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炸開黃河以水代兵,傷亡日軍6千餘人,卻也讓老百姓遭了災

蔣介石炸開黃河以水代兵,傷亡日軍6千餘人,卻也讓老百姓遭了災

引言

花園口事件,又稱花園口決堤。1938年日軍在攻陷戰略要地徐州後,準備攻打鄭州,直逼武漢。徐州戰場的失敗,使國民黨數十萬的主力部隊消耗殆盡。眼瞅着日軍兵犯河南,蔣介石卻拿不出主力與其對抗,蔣介石陷入抗戰被動狀态。

河南地區一直就是中國的産糧大區,且直通武漢,如果此時日軍占領河南,那後果将不堪設想。

面對這樣的情況,蔣介石提出“以水代兵”的對策,掘開花園口,水淹日軍。

黃河之水

蔣介石提出這樣的方略,不是沒有依據的。黃河水的泛濫,曆來都是古代中國曆代王朝最為頭疼的一件事。有史料記載“黃河流向最北經海河入海,最南時曾經淮河,流入過長江。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間大大小小改道1590次。”

“黃河之水勝于10萬雄兵”。每次黃河泛濫,都是封建統治者最緊張的時候。因為黃河泛濫會導緻一系列連鎖反應。處于盛世之時的封建王朝會是以出現大量匪患,處于衰敗之時的王朝可能是以提前滅亡。清朝鹹豐年間,黃河突然改道,流入渤海,導緻受災人口超過700萬,且發生了大規模人口遷徙事件,後來清政府花了20年時間才在受災地區建立起新河道。

蔣介石炸開黃河以水代兵,傷亡日軍6千餘人,卻也讓老百姓遭了災

到了近代,人們由于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可以有效地控制黃河。沒有主力部隊可供作戰的蔣介石,也是是以想到了“以水代兵”,阻止日軍西進的政策。但做出這樣的決策,蔣介石想必是已經想到了後果。

花園口決堤

1938年6月,日軍進軍的步伐加快,蔣介石最終下令,掘開黃河口。6月4日負責決堤的部隊來到鄭州附近的黃河大堤上,開始決口,沒過多久就掘開了10幾處口子,但3天過去了,卻不見洪水暴發。原來是開口地段的水流小,且流向了附近的支流中。據史料記載“中牟縣堤口遲遲不見又洪水迹象,建議指揮所重選決口地。”

此時日軍的部隊已經快打到鄭州了,如果再采取土工作業決口的方式,怕是來不及了,于是負責決口的部隊把新的地點選在了花園口,決堤的方式也換成了爆破,就這樣,6月9日花園口決堤,決口那天正好趕上河南暴雨,頃刻間黃河水撲向河南平原,河南境内澤國千裡。

蔣介石炸開黃河以水代兵,傷亡日軍6千餘人,卻也讓老百姓遭了災

黃河決堤是讓日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日軍第14師團師團長土肥原賢二對此表示感到震驚。據史料記載“戰前,土肥原賢二認定中國人是肯定不會把黃河水放出來的。他從中國方面會受到的損失計算,如果國民黨決堤黃河,中國将會出現超過千萬的災民。”

黃河水暫時阻止了日軍前進的步伐,在豫東的國民黨守軍趁勢包圍了受困的日軍,日軍攻取鄭州,走旱路進攻武漢的計劃失敗。據抗戰史記載“日軍第16師團、第67步兵旅、第11旅團,受洪水包圍,死傷達6000餘人,近萬人被困。”華北地區司令長官,岡村甯次親自下令,派遣航空兵給受困地區的日軍投放救援物資。

蔣介石炸開黃河以水代兵,傷亡日軍6千餘人,卻也讓老百姓遭了災

日本人進攻武漢的計劃,是以推遲了3個月。

黃河之痛

蔣介石“以水代兵”的政策,雖然有些成效,但背後卻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由于黃河水泛濫成災,河南、安徽、蘇州三地皆受到沖擊,1200多萬黃泛區百姓流離失所,萬畝良田在黃水退去後,變成鹽堿地。間接導緻了1942年河南大災荒的發生。

黃泛區的洪水退去後,緊接着就爆發了瘟疫,據史料記載“黃淮平原,在水災過後,30多個縣的大量平民出現高燒不退、器官衰竭等症狀,疑似瘧疾所緻。”除此之外,因黃河流入淮河,導緻大量泥沙沉積在淮河河床,淮河航道被迫棄用。這一舉動導緻在淮河水系上的商業城市損失慘重。

蔣介石炸開黃河以水代兵,傷亡日軍6千餘人,卻也讓老百姓遭了災

比起經濟上的損失,最讓蔣介石心痛的還是這次決口,導緻淮海戰役的失敗。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黃維兵團奉命馳援徐州,從河南出發的黃維兵團正好趕上黃河發大水,進軍的道路全部成了難走的泥濘路。大軍是以被困,延誤了戰機,間接導緻國民黨敗逃。

蔣介石炸開黃河以水代兵,傷亡日軍6千餘人,卻也讓老百姓遭了災

花園口事件在史學研究上面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有人認為花園口事件拖住了日本人的進攻,有效地消耗了日軍主力。也有人認為,花園口事件是蔣介石的罪責,蔣介石要為1000萬受災的同胞負曆史責任。當然曆史終究是過去的事,我們現今能做到的就是,勿忘國恥,忠于自己的祖國,讓花園口事件永遠不再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