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史記·封禅書》曰: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禅?”

在封建社會,封禅是帝王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中國曆史上有近600位皇帝,也隻有7位皇帝曾經封禅。為什麼封禅的皇帝這麼少呢?因為隻有天下太平、四海一統、衆望所歸的帝王才有資格封禅,而且,7位封禅的皇帝中,也有幾位是名不副實的。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何為封禅?在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中,祭祀文化是排在第一位的,《左傳》說:“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皇帝自認為功勞很大,需要向天地“彙報”一番,對天祭祀,稱之為“封”;對地祭祀,稱之為“禅”。天子所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天地之禮,就被稱為封禅。而封禅的地點,大多選擇在泰山,因為泰山是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但也有例外,例如武則天選擇在嵩山封禅。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巡視東方,到達齊魯大地後,舉行封禅大典。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帝王封禅。

大約100年後,漢武帝到到泰山封禅,至此,秦皇、漢武兩位封禅的帝王,代表着中國曆史上最高的帝王成就。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此後,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五人也先後封禅,從曆史成就上來看,此5人不僅和秦始皇、漢武帝的功績相差甚遠,甚至有一代不如一代之感。尤其是宋真宗,為了達成封禅的目的,不惜賄賂大臣,拉低了封禅的意義。在宋真宗之後,縱然有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這樣的皇帝,也再未封禅。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如果把武則天也勉強算作唐朝帝王的話,唐朝封禅者多達3人,占了7人的一半。實際上,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三人的帝王生涯都是虎頭蛇尾,而唐朝最有成就的帝王李世民,卻沒有封禅。這是為什麼呢?是李世民不想去封禅嗎?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要知道,随着秦皇、漢武封禅之後,曆代帝王都以封禅作為帝王的最高儀式,若說李世民不想封禅,是不可信的,他之是以沒有封禅,是因為有魏征的存在。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隋朝末年,李世民輔佐父親李淵建立唐朝。此後,李淵坐鎮長安,李世民帶兵四處厮殺,平定劉武周、消滅王世充、蕩平窦建德、橫掃劉黑闼,一統中原。李世民登基後,對外消滅東突厥等強敵,對内休養生息。

貞觀年間,四夷來朝,物阜民豐,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之功,縱然不能和秦始皇、漢武帝并肩,但卻遠遠高于其他5位封禅的帝王。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貞觀六年,李世民也想效仿秦皇、漢武,去泰山封禅。但這件事不能他親口說來。他幾次暗示文武百官,自己有封禅之意。百官們為了拍馬屁,紛紛上奏請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按照慣例,李世民要再三“推辭”,百官們再三“請求”,李世民最後才“勉強”答應,這樣李世民才能名正言順地去封禅。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是以,在文武百官向李世民上書請求封禅時,李世民還故作謙讓地說:“并不是所有的好皇帝都要去封禅,你看漢文帝創造‘文景之治’,人家不就沒封禅嗎?你們不要勸朕了。”

百官們哪裡肯依,再三懇請,李世民很“為難”,最後表示“考慮”一下。就在李世民竊喜馬上就能達成目的時,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不,殺出來的不是程咬金,因為程咬金是支援封禅的,半路殺出來的是魏征。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資治通鑒》雲:

“魏征獨以為不可。”

啥意思,大家夥都同意李世民封禅,唯獨魏征認為不妥。李世民憋着一肚子火,怒問魏征6個問題,《資治通鑒》: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國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豐邪?”曰:“豐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

李世民的6個問題像連珠炮一樣,“朕的功勞不夠嗎?朕的德行不厚嗎?朕治理的天下不安定嗎?周圍國家不臣服朕嗎?百姓不豐收嗎?上天沒降祥瑞嗎?”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從這6個問題可以看出,李世民非常肯定自己的政績,對自己治理的唐朝非常自信。而且,魏征的回答也都是肯定的。簡而言之,如果把6個問題合并,李世民就是在問:“你覺得朕不夠偉大嗎?”魏征很老實地回答說:“陛下夠偉大了!”

李世民當時就火了,繼續怒問魏征:“你既然覺得我偉大,肯定了我的功勞,為啥不同意我去封禅?”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接下來,魏征的回答很有條理,可分為五點:

其一,自從陛下登基之後,唐朝的人口雖然有所增長,但還沒有恢複到隋朝開皇年間的程度。

其二,唐朝的糧食儲備還不是很充足,不足以抵抗風險。

其三,陛下去泰山,不僅文武百官要随行,一路上需要大量的車馬、糧食,現在我們還消耗不起。

其四,周邊國家國王或使者都要前去觀禮,這些人從關中走到齊魯,途徑大唐腹地,對我們沒有好處。而且,他們來了我們就要重重的賞賜,賞賜少了,覺得我大唐小氣,賞賜多了,這些賞賜都是民脂民膏,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

其五,封禅隻是虛名,百姓為了這件事還要搭橋修路,動用大量勞役,百害而無一利。

李世民想封禅,魏征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征如何怼回去?

魏征的話濃縮成一句,怼給李世民就是:

“陛下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去封禅,還是為了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而封禅?”

李世民聽完後,心情一下就蔫了,他本想封禅,但魏征說的也是實情。

正巧,不久黃河泛濫,河南等地發生水災,李世民便以此為借口,放棄了封禅的想法。是以,中國曆史上的唐太宗,并沒有封禅。

正如《資治通鑒》所說:

“若天下義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禅,庸何傷乎!”

筆者認為,評價一個皇帝的好壞,并非看他是否前往封禅,而是看他治理的天下是否安定,他的子民是否豐衣足食。李世民連珠炮問了魏征6個問題,雖然對自己的政績很自信,但魏征提出的5點理由,讓李世民無法回答。從結果上看,沒能封禅,才是百姓之福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