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甯願忍受饑餓,也不捕魚打獵?換你也不會吃

在史籍中,關于饑荒的記載并不在少數,僅僅在史學家司馬光所編寫的《資治通鑒》裡,關于“大饑荒”的記載就有41回,甚至發生“易子而食”,為什麼古代鬧饑荒,災民甯願忍受饑餓,也不捕魚打獵?換你也不會吃。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甯願忍受饑餓,也不捕魚打獵?換你也不會吃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以部落群居,狩獵為生,并且要抵抗猛獸之類的動物,後來人類進步,創造了各種武器,并且進入了農業社會,開始種地耕作,而曾經的山林漸漸變成了農田,家家戶戶逐漸懂得馴養家禽。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和中國。衆所周知,最初人類社會是母系社會,後來變成了父系社會,男性占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甯願忍受饑餓,也不捕魚打獵?換你也不會吃

随着時間的推移,社會文明的發展,部落變成了國家,朝代更替,人類繁衍,滄海桑田,世界大地上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其變化并不是一星半點,人們大多也以種植農作物為主,并且飾飼養家禽,猛獸等動物急劇從人類社會中退出。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甯願忍受饑餓,也不捕魚打獵?換你也不會吃

為什麼會發生饑荒?緣故有旱災、洪災、蝗災等的發生,此時,并不是人們不願去狩獵,而是并沒有什麼可以獵的了,至于捕魚,這些災禍的發生,同樣殃及生活在池塘裡、河裡的魚,旱災使得河水枯竭,沒有水也就沒有魚。

而且發生洪災也無法捕魚,更加嚴重的是洪災發生後,緊跟着便是瘟疫,瘟疫爆發,飼養的家禽生病,在路邊看到野雞、野兔等,也是生了病死去的,如此以來,鬧饑荒時,其實很難尋找到食物。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甯願忍受饑餓,也不捕魚打獵?換你也不會吃

崇祯元年(1628年),明代官員馬懋(mào)入陝調查饑荒形勢,親眼目睹了鬧饑荒時百姓的生活,寫了《備陳大饑疏》,裡面記載:“八、九月間,民争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樹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辄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甯願忍受饑餓,也不捕魚打獵?換你也不會吃

鬧饑荒時,人們先是采草野果充饑,草和果子沒了後便開始吃樹皮,樹皮沒了後隻能吃土充饑,最終去世。也是以,史上農民起義的事情并不在少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