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1949年,渡江戰役的開始敲響了國民黨政權的喪鐘。一支國民黨師部在戰鬥的過程中倉皇南逃,卻依舊沒繞出解放軍的包圍圈。沒過多久,這支部隊的師長就成了我軍的俘虜。然而,

這名被俘虜的國民黨高官在我軍戰士的槍口前,非但沒有流露出絲毫的懼怕,反而一直振振有詞地稱自己是我黨的特工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并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渡江戰役)

被俘虜險遭牢獄,老同學及時搭救

早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國民黨軍隊就已人心惶惶,窮途末路的蔣介石不得不把各個地方的上司幹部抽調到軍隊任職,而一名叫做黎強的國民黨高官,就在此次抽調的隊伍之列。

1949年初,此前在中統做情報工作的黎強被調到國軍四十五軍312師,擔任副師長一職。

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戰在即,所有人都以為新上任副師長的黎強會抓緊國軍部隊的訓練,阻止解放軍過江。然而令國軍312師的官兵們感到很意外的是,

新就任副師長的黎強非但沒有加強部隊的訓練,反而每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讓士兵去修築防禦工事,更有被征調來的新兵連槍都不會用。

久而久之,312師上下都開始嘲笑黎強這個昔日在中統的骨幹,如今在訓練軍隊時果然就成了“外行人”。

但是,黎強卻絲毫不在意軍中的這些傳言,依舊過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日子。等到渡江戰役打響時,

他訓練的國軍還未經過激烈的戰鬥就迅速潰退,但卻依舊被早已在甯杭公路埋伏好的解放軍三野抓個正着,而他本人也做了解放軍的俘虜

。于是,便有了我們文章最開頭的那一幕。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黎強)

面對着這名一直強調自己是“卧底”的國軍師長,三野的戰士們都一時間不知所措,究竟該怎麼處理這名國軍俘虜?而這名國軍師長看起來也很是着急,迫切證明自己的身份。正當三野的戰士們想要把這名可疑的國軍師長押到戰俘營時,黎強卻在解放軍的部隊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名老熟人,于是急忙向他喊道:

“錢申夫,是我啊,你的延安老同學!”

這名叫錢申夫的解放軍戰士,當時正在三野八十八師擔任補充訓練團的團長,在聽聞有人喊着他的名字後,他連忙趕過去打量這名戰俘,發現眼前的這名國軍高官正是自己昔日在延安抗大的老同學——在延安生活的時候,

這名有覺悟的老同學還和自己住在一個窯洞,為什麼如今卻穿上了國民黨的軍裝呢?

雖然自己和黎強的交情很深,但是在關鍵時刻依然秉公辦事,當即給黨中央發了一封電報,詢問道:

“我黨有無黎強同志?”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錢申夫)

而北平黨中央的回信也十分簡單,電報上寫道:

“速送黎強同志來北平!”

聽聞電報消息的黎強連忙風塵仆仆地向北平趕去,在那裡見到了自己昔日的同志,他感歎道:“我本來是想随着國軍部隊到台灣,繼續做潛伏工作的,沒想到我這麼快就解放了!”

而在回到我黨後,黎強也終于找回了自己多年來真實的名字:李唯平。

董必武為他取新名,立志鑽進中統的肚子裡

據李唯平回憶稱,

自己從李唯平改名為“黎強”,是老上級董必武的意思,取義為“能力強,戰鬥意志強”。

當時,黎強就是李唯平這個秘密,隻有周恩來、董必武等我黨内為數不多的上司知曉,這也足以見證李唯平身上所肩負的任務是何等艱巨。從1940年李唯平潛入國民黨,到他回歸我黨工作,他經曆了将近10年的潛伏,堪稱是九死一生,為我黨的情報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李唯平也曾感歎過:

“如果不是在渡江戰役後被我軍俘虜,他很有可能會到台灣進行更久的情報工作。”

那麼,李唯平為什麼願意接受如此艱巨,曆時如此漫長的潛伏任務呢?這就需要說一說他的個人經曆了。1915年,李唯平出生于四川省安嶽縣的一戶革命家庭,在家中年幼的李強有好幾個哥哥,都曾參加了當時的革命運動。

其中,對李唯平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在黃埔軍校就讀,後來又加入中國共産黨的二表哥:姚仲蜀。

在二表哥的影響下,李唯平刻苦學習,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成為了當時鄉裡為數不多有着高等學曆的“小狀元”。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但是,在書中謀求“顔如玉”和“黃金屋”并不是李唯平的畢生夢想。在他的心裡,有一處真正吸引他的理想聖地:延安。年少的他,多次曾聽二表哥說過,在延安不僅能夠學習到先進的革命文化,而且能夠看到新中國的未來。于是,在

1938年,李唯平便在四川老家當地共産黨的幫助下,不辭跋山涉水來到延安,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禮。

等李唯平到了延安之後,他便結識了很多和他有一樣志向的摯友,其中就包括後來在戰俘營中認出他,及時給黨中央發電報的錢申夫。當時李唯平和錢申夫一起在延安抗大學習,而且睡在同一間窯洞裡,是以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情。

而李唯平在當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延安,愈發感受到:自己心中那個理想的新中國,就應是眼前的這般模樣。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然而,李唯平在延安的學習僅僅隻有一年的時間。随着抗日戰争的形勢日益嚴峻,國民黨内的頑固派一次次掀起反共的高潮,我黨愈發意識到在國民黨内開展情報工作的重要性。于是,

當時我黨的宣傳部長凱豐便把李唯平等人叫來,向他們透露出組織希望他們回到四川,為黨做情報和宣傳工作的意願。

而李唯平也恰恰就是四川人,對當地很熟悉,是以當黨組織想開展四川的情報工作時,便最先考慮到了他。凱豐對李唯平叮囑道:

“四川是抗戰的大後方,但也是我們革命的前線,希望你能夠真正在前線為黨發揮作用。”

李唯平對這番話很是感動。

但是,回到四川做情報工作也就意味着自己将不能再使用原來的名字,于是董必武就為他取了一個新的名字“黎強”。

自此以後,“李唯平”便如同人間蒸發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身份不明的黎強。

而忽然看到摯友消失的錢申夫也感到奇怪,多次向組織打探李唯平的下落,而組織的回複則是:李唯平被調到華北工作了。

但令錢申夫沒有想到的是,下一次和自己的老同學、老朋友見面,竟然是在十年後。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民國時期的四川)

在李唯平潛伏進國民黨中統之前,他做的是宣傳工作,這個高調的工作一度讓他成為了當地國民黨特務機構感到深惡痛絕的對象。而如今,組織讓他打入到中統内部,做起低調的情報工作,這讓李唯平一度感到十分苦惱,但是當組織又一次和他強調這份工作的艱巨性後,李唯平便堅定地群組織做下保證:

“我一定潛伏到國民黨的肚子裡面去!”

到1940年,國民黨的成都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正式開班,這為李唯平帶來了潛入中統的契機。在考入研究班後,李唯平似乎變了一個人,處處攀附關系,結交兄弟朋友,

後來還當上了四川一帶的“袍哥”,這李唯平在四川國民黨内的人緣關系非常好。是以沒過多久,李唯平便正式加入中統第三期訓練班,成為了國民黨特務爪牙裡的一員。

立下大功為蔣介石争取顔面,多次擷取情報屢立功勳

雖然黎強最終打入了中統的内部,但如果自己一直是做中統普通的小職員,顯然是很難接近國民黨的核心情報。是以,

李唯平絞盡腦汁,多次想在中統内找到一個“既能夠讓自己立功,同時也不會傷害我黨”的一個機會。

後來,李唯平果真等來了自己的機遇。在抗戰時期,一個叫中國青年黨的組織和蔣介石的國民黨有着合作關系。但是,一向大權獨攬的蔣介石依然對這個黨抱有着懷疑的态度,于是多次暗中派遣中統對中國青年黨的電報進行調查。

不料,中統在中國青年黨上的“小動作”卻被中國青年黨察覺了

,中國青年黨主席曾琦拿“被竊聽”一事公開怒斥蔣介石,這讓蔣介石十分沒面子。于是,當時蔣介石斷定:一定是負責調查的中統内部,有人走漏了風聲。

一怒之下,蔣介石下令中統“十日之内”追查出讓自己丢面子的真兇。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而一向注意細節的李唯平發現了:在中統的情報洩露之前,有一名叫曾慶高的同僚曾要求私自看過破譯的中國青年黨電報,于是便料定問題可能出在這個人的身上。沒過多久,李唯平便将這個細節透露給了自己的上司孫雲峰,孫雲峰在經過調查後發現果然是曾慶高洩露了中統的行動蹤迹,在懲辦曾慶高後,蔣介石的面子也算是有了個交代。

孫雲峰是以大喜過望,稱李唯平“精明能幹,忠誠可靠”,自此以後中統裡十分重要的情報都會經過李唯平之手。

在接受中統的特務和情報工作後,李唯平多次斡旋,使我黨諸多從業人員和民主進步人士慘遭國民黨毒手。

1946年,李唯平的入黨介紹人周俊烈不幸被國民黨逮捕,李唯平面臨着身份暴露的風險。

但是,李唯平依然絞盡腦汁躲過了國民黨的内部盤查,并且僞造了周俊烈和我黨早已“脫離關系”的證據,使國民黨對周俊烈的拘捕隻能不了了之,而自己也得以成功脫身。在1947年,國民黨一面派遣部隊和解放軍在前線激戰,一面則加緊了在國統區的特務行動,每日都有大批我黨人員和民主黨派人士被拘捕,為此李唯平巧妙利用了國民黨特務機關裡的“偷懶”心理,和底下的拘捕隊說:

“我們可以采用公因數抓捕法,對半數機關提出抓捕建議的人士進行拘捕。如果抓的人多了,不光辦案的人要一個個排查,我們自己也很累。”

見到這樣一名能夠讓自己上班“摸魚”的上司,國民黨的中統特務們也都樂開了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李唯平的庇護下我黨有很多本可能受牢獄之災的同志逃過了國民黨的魔爪。

1949年一國民黨副師長被我軍俘虜,中央急電:送回北平!為何?

而在渡江戰役打響之際,李唯平被國民黨調到軍隊擔任副師長一職,他也故意讓部隊松懈訓練,進而為我軍順利渡江提供了寶貴的機遇。

在回到黨的懷抱後,他又參與解放大西南,并擔任中國公安大學的副校長,為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付出了畢生的心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