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談劉備、孫權攻取荊州、平分荊州、借讓荊州的經過

荊州是孫權和劉備的外交中心問題。本文試圖闡述并分析孫劉攻取荊州、平分荊州、借讓荊州的經過。

談談劉備、孫權攻取荊州、平分荊州、借讓荊州的經過

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經大緻穩定了長江以北的地區。他占據關東、關中地區,兵力鞭及東北三郡烏丸,并安撫了關西的馬騰、韓遂。于是他開始向南發展。長江以南有三股勢力,分别是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和揚州的孫權。劉璋偏安于四川盆地,久與中原地區失去聯絡,一時間與曹操沒有沖突。孫權一直與曹操保持着良好的關系。早在建安二年,曹操表孫策為騎都尉;建安三年,孫策遣張紘獻禮于曹操,曹操于是表其為讨逆将軍、封其為吳侯、拜其為會稽太守;建安五年,孫策遇刺,曹操表孫權為讨虜将軍、領會稽太守。雙方可謂是禮尚往來。劉表位處荊州,直逼曹操的政治中心許昌;而劉表又任用曹操的死敵劉備。早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就注意到來自劉表和劉備的威脅。是以,南方三股勢力中雖然劉表的實力最強,曹操卻準備最先消滅他。

起初,曹操用荀彧之計,明裡出兵于宛、葉兩縣,暗中卻派精兵突襲荊州。結果他出兵不久後,劉表竟先病死。劉表的兒子劉琮在蔡家的支援下繼承荊州的統事權。劉琮剛剛繼位,便面臨着曹操的壓倒攻勢;于是在名士蒯越、韓嵩的勸說下,劉琮将荊州獻于曹操。很多人認為曹操得到荊州純屬僥幸。實則不然。漢末時期,由于黨锢的迫害和黃巾的動亂,北方的很多名士都遷徙到南方謀生。雖然這些名士被迫來到南方,他們的心還是很向往回歸朝廷。曹操擁帝自重;在很多名士心裡,歸順曹操就是回到朝廷的懷抱。劉表本身是一個名士,他所任用的官員也多是名士。于是這些名士們一合計,就勸新主劉琮把荊州獻給曹操。可見,曹操能刀不血刃地得到荊州,完全是漢末人口南徙所造成的。

曹操得到荊州後,馬上對另外兩個勢力,劉璋和孫權,采取行動。首先,曹操指令久不上貢的劉璋按期給朝廷派遣士兵。這樣一來,曹操就可以控制劉璋,也能削弱他的兵力。另外,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孫權,請他會獵在逃的劉備。其本意是試探孫權究竟聽不聽話。

談談劉備、孫權攻取荊州、平分荊州、借讓荊州的經過

前面說過曹操和孫權的關系很好。然而雙方都對彼此懷着戒心。官渡之戰時,孫策就曾組織偷襲曹操的許都,然而很快遇刺,是以沒能實作這一計劃。而官渡之戰後,曹操也想乘孫策之喪,舉兵伐吳,最終被張紘勸服,打消了這個念頭。可見,曹操和孫權的關系并非親密無間,還是在可戰與可不戰之間。

對于孫權而言,荊州是他發展的唯一道路。從孫策時代起,孫氏就沒有間斷過西進的軍事行動,并先後四次攻擊荊州江夏的黃祖。本來劉表死前,孫權就做好攻取荊州的準備。結果曹操卻突如其來,一舉占據荊州北部。而荊州南部則為以劉琦、劉備為首的劉表舊部所有。如果孫權答應曹操會獵劉備的要求,一方面表示他聽命于曹操,而另一方面他會因為替曹操打敗劉琦、劉備等人而将把荊州拱手讓給曹操,并斷絕向西擴張的道路。然而如果孫權拒絕曹操,則他肯定會與曹操有一場大戰。于是孫權把這個頭痛的問題交給他的大臣們商議。以張昭為主的主降派馬上提出歸順曹操的建議。前面說過,曹操能順利得到荊州,主要依靠着南方名士們的支援。張昭,和蒯越、韓嵩一樣,也是遷居南方的名士;孫策死後,張昭一直與北方政府保持着互相往來的關系。他的降曹的觀點最能代表主降派的思想:“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可見,這些名士心中有一種“正”、“逆”和“君”、“臣”的思想。他們盲目地架設曹操代表着漢室,是以對他很迷信。然而張昭等人隻會談道,是以有雄圖大志的孫權對他們的觀點頗不以為然,他更看重魯肅的觀點:“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将,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别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衆,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魯肅的大意無非是勸孫權無視曹操,攻占荊州。然而他提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劉備天下枭雄,與操有隙”。之前說到,曹操能取得荊州主要是因為荊州的名士心向朝廷。但是曹操在荊州并不是盡得民心。曹操隻得到了名士們的支援,因為名士們多是從北方來。然而真正的荊州本土人及一些大族卻不支援曹操。于是就有了很多居民甯願選擇跟随劉備逃亡,也不肯留在曹操治下的情況。劉備在荊州經營了一些時日,雖然沒有發展軍事力量,卻樹立了好聲望。在劉琮投降後,他很快得到了荊州土人和劉表舊部的歸順,并向江陵轉移。在轉移途中,劉備攜帶了大量的居民。這就是劉備攜民渡江的故事。很多人認為劉備此舉是用百姓做擋箭牌。其實不然。劉備此時想在江陵攔住曹操的攻勢,并以此為根基占領荊州。他攜民渡江無非是想拉攏一些荊州居民和劉表舊部作為其政治資本,且集中并壯大荊州的反曹勢力。劉備在大敵目前的情況下沒有逃跑,反而帶領百姓渡江。這種行為使劉備在荊州極具号召力,乃至于後來他能一舉招降荊州南部的四郡。魯肅看到的就是劉備的号召力和荊州尚存的反曹勢力。魯肅認為曹操雖然得到了劉表的部隊和一部分官員,但是他并沒有得到荊州的人心;于是,如果孫權能夠對劉備善加利用,則可以利用荊州的反曹勢力将曹操趕出荊州。當然,孫權不僅能利用劉備将曹操趕出荊州,更能利用劉備長期統治荊州。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魯肅的計策抓住了曹操不得民心的弱點,并狠狠地對症下藥。

談談劉備、孫權攻取荊州、平分荊州、借讓荊州的經過

得到孫權的同意後,魯肅去荊州拜見劉備并向他提出聯盟的請求。劉備當時剛逢慘敗。魯肅說劉備的兵力“不當一校”,即是隻有幾千人。這裡恐怕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劉備的兵力少是可以肯定的。劉備的意思是想借助孫權的軍事實力而維持其勢力,孫權則想利用劉備的名望而争取荊州人士的支援。于是兩人一拍即合,達成聯盟的協定。從實際角度出發,當時的劉備還是依附于孫權。

很快,曹操揮師攻打劉備,但是在劉備和周瑜的聯合作戰下敗于赤壁,一年後又失去了南郡,隻能将大部隊退回襄陽,從此不做南下的打算。在這一年中,劉備招降了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陽郡。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在荊州的号召力是絕對不能小觑的。而同時,孫權也攻下南郡,并拜周瑜為太守。此時,孫權面臨着一個新的發展問題,即是西取益州,還是穩定荊州、揚州并北擊合肥。激進派周瑜、甘甯等都建議西取益州。另外,孫權又感到了從劉備而來的壓力。當時劉備和劉琦招攬荊州人士,并憑借兩人的号召力将勢力迅速膨脹起來。周瑜、呂範則建議軟禁劉備并操縱其部屬。然而孫權并沒有盲目地聽從周瑜、甘甯、呂範等人的建議。他采取的是更為理智的行動。他把精力放在北方的徐州,并在周瑜死後把南郡讓給劉備,以此拉攏劉備。

談談劉備、孫權攻取荊州、平分荊州、借讓荊州的經過

孫權讓南郡的這招棄子到底高明在何處呢?這要從漢末大局說起。漢末時期,北方的商業發展迅速,導緻了許多農民失業并成為流民。由于當時南方的商業不發達,于是部分北方流民南下定居,發展農業。而另一部分流民則成為黃巾賊(當時部分黃巾軍都是帶着家眷作戰的),并被鎮壓軍殺死(隻有曹操沒有完全殺戮黃巾軍)。于是這就導緻了北方人口劇減,而南方人口增加。同時董卓遷都、關東義軍散夥後,北方連年征戰不已,而南方則相對穩定,雖然偶爾有戰事,卻也不是大規模的。如此一來,北方不僅人口更減,商業和農業也沒有發展;南方的經濟則相對充實得多。是以,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有着強大的實力,其内部經濟還比較落後。而孫權位居揚州,雖然整體實力比曹操差很遠,其民卻大多富庶。這裡需要引進一個概念,就是實力密度。曹操的表面實力雖然強于孫權,其實力密度卻很低。看準這一點後,孫權認為尚有實力和曹操一較高低,便遷都到秣陵,建濡須塢,準備北上和曹操争雄。然而孫權當時有兩個戰場可以作戰,一是東邊的合肥,二是西邊的襄樊,為什麼孫權隻選擇合肥呢?這要從孫氏的軍制和内部動亂說起。孫氏的軍制是私有制,每一個将領都有部曲,而中央政府,即孫權本人的部隊卻不多。赤壁之戰時,周瑜需要五萬人,孫權卻對他說“兵難卒合”,并隻給了周瑜三萬。可見孫權實在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并且從多次對外戰役還可以看出江東的兵力多都散于将領的部曲間。這種事态下,孫權隻能從集中從一路進軍的人馬,不能東西雙管齊下。于是孫權必須在合肥和襄樊兩個戰場中選擇一個。揚州境内的丹楊地區山勢深入陡峭,很多宗族勢力占山為王,與政府作對。這便是山越勢力。孫權雖然四次進攻黃祖又在赤壁和曹操對戰,但他從來沒有解決根本的内部穩定問題。于是在對外發展之前,孫權認為必須先消除山越隐患。如果孫權把對曹戰場選在合肥,則可以集中一支軍隊,外攻合肥,内平山越,做到一軍兩用。如果孫權把戰場選在襄樊,則需要另外組織一支平山越的軍隊,但之前說過,孫權沒有這種軍事實力。于是孫權便把對曹戰場确定在合肥地區。然而孫權又不得不兼顧襄樊地區的安危。同時,孫權在讨伐黃祖的四次戰争中已經與荊州人結怨,是以此時孫權并不具備統治荊州的政治資本。在權衡之下,孫權為了縮小防禦線,并集中兵力攻打曹操,便把南郡交給頗有威望的劉備,讓他暫時代理打理南郡。于是劉備就借了荊州。

談談劉備、孫權攻取荊州、平分荊州、借讓荊州的經過

然而明明隻借了南郡一郡,為什麼要說劉備借荊州呢?這要考慮到南郡的地理位置。南郡是孫權、劉備所有的荊州土地中與曹操勢力鄰接的沖要之處,并且占有極重要的軍事優勢。首先南郡是用武之地,從曹操留曹仁守南郡、關羽北伐兩件事就可看出。另外,南郡擁洞庭湖,是操練水軍的地段。同時,連接配接益州的漢水在位處南郡境内,是以南郡也是入蜀必不可少的軍事要地。可見,擁南郡者可以北上,可以西進,也可以練兵。基于以上三點,孫權把南郡交給劉備,無疑說明了他徹底放棄了在荊州發展、并把荊州的主戰場讓給劉備的意圖。此後,在劉備占據南郡的十二年中,孫權沒有在荊州和曹操發生過一次重大軍事沖突。是以,所謂劉備借荊州,并不是指劉備借了荊州的土地,而是說他借了荊州的地利和在荊州的主戰場。

至此,借荊州這出戲就徹底演完了。而後,孫權在合肥戰場上失利,又想起了占據襄樊戰場,于是派諸葛瑾向劉備讨要南郡。而劉備此時已占據了益州。之前說過漢水連接配接益州,又位居南郡境内;如果劉備把南郡還給孫權,則失去了對漢水流域的控制;是以他便不準備還南郡。于是孫權和劉備開始了争奪荊州之戰。這便是後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