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以洪水之名的黑客馬拉松

本文作者,來自英國倫敦的中國學生Chloe W。她參加了倫敦科技界近日針對英國洪水而發起的Hackthon(黑客馬拉松)後,和我們分享了這段有趣的經曆:科技業者是如何高效地參與到救災行動中去的。正如她在文章中所分享的,在災難面前,科技不能幫着填沙袋,但能幫助受災者與資訊和社群相連,幫助他們溝通所需,擷取所需,并推動傳統管理系統和觀念的開放創新。

以下為文章全文:

2月16号,倫敦, Google Campus,來自Google, Facebook,Twitter, Mircosoft等數十家科技公司的頂尖工程師們因洪水之名坐到了一起,卷起袖子瘋狂hack。讓他們聚在一起的理由,是英國剛剛遭受的水災。

一場以洪水之名的黑客馬拉松
Hacking中 @ Campus London 圖檔來源: Tech city news

Non-stop

這個月初,英國南部地區遭受洪水襲擊,數萬居民受災。14号晚上,唐甯街緊急召見科技界代表;第二天,一封呼籲科技志願者參與Flood Hackathon的召集令在各大科技公司内部及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并在24小時内就吸引了200多人報名參加;16号,來自Google, Microsoft,Facebook, Twitter, Conversocial, Datasif等公司的工程師及其他獨立創業團隊、開發者、Hacker等聚集一堂,自由組隊,利用政府提供的災情監測資料,探索幫助人們應對洪水的科技解決方案。經過5-8小時的Coding,最終共有16支團隊向評委會送出了作品并完成兩分鐘的現場demo。

一場以洪水之名的黑客馬拉松

由Google, Tech City, 唐甯街10号及内閣辦公廳代表組成的評委會

依據相關性和實用性,評委會最終挑選了8個項目予以嘉獎(見下表,同時Google向所有為洪災開發App的參與者提供價值2000美元的雲存儲服務),并表示對部分項目提供支援向全國推廣。其中有可以利用twitter來定位和尋找志願者的小工具,3D可視化洪水資料的平台,預測明日水位的線上地圖,防洪裝置受損自動警報裝置等等。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位Facebook的工程師做了一個向受災地區群衆自動推送預警短信及救助資訊的應用,乍一看特别不炫酷,但他說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不是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并且提前預裝了相關App,這樣(真正)“接地氣”的小細節在災難的情景下愈發顯得難能可貴。

一場以洪水之名的黑客馬拉松

完整的項目名單及活動記錄見此

之後不久,Facebook英國就率先将Hackathon上的想法加以應用,推出了可自動将受災地區使用者和能夠提供幫助的志願者聯系起來的臨時功能。而另一家能源及電話公司比價網站uSwithc.com也将“Who do I call when I have a power cut?“項目整合到自己的服務中。

一場以洪水之名的黑客馬拉松

Facebook的新功能 圖檔來源:the guardian

Hackathon 活動向來不乏速度和激情,而這一次挑戰的難題變成了眼下危害家園的自然災害,每一個即興創造都有可能立即付諸實踐造福同胞,這大大激發了Hacker們前所未有的熱血與俠氣(也要部分歸功于英國社會慈善傳統及公衆參與氛圍相對濃厚)。在某個瞬間你會覺得這些IT精英們仿佛就是超級英雄的另一個化身,他們不停歇地敲擊着鍵盤,螢幕上飛快跳轉的代碼似乎也偶爾散發出英雄主義的光芒……這樣的氛圍不僅感染着我,也是讓活動的聯合發起者——來自唐甯街10号、内閣辦公廳,政府數字服務小組、和環境署的政府代表們——備感鼓舞。

英國首相卡梅倫也發推對此活動表示贊許,稱很高興見到英國科技界能夠走到一起為應對洪災開發技術解決方案。

Radical Openness

但冷靜回想一下,無論國内外,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自覺參與到預警和救災的行動中(比如雅安地震後,Google,百度,360,騰訊等公司紛紛上線的求助平台,又如果殼網搭建并發起的北京洪水地圖 等等),但當我第一次看到活動通知中長長的政府機構名單時,并主動開放政府資料邀請大家來hack,我(作為一個習慣了政府總在打盹缺勤或保守高冷的中國人)确實頗感意外,決定要來一看究竟。

事實上,英國政府最近因為救災反應遲緩受到群眾批評,Tech City的新 CEO Grerard Grech(前黑莓高管)指出主要問題不是政府資金的投入,而是缺乏有效的控制。直到這次活動之前,環境署的洪水資料隻向部分付費團體開放。“一些高官仍然固守思維不願開放這些資料,因為他們不知道人們将如何使用它們。然而既可以提高資料的準确性又有利于國家福祉的最佳方法,恰恰在于政府對資料的開放。”

于是Tech City牽頭環境署等政府部門,及開放資料協會(Open Data Insititute)等第三方機構主辦了這次Hackathon,看看技術牛人們究竟可以如何開發和釋放這些資料的價值。環境署承諾這些資料在接下來至少三個月的時間内将對大衆開放,提供相關的API及其他資源,并讓自家的工程師也參與到hackathon中確定資料可獲得性。

Grerard Grech在接受BBC的采訪時指出:“諸如此類活動的意義在于,它把人們聚到一個房間,迫使政府加快響應,并仔細檢視自身在流程和結構上值得改進之處。”

Keep calm & smile

最後稱道下活動流暢組織,除了有清晰周到的日程安排,整個活動也充分利用社交化媒體,向所有人開放,通過Meetup,Everbrite,twitter,youtube發出号召,全程實時直播和互動,一些無法到現場的Hacker也可以為現場的參賽者出謀劃策。參與者們使用Hackpad,Google doc,Github,Wiki page等開源或協同工具來分享和記錄好的資源及想法,不僅提高工作效率,也使得大量成果可以沉澱下來,保持開放,高度透明,不斷完善,也避免了成為一場少數人一次性的狂歡。

雖然有參與者發推表示當天有種“戰争時期的史詩感”,但我在現場看到更多的,是各家工程師能抛開公司間的桎梏,這一天隻為國家和人民工作,穿上Google發的t恤,喝着微軟送來的啤酒,啃着Facebook贊助的pizza,眉飛色舞地一邊讨論一邊hack,不時講幾個英式冷笑話,順便交幾個朋友相約demo後一起喝一杯……

一場以洪水之名的黑客馬拉松
當我把這張照片po在朋友圈,有人評價說這場活動是一次愛國主義的技術版诠釋,但我更願意相信我所看到的是一個個科技人文主義的生動注腳,一種沒有悲情、不加演繹的探索精神。

Take-away

雖然開放,透明,協作,去中心化很早就是cyber遊俠們的精神主張,但到今天,随着網際網路的日益滲透,技術和資料真正有了颠覆式的變革潛力時,與其把這些抽象詞彙寫入傳說中的“網際網路思維”,不如去讨論這股力量的可能性并将其用于創造、建設和改變。正如Floodhack傳遞的資訊一樣,雖然科技不能幫着填沙袋,但科技在幫助洪災受害者與資訊和社群相連,幫助地溝通所需,擷取所急,并推動傳統管理系統及觀念的開放創新上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雖然如今我們也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參與到救災和公益的行動中來,而Floodhack讓我真心開始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市場在三國演義或者各種大戰之外,那些優秀的有召喚的人們可以翻越藩籬和偏見攜手合作,比如在讓我們更便宜地打車之餘,能提供交通擁堵的數字解決方案。當然這更需要城市的管理者們主動彎下腰去,學會開放,向科技人士們請教,讓科技的力量和大衆的智慧參與到公共服務改造和創新中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