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20世紀的一次文學創作讨論會上,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話音剛落,四下鴉雀無聲:

“年輕一代雖然有精力,卻沒有經曆過戰争,他們該怎樣通過文學,來更好地反映戰争,反映曆史呢?”

“我們可以通過别的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

這時,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聲音,轉頭看向坐在後排的一個年輕小夥。

他方臉月眉,虎背熊腰,帶着一份質樸,和一份專屬于年輕人的銳氣,率先打破沉默,立在新老作家之間。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當時的他,剛剛才在文學雜志上,初次發表過小說《春夜雨霏霏》。

在莫言看來,“小說家的創作不是為了要複制曆史,小說家寫戰争,所要表現的是,戰争對人類靈魂的扭曲,和人性的變異。”

沒想到,莫言的這番發言還未說完,就引來了台下人的鄙夷和嘲諷,“真是小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碟子裡紮猛子不知深淺。”

台下人的哄堂大笑,襯得台上的莫言,臉色一陣白、一陣青,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寫一部“戰争”題材的小說,來證明自己不是信口雌黃。

于是,沒多久《紅高粱》就問世了。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這部小說以抗日戰争,以及20世紀3、4十年代的高密東北鄉民間生活為背景。通過餘占鳌率土匪對抗日軍,和戴鳳蓮、餘占鳌兩個人的愛情故事,建構出了沖突與糾結之間的生命贊歌。

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同時,它也成為了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淋漓盡緻地證明了他的美學觀念和創作天賦。

至此,莫言終于為年輕時誇下的海口,上交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許多年過去了,《紅高粱》也被改編成了電視劇和電影,大家都知道這部作品好,卻不知道好在哪裡。

是以,今天我将從以下三個方面,說一說,《紅高粱》這段“欲說還休”的故事,究竟好在哪裡?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1. 閃回,是莫言有别于《百年孤獨》的創新

為什麼說《紅高粱》是一段“欲說還休”的故事?

這還要從《紅高粱》的故事節奏說起。

故事是從1939年八月初九,戴鳳蓮送孩子豆官,跟随餘占鳌的土匪兵,去伏擊敵人的汽車隊開始的。

一句“我父親”、“我奶奶”,既交代了戴鳳蓮和豆官的母子關系,又以第一人稱的全知視角,将人物的内心活動,豐富地表現了出來。

戴鳳蓮16歲時,已出落得豐滿秀麗,于是她父親便做主,把她嫁給了“高密東北鄉”的富二代單扁郎。

單扁郎在鎮子上,可是個炙手可熱的女婿人選。盡管他被人瘋傳患有“麻風病”,卻仍然擋不住别人想跟他家結親。

伴随着青春期的強烈焦慮,和一抹淡淡的孤寂,戴鳳蓮盼望着她的丈夫,能識文解字、眉清目秀、知冷知熱。

終于盼到了婚期,上了花轎,戴鳳蓮卻哭得成了個淚人。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然後,戴鳳蓮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土匪頭子餘占鳌的媳婦。

戴鳳蓮為什麼會成為餘占鳌的妻子?

是因為餘占鳌“霸王硬上弓?”

豆官是單扁郎的孩子,還是餘占鳌的?

小說并沒有在開始就點破,而是故意制造閱讀的懸念,在現實的沖突中,利用“閃回”的跳轉方式,回溯了戴鳳蓮和餘占鳌相遇、相愛的過程。這就是“欲說還休”的寫法。

要說一件事,卻又故意将順序打亂。這樣的叙述方式,吊足讀者的胃口,讓人忍不住好奇,繼續往下讀。

這讓我想起了菲利普·克洛岱爾的《布羅岱克的報告》,也是以第一人稱叙述的方式,故意設下層層懸念,在回憶和現實的互相交叉中,為讀者講述了一件離奇的“殺人案”。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也有人讀過莫言的《紅高粱》後,認為它是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因為這部作品與《百年孤獨》,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比如,這兩部作品都确立了悲劇的主題,揭露了人性的黑暗;這兩部作品都具有“魔化的現實主義特征”。

對此,莫言也作出過說明:

“《紅高粱》完成于1984年,而《百年孤獨》的漢譯本是1985年春天才看到的。”

在莫言看來,《紅高粱》最滿意的地方,就是小說的叙述視角。

有别于傳統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直接用“我爺爺”、“我奶奶”、“我爸”,将人物的内心活動豐富得表達出來。

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也是這部小說當時廣受喜愛的原因之一。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2. 天性,是時代賦予《紅高粱》的特色

王小波說:“一個人快樂或悲傷,隻要不是裝出來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樂,同情他的悲傷,卻不可以指令他怎樣,因為這是違背人類天性的。”

戴鳳蓮是一個充滿野性,和強大生命力的女人。她有着鮮明的個性,敢作敢為、不喜歡被“封建禮教”束縛。

用原文的話說:“我奶奶什麼事都敢幹,隻要她願意。她老人家不僅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個性解放的先驅,婦女自立的典範”。

提起舊社會的鄉村農婦,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女人,或是想起像祥林嫂那種逆來順受的女人。

畢竟,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下,在女性意識受到壓制的年代,女性的天性難以得到解放。

但是,解放天性,從來都不專屬于孩子和藝術家。對任何人來說,天性越是被壓抑,人就越渴求解放。

莫言說,“《紅高粱》這部作品,表達了當時中國人一種共同的心态。在長時期的個人自由受到壓抑之後,它張揚了個性解放的精神---敢說、敢想、敢做。”

戴鳳蓮不想因為一個男人的條件、和适婚年齡,就犧牲自己的幸福,嫁給一個麻風病人。就像她不想綁“三寸金蓮”,卻又不得已而為之一樣。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然戴鳳蓮沒辦法改變父母的想法,卻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再次遇到餘占鳌後,戴鳳蓮不顧已婚的身份,在充滿自由、充滿野性的高粱地,戴鳳蓮終于與餘占鳌抱在了一起。

與餘占鳌這個土匪男人相處時,戴鳳蓮颠覆了女性一貫的柔弱形象,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不懼男權,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她為了挽留人才,會毫不客氣地質問餘占鳌,

“原以為你是條好漢,想不到也是個窩.囊.廢”,

然後向餘占鳌不懼不怕地喊道:

“開槍吧!”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知道餘占鳌和兄弟們去打日本兵,戴鳳蓮不顧危險,做好午飯後,親自去前線送給他們。這才遇到了日本兵的槍林彈雨,倒在了高粱地裡。

縱觀戴鳳蓮的一生,既是一種對封建禮教的挑戰,又有對天性解放的崇尚。

而在20世紀80年代那段時間,正是吸收西方文化,人性意識覺醒、渴望自由、擺脫壓制的年代,《紅高粱》乘勢而上,為長期自由和天性受到壓抑的中國人說出了“心裡話”。

正如戴鳳蓮臨死前,呼喊的那樣:

“我的身體是我的,我該做的都做了,該幹的都幹了,我什麼都不怕。”

追求自由,解放天性,對每個人都很必要。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3. 真實,是《紅高粱》被環境選擇後的基石

作家雨果曾說:“真實之中有偉大,偉大之中有真實。”

感人肺腑、令人深思的故事,往往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對《紅高粱》而言,“真實”是它成功的基石。

莫言說:“《紅高粱》源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所住的村莊的鄰村。先是遊擊隊在膠萊河橋頭上打了一場伏擊戰,消滅了日本一個小分隊,燒毀了一輛軍車,這在當時可是了不起的勝利。過了幾天,日本大隊人馬回來報複,遊擊隊早就逃得沒有蹤影,日本人就把那個村莊的老百姓殺了一百多口,村子裡的房屋全部燒毀。”

《紅高粱》的選擇,來自于莫言的家鄉,它的靈感則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紅色”是我國的傳統色彩,具有溫暖、悲壯的特性。“紅高粱”不僅代表了家鄉的一種真實植物,還象征了民族精神。

比如,“紅色的高粱地、暗紅色的人和螞蟻、紫紅色的影子和嘴唇、豔紅的地平線、血紅色的槍托和閃電、紫紅色的藤條。”

作為貫穿小說始終的“紅高粱”,不光塑造出了一個紅色的高粱世界,還彰顯出了危急時刻,中國人英勇抗争的堅強與熱血。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這讓我想起了戴鳳蓮被擊中時,小說的原文:

“飛散的高粱米粒在奶奶臉上彈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開的雙唇間,擱在她清白的牙齒上。在高粱織成的珍珠雨裡,奶奶睜開了眼,奶奶的眼睛裡射出珍珠般的虹彩。”

戴鳳霞更像是一個“女英雄”,英雄的犧牲尤為壯烈。如此悲壯的畫面,莫言竟利用紅色的高粱,将它寫出了令人動容的美感。

最是“真實”,才能打動人,這也是《紅高粱》的魅力之一。

對反駁你的人,最大的反擊就是你的成就。莫言用《紅高粱》,不僅證明了自己,也為讀者留下了一部好的作品。

生活中,我們也難免會遇到被人輕視、或被人反駁的時候。如果這時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口舌之争是耗神費力的。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卧薪嘗膽,做好自己,用實力說話。因為實力,才是最好的證明。

這也是我2021年,讀過《紅高粱》後,最大的收獲。

曾被嘲“不知深淺”的莫言,卻用一段“欲說還休”的《紅高粱》狠狠回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