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好的孩子”,怎麼就抑郁了

情緒低落、沉默寡言、興趣減退、失眠多夢、不願出門、心悸心慌、壓抑悲觀……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有可能不僅僅是心情不好或者身體不舒服這麼簡單。曾被認為隻有成年人才會得的抑郁症,正在成為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殺手”。

“好好的孩子”,怎麼就抑郁了

一位抑郁症患者在醫院精神衛生科候診

“這就像感冒一樣常見”

2021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釋出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

湖北武漢市民廖倫(化名)的女兒小皮就是這24.6%中的一名。一年前的一天,廖倫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說有同學發現小皮在廁所裡割腕。說起這段經曆,他似乎在描述電影畫面:“當時,我第一反應是不可能。”但到學校後,廖倫不得不接受現實。

接下來,女兒面對詢問的回答更讓他吓出一身冷汗。“活着沒意思。”他怎麼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句話會從自己12歲的女兒嘴裡說出來。

對于獨生女,廖倫夫婦疼愛無比。擁有自己公司的廖倫,家庭和睦幸福,經濟條件寬裕;教師職業的妻子十分注重對孩子的培養。在所有人眼中,小皮乖巧聽話,成績優秀,是家人的驕傲。

可是,老師告訴廖倫,小皮得了抑郁症,還不輕,趕快休學一年,住院治療。

廖倫帶着小皮走進武漢精神衛生中心門診部,發現與女兒一樣的孩子不在少數,挂号要排長長的隊。經過一番檢查,小皮最終被确診為抑郁症。醫生告訴廖倫,“這就像感冒一樣常見”。

後來,女兒時常說出“讓我上學還不如讓我去死”之類的話,纖細的手腕上留下一道道割痕;常常把自己關進房間,有時候莫名地大哭,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出房門。看到好好的女兒變成這樣,全家都哭幹了眼淚。

經過幾輪治療,在老師和醫生的要求下,小皮選擇了休學。“隻要她不再幹傻事,我們什麼都可以依着她。”廖倫說,如今的女兒雖然常把“死”挂在嘴邊,但所幸未付諸行動,隻是白天睡覺,晚上出門,淩晨回家。“去幹什麼,和誰在一起,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我和她媽每天淩晨就等着她回家。”

不是嬌氣,是一種疾病

“易激惹,缺乏興趣和動力;不喜歡玩了,易哭泣;愛說消極的話,喜歡抱怨;難以入睡或好睡。這些都是抑郁的早期征兆。”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李轶琛在面向武漢市中國小的公開課程裡講到,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後,認為孩子太過嬌氣,是慣壞了。其實,這是孩子抑郁的早期征兆,主要集中表現在青春期,更早的會表現在學齡期。

當然,抑郁症不是情緒波動這麼簡單,也并不是所有不開心、情緒低落都是抑郁症。許多人面對抑郁症時,甚至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疾病。

“好好的孩子”,怎麼就抑郁了

來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青少年因抑郁症導緻自殺的新聞并不鮮見,這與社會、學校、家庭對于抑郁症缺乏正确認知,對抑郁症發病原因缺乏了解,不能及時發現及早預防是密不可分的。”全國政協委員、青海民族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李莉娟說。

李莉娟調查認為,抑郁症發病原因非常複雜,有生理原因也有社會原因。相較成人,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壓力的影響,就算沒有遭遇什麼特定的壓力源,也容易對壓力有過度的反應。

近些年,教育、衛生等部門對預防青少年抑郁症,開展了許多工作,一系列心理教育課程也相繼走進校園。目前中國小都設有心理咨詢室并配有心理咨詢教師,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心理教師多為其他課程兼職教師,且對抑郁症、焦慮症的專業知識不足,缺乏及時發現、幹預并轉移專業機構治療的能力。

不應把抑郁孩子“一退了之”

李莉娟已連續兩年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送出提案。2020年,她建議針對青少年兒童開展心理健康篩查,通過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案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2021年11月,教育部對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答複,明确提出“加強抑郁症防治工作部署,開展多形式的青少年預防抑郁症教育,建立全過程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服務、評估體系”。對此,李莉娟說:“能夠引起有關方面和社會的重視,非常欣慰,希望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每個孩子都擁有更加健康的身心。”

“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都需要早識别、早發現、早治療,這是科學應對的不二法則。”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玉容說,抑郁症的初期,可以通過心理治療、适當休息、增加活動和減輕壓力等方式緩解,但若延緩治療,病症可能加劇,孩子就容易悲觀、自我否定,嚴重時會甚至自暴自棄。

對于篩查出的抑郁症學生,也不應簡單地要求全部休學治療。“直接将孩子推向家庭,退給家長,并不可取。”劉玉容說,這會使孩子更加悲觀,還可能遭遇同學的異樣眼光,進而更加孤立無助。除了少數病情嚴重的以外,更适合的方式應該是邊上學邊治療,在社會生活環境中幫助孩子走出心理陰霾。

青少年抑郁症幹預,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關聯。“提高家長心理健康素養非常重要。”李莉娟說,學校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每學期定期聘請校内外專家,對家長開展關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青春期性教育、情緒問題識别等教育,做到家校關聯,早發現、早幹預,科學治療。

來源:《半月談》2022年第1期 原标題:《“好好的孩子”,怎麼就抑郁了?關注青少年抑郁症現象》

半月談記者:徐海波 | 編輯:蘇娅

責編:郭豔慧

校對:杜肖錦(實習生)王加伊(實習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