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安事變起因竟是封信?曾任甘肅省委書記的他,在其中擔何角色?

1919年,巴黎和會如約召開,作為戰勝方協約國其中的一員,中國也在受邀名單内。這是自鴉片戰争後,中國第一次以戰勝國的身份參與外交談判,中國的外交官出發前也曾揚言道:我們這次去巴黎,是去享受勝利者的果實的,一定要讓山東半島回歸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國内一片歡呼,大家都在沉浸在這來之不易的勝利中,但是好景不長,就傳來了日本在巴黎和會上提出要繼承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權益,而列強各國居然同意了這一無恥的條件,外交大使顧維鈞據理力争也于事無補,這時的中國在經過陳獨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思想得到了解放,民智得到了開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之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轟轟烈烈的爆發了。五四運動以學生為先鋒,勞工為主力,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标志着我國無産階級正式地登上了曆史為舞台,也意味着我國将從舊民主主義過渡到了新三民主義。在五四運動過後不久,中國共産黨正式成立。此後有無數的愛國志士投身于革命事業中,有些人從少年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本期視訊的主人公汪鋒就是這樣的人。

西安事變起因竟是封信?曾任甘肅省委書記的他,在其中擔何角色?

汪鋒,原名汪鈞治,在改名之前,也叫王文利。于1910年12月出生在陝西省藍田縣。16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正式成為中共黨員的他隻有17歲。1928年至1948年,在這二十年裡,汪鋒先後擔任過中共陝西省委軍委組織部長,中共漢中特委書記,中共關中特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統戰部部長,中共陝南區委書記等要職。新中國成立後,他離開陝西去往甘肅,甯夏回族自治區等地的黨委書記,是為我國的政治事業奉獻了一生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同時也是為國共統一戰線作出貢獻的第一位秘密信使。

西安事變起因竟是封信?曾任甘肅省委書記的他,在其中擔何角色?

事情發生在1935的冬天,那時的紅軍剛剛駐紮在陝北,藥品物資以及部隊人數都嚴重不足,屋漏偏逢連夜雨,紅軍在這樣的境況下,還遭受到國民黨和西北軍的圍追堵截。蔣介石全然不顧日本侵略者的蠢蠢欲動,依舊嚴令張學良與楊虎城進行“圍剿”,企圖徹底消滅中國共産黨與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11月29日,毛澤東在陝北接見了剛剛被賈拓夫解救出來的汪鋒。毛澤東對汪鋒仔細地分析當時形勢,挑明了現階段東北軍、西北軍與蔣介石三者之間的聯系和沖突;并且決定派汪鋒代表紅軍前往西安面見楊虎城,希望楊虎城能夠顧全大局,将槍口對準日本人,與中國共産黨統一抗日戰線。聽到主席這樣說,汪鋒便把自己近幾年在陝西了解到關于楊虎城的情況一一彙報給主席。總體而言,楊虎城在西安廣交朋友,其中不乏中國共産黨員,可見楊虎城對待中國共産黨還是相對來說是友好的。而且他還帶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楊虎城十分厭惡蔣介石一味讨好日本人的嘴臉,是個一心想要痛擊日本的積極抗日分子。是以,汪鋒對此次談判抱有很大希望,他當即對主席立下軍令狀:勢必要促成這次談判的成功,哪怕是有危險也絕不退縮。

西安事變起因竟是封信?曾任甘肅省委書記的他,在其中擔何角色?

幾天後,汪鋒帶着毛澤東緻楊虎城、杜斌丞、鄧寶珊的三封親筆信踏上了去西安的路。為了保證能夠安全到達西安,汪鋒僞裝成了商号的賬房先生,即便是如此的小心翼翼,汪鋒的身份也差點暴露。一天上午,汪鋒将要抵達陝西省長武縣時,突然有兩個便衣攔住汪鋒要進行搜身,就在這一片混亂中,毛澤東給楊虎城的親筆信掉落在地,信封上俨然寫着“楊虎城親啟”,汪鋒急中生智,擡出來常務縣縣長黨伯弧的名号,佯稱是奉黨伯弧的指令,秘密的收集情報,正準備傳回西安報告消息。兩個沒見過什麼市面的便衣一聽,立馬畢恭畢敬,給汪鋒賠禮道歉,還要請汪鋒吃飯來賠罪。到了晚上,汪鋒仔細考慮着白天發生的事情,萬一今天的事情被這兩個無名之輩走漏了風聲可如何是好。到時候不僅自己會被抓,更要命的是自己被抓後,誰去和楊虎城談判呢?這不是白費了主席的一片苦心嗎?再三考慮,他決定先去見黨伯弧,希望得到這位老朋友的幫忙。于是托人向黨伯弧轉達在城外見面的消息,兩人見面後,黨伯弧痛快答應了汪鋒的請求。最後,黨伯弧決定用一輛囚車送汪鋒去西安,這樣便不會引起别人的懷疑。第二天,汪鋒在兩個押送者的陪同下,繼續朝着西安進發。經過幾番坎坷,汪鋒終于不辱使命,成功地見到了楊虎城将軍并将毛澤東的信件交到了楊虎城的手裡。汪鋒安頓下來之後,雙方很快進行了第二次的會面。

西安事變起因竟是封信?曾任甘肅省委書記的他,在其中擔何角色?

汪鋒學着毛澤東的思路,向楊虎城詳細的分析了當下的局勢,然而令汪鋒始料未及的是,楊虎城居然口氣冷淡地打斷了他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三個極其犀利的問題:第一,我之前按協定向紅軍提供了幫助,但是紅軍卻一聲不響的大舉進攻我漢中,使我蒙受了不小的損失,這該作何解釋;第二,紅軍設伏殺害我部警備三旅旅長張漢明,他雖然是共産黨但是我從未對他有過不滿,這又是為何;第三,你們紅軍主力北上抗日,主張聯合一切抗日部隊,這個主張很好,但是這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有何益處?面對楊虎城的咄咄逼人,汪鋒并沒有是以而自亂陣腳,隻見他悠悠地端起茶杯,喝了口茶不緊不慢地說道:紅軍進攻漢中,矛頭并不是要對準将軍,而是希望通過進攻漢中,進而控制駐紮在天水的胡宗南部。此舉使得孫部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關于張漢明的問題,他被殺完全隻是一個意外,歸根到底是一個誤會,可是将軍卻趁着這個誤會,向蔣介石澄清了自己的部隊沒有中國共産黨。前兩個問題解釋清楚了,第三個問題就更不在話下了。如果,貴方與紅軍站在了同一戰線,不僅有利于國内的安定與發展,也能夠統籌敵忾将日本人趕出中國,拯救萬民于水火之中,這難道不就是最大的益處嗎?汪鋒的話語條理清晰,邏輯缜密,楊虎城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出錯漏,神色緩和了不少。表明了自己主張積極抗日的态度,為後來的“西安事變”埋下了伏筆。汪鋒作為毛澤東親派的秘密信使,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成功的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為随後開展的一系列實質性談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安事變起因竟是封信?曾任甘肅省委書記的他,在其中擔何角色?

當然這隻是汪鋒履曆中的冰山一角,上個世紀60年代初,全國都受到了大躍進和左傾錯誤的影響,國内經濟停滞不前,生産力和生産水準一落千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此時,汪鋒正職甘肅省省委第一書記,當時的甘肅糧食嚴重匮乏,遠低于全國生産水準。因為長期過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當地的老百姓逃的逃,傷的傷,死的死。為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1961年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着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汪鋒義不容辭的上司甘肅農業進行恢複生産活動,想要改變饑餓積病的危難局面。汪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外省調運口糧,為人民的生命提供保障。随後他通過退賠,整風整社,恢複自留地,開放集市貿易,試驗包産到戶等一系列的措施,旨在提高農民的生産積極性。還針對人民公社體制提出了整改方案。他解散了原有的公共食堂,并實行劃小社隊組織規模、廢除供給制、下調基本核算機關至生産隊等舉措。為了加強農業戰線,他決定采取壓縮基本投資、調整工業企業結構、精簡城鎮人口等一切能夠改善農業設施基礎條件的辦法。經過汪鋒大刀闊斧的改革,有效推動了甘肅農業生産的恢複。汪鋒在甘肅農業生産恢複中發揮了重要的上司作用,為甘肅農業生産恢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功的扭轉了甘肅的艱難局面,為甘肅的日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農業保障,可以說甘肅有了之後的蓬勃發展,汪鋒等上司人功不可沒。

西安事變起因竟是封信?曾任甘肅省委書記的他,在其中擔何角色?

1998年12年,汪鋒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8歲。他在冬天出生,也在冬天逝世。他用一生的歲月為中國嘔心瀝血,他的骨灰也沒有留在小小的骨灰盒中,而是靜靜的躺在八寶山裡與常青的蒼松翠柏注視着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