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而是要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年輕人為了準時上班打卡,不得不六七點鐘就起床洗漱化妝打扮,一系列程式下來,怎麼着也得一個多小時,然後再加上擠公交、地鐵的通勤時間,至少也要兩個小時。是以,吃早飯已經成了一個“選擇題”,時間來不及的話,隻能餓着肚子上班,渾渾噩噩一上午之後,才能吃上一口熱飯,十分不容易。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而是要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可是,與現代人相比,古代官員才更“委屈”,如果第二天要上朝,他們幾乎連睡覺時間都沒有,更别提吃早飯了。

在古代,百官隔三差五就要上早朝,尤其是明朝,更是每天都要上。朱元璋規定,凡是京城六品以上的官員,每日都要上早朝奏事。不難想象,朱元璋乃是農民出身,他當上皇帝之後也沒有“忘本”,廢除丞相之後,擔心遭人蒙蔽,于是就規定了頻繁上早朝的制度,每天都要了解民間最新出現的情況,避免貪官橫行、百姓利益受損。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而是要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朱元璋去世之後,之後也有幾個皇帝将每天上早朝當作祖制來遵守,一旦皇帝哪天犯了懶沒上早朝,一幹文官就會公開指責,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皇帝隻能堅持下去。不過,每天上早朝固然還勤政的典範,但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的話,估計堅持一兩個月就會病倒,畢竟上早朝的時間太早了,嚴重影響了睡眠規律。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而是要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前往午門集合,淩晨三點時,人就來得差不多了。當午門城樓上傳來鼓聲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大約五點的時候等鑼聲一響,便會魚貫而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哪個官員咳嗽、吐痰,或者步伐“不穩重”,就會被負責糾察的禦史記錄下來,等候發落。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而是要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不過,餓着肚子上朝終究是個大問題,一次兩次還行,時間一長,任何人也撐不住。《辟寒》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唐代宰相劉晏有一次五更天去早朝,由于天氣寒冷,他途經蒸餅店時,買了餅裹在袍袖中,在朝堂上悄悄吃了。

《萍州可談》記載,上早朝的官員可在皇城外的“待漏院”等候,他們可以享受一頓備有美酒和水果的早餐,有的官員饞酒,還會自帶肉食。散了早朝後,皇上還會“賜食”百官,由于賜食的地點在殿堂廊下,是以稱之為“廊餐”。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而是要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此外,《湧幢獨幕喜劇》卷一中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每日視朝,奏事畢,賜百官食”,賜食在奉天門,或在華蓋殿、武英殿。然而,百官廊餐制度雖然可以解決百官餓肚子的問題,但沒過幾年就因朝廷财力不支廢止了,是以臣子們隻能自己想辦法。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不吃早飯,而是要在嘴裡含一片人參?

前文提到,不少官員都會在袍袖中藏有糧吃食,在朝堂上趁着皇帝不注意偷偷吃掉,可是這種事一旦被皇帝抓到,就是大不敬之罪,後果十分嚴重。于是,為了補充營養,清朝的百官就會在嘴裡含一片人參片,這樣一來,雖說肚子餓了點,但不會危及健康,即使皇帝看到了,也不會多說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