項目,分别是“民間文學”《水淹天》——創世紀叙事長詩、“傳統技藝”白切雞烹饪技藝、龍塘陶缸燒制技藝、“傳統舞蹈”木呷獅舞以及“民俗”白廟疍家遊龍。若該5個項目通過公示,清遠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将達到39個。

據統計,清遠現有英石假山盆景傳統工藝、連州布袋木獅舞、瑤族耍歌堂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省級非遺34項、市級99項、縣級164項。

擴充閱讀

一、《水淹天》——創世紀叙事長詩

《水淹天》為排瑤創世紀叙事長詩。排瑤是瑤族獨具特色的一個支系,約在隋唐時期,排瑤祖先已遷徙到連南百裡瑤山建寨定居。

白切雞烹饪技藝,入圍!

《水淹天》——創世紀叙事長詩壁畫。

排瑤創世紀叙事長詩《水淹天》試圖解釋天地的形成、人類和民族的起源,通過神奇奔放的幻想,優美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了瑤族人民與大自然作鬥争的不屈不撓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再現了瑤族遠古時代的生活風貌,是排瑤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曆史研究價值。瑤族由于沒有文字,這部創世紀叙事長詩隻能通過歌唱和講故事來流傳,并通過壁畫形式,在盤古王廟或瑤家屋檐的牆壁上刻錄下來。近年來,地區文化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保護傳承,先後投入10多萬元對各類壁畫進行修複更新,聘請老藝人到學校通過唱歌、講故事的形式開展傳承活動。

由于該長詩内容豐富、篇幅較長,能全面記下來的人本就少之又少,近年來受現代文化沖擊、老藝人年齡不斷增長和相繼離世,目前能清晰記住的人鳳毛麟角,《水淹天》面臨失傳的瀕危狀況,立項保護和傳承迫在燃眉之急。

二、白切雞烹饪技藝

白切雞是清遠市曆史悠久、聞名中外的一種傳統特色菜式。據《清遠縣志》記載,清遠素有無雞不成宴的傳統。逢紅白喜事,大小宴席,招待賓客,均要用一隻完整煮熟的扇雞祭祖、酬神,完成儀式之後,端回家後斬切出台,由此得名白切雞。傳統方式烹饪的白切雞皮爽幼滑,肉質細嫩,清甜鮮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清遠雞的原味。

三、木呷獅舞

木呷獅舞是清遠英德市獨具特色的傳統舞蹈,表演時1人舞獅頭,4人舞小醜,4人打樂器,在“十點梅花”鑼鼓樂的伴奏下舞動不同的動作。表達人們對平安、健康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白切雞烹饪技藝,入圍!

木呷獅舞。

木呷獅舞多在春節及重大節日期間在祠堂、廣場等地點表演,表演前行請木呷獅禮儀。木呷獅舞動時,獅頭在高腳鼓、大镲、銅鑼、小铛子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走、跑、拜、跳、舔、撲、咬等動作,時而發出“呷呷”聲音。通過互相之間的戲弄和打鬧,滑稽诙諧,逗觀衆開心快樂,很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木呷獅舞是英德最為普遍的一種民間舞獅活動,具有一定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沉澱着英德客家人的文化生活與習俗,同時也見證了英德客家人的傳統文化精髓。木呷獅舞表演大多聚集在節假日期間,有利于團結群衆、和諧社會,同時豐富了人民群衆精神文化生活。

四、龍塘陶缸燒制技藝

龍塘淩氏陶缸燒制技藝為清乾隆末年(1792年)年間,由淩氏二十一世先祖淩朝生從梅縣石鎮傳來今清遠龍塘月形崗村,祖上相中這裡的地形土質,開窯燒陶,傳承九代子嗣,前後經曆225年。主要燒制的陶器有陶缸、酒埕、盆等家有器皿。

近幾十年以來,人們對傳統陶器的需求減少,目前整個淩氏家族,隻有第九代傳承人淩建光帶領下的幾個族人仍在堅持祖上的這個行當。

五、白廟疍家遊龍

清遠是“中國龍舟之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源遠流長。清城區白廟遊龍,也叫旺龍,據明代天順年間《清遠縣志》記載,白廟遊龍習俗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它不是競技活動,而是端午民俗活動中熱鬧有趣的一種習俗。白廟遊龍從農曆四月初八開始,到五月初十左右結束,曆時一個多月,分起龍船、龍船下水取青開光、龍船探親戚、端午節紀念屈原、龍船盛典慶、收龍六個部分。這項傳統的民俗活動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從起龍船、浸水、祭江、探龍船親戚、謝江典禮的舉行,都有莊嚴的儀式。曾受邀遠赴東莞等地參與端午龍舟節遊龍展示。

【記者】陳立楷

【作者】 陳立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