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形成一霸氣國号流傳至今,南韓、日本紛紛借用

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形成一霸氣國号流傳至今,南韓、日本紛紛借用

《紅樓夢》中林黛玉那句“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雖然有奉承嫌疑,但她所描述的太平景象的确是國人從古至今都向往的。史上著名的盛世有漢武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康乾盛世等,有記載最早的一個盛世為“成康之治”。

周武王滅了商朝,又征服周邊諸多小國,為了有效控制大面積的土地,他實行分封制,讓宗親功臣各自建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以藩屏周。但周武王的内心還是不安穩,他覺得鎬京所在的地方距離新征服的地方太遠,為此他開始考慮建造新都,以便管理殷商遺民。

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形成一霸氣國号流傳至今,南韓、日本紛紛借用

按照周武王的設想,這個地方應該選在如今的河南洛陽一帶,定鼎中原,友善管理東方大塊版圖。然而,周武王還沒來得及實施這個計劃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成王即位,成王在叔叔周公的輔佐下繼續鞏固周王朝的安定,周公制禮作樂、東征平複武庚叛亂,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也在這一時期正式确立。

周成王和其子周康王在位期間出現了“成康之治”,史書記載,這一時期“天下安甯,刑錯四十餘年不用”。成康之治是整個西周最為強盛的一個階段,也是後來為儒學者稱贊的曆史時期,這個時期形成了一個非常霸氣的國号,流傳至今,連南韓、日本、越南等國都曾借用。

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形成一霸氣國号流傳至今,南韓、日本紛紛借用

中國古代的王朝都有“國号”,比如漢、唐、明、清,今天所說的國号并非這層意義上的國号,更多偏向文化方面。3000多年來,“中國”這一代指性名詞的使用始終沒有斷絕,這個國号的形成,便與西周初年的太平盛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前面講到,周武王曾有建東都的打算,而周成王繼位後,周公親自勘察地形、蔔卦,得大吉之兆,在洛水之濱營建新邑,建起“王城”、“成周”倆城。洛邑,居天下之中,當時的“中國”便有中原的意思,指宗主國,《周禮》記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

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形成一霸氣國号流傳至今,南韓、日本紛紛借用

《史記集解》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中國”在那個時期指的就是西周統治的核心區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西周宗室祭器“何尊”上的銘文表示“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個東西作為考古的實際證據,有力證明了“中國”之說源自周代。

“中國”這一名詞後來的意思慢慢演變成華夏族所在區域,差別于四周的“蠻夷”,楚國因為地處南方,就曾經被視為蠻夷之地;而這個詞象征的也不光是地理區域,還象征當時東亞最先進璀璨的文化,代表天下之中的地位,非常霸氣,為此,深受古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諸國曆史上都曾經以這個詞自稱。

中國第一個太平盛世,形成一霸氣國号流傳至今,南韓、日本紛紛借用

《大日本史》中有記載某位臣子上奏:“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越南後黎朝君主黎聖宗出征時說“自古夷狄為患中國”,北韓李氏王朝的學者崔萬裡曾經極力反對抛棄漢字創韓文,認為這樣一來就會遠離中華文明,歸入夷狄之邦。

崔萬裡說“自古九州之内,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别為文字者”,這些其實都反映了東亞諸國的“小中華”文化傳統心理:貴中國而賤夷狄。時至今日,“中國”一詞的文化層面含義已經和政治合為一體,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這兩個字具備國家的正式意義,誰也無法取代或者盜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