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一)

曾經有一個外國人,把生命留在了中國。

在生命即将遠去的那一刻,他并不後悔 ,甚至精神上是充實而愉悅的。

在生命即将遠去的那一刻,他沒有害怕,他把自己僅有的、在當時環境下還算是稀有的皮鞋、夾克、毛毯等生活用具,詳細按名單留給指定的中國朋友。

在生命即将遠去的那一刻,他身邊所有的人們都泣不成聲,他依然從容微笑,勸慰着身邊關心他的朋友們。

在生命即将遠去的那一刻,他給他其中一個中國朋友聶榮臻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聶司令員:

我今天感覺非常不好,也許就要和你們永别了。請轉告加拿大和美國共産黨,我在這裡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貢獻。

請轉告加拿大和美國人民,最近兩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時日……

兩張行軍床,你和聶夫人留下吧,兩雙英國皮鞋也給你穿吧。馬靴和馬褲給冀中區的呂司令。賀龍将軍,也要給他一些紀念品。醫學書籍和小鬧鐘給衛生學校。給我的小鬼和馬夫每人一床毯子,并另送小鬼一雙皮鞋。

每年要買250磅奎甯和300磅鐵劑,專為治療瘧疾和極大多數貧血的患者。

千萬不要再去保定、天津一帶購買藥品,因那邊的價錢要比滬、港貴兩倍。

我不能再寫下去了。讓我把千百倍的謝意送給你和其餘千百萬親愛的同志!”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臨終之語,至樸至真,感人肺腑。

一個人即将死去之前在想些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他,卻寫下了這樣感人至深的一封信。

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顧及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臨死前跟異國窮鄉僻壤的這些人,像親人朋友般百般不舍之情躍然紙上。

這個曾經手揮千金的人,甚至像個斤斤計較、吝啬的小商人。臨終之時,還在替這些并不富裕的團體省錢,操心藥品的成本效益。

從這封遺書中不難看出,他割舍不下的,不是他在他的國家優厚的生活條件、精湛的醫術和對故鄉的依戀,而是對當時并不發達的這個國度中,物質條件更加艱苦的窮鄉僻壤裡,為中華崛起而艱苦奮鬥的那一批缺醫少藥的中國官兵和中國百姓。

從信中可以看出,對于這些人的牽挂和依依不舍,為了這些人為之奮鬥的沃土,他死而無憾。

聶榮臻看了信,收到他最後的饋贈後,是怎樣的悲痛,可想而知。

請注意,他不是一個平庸的加拿大人,他在才二十多歲時,就被要求苛刻的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錄取成為會員。

他曾發明和改進了12種醫療手術器械,還發表了14篇在西方醫學界,有很大影響力的學術論文。

他曾被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聘為顧問。

他曾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金錢和尊重,他一樣也不缺。

但就是這麼一個醫術精湛、具有崇高威望的他抛棄了優厚的生活,選擇了中國抗戰時期最艱苦的晉察冀邊區,并将這裡作為了最後的歸宿。

在中國,他心懷大愛,在當時條件艱苦的這塊土地上所表現出來的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情操和高尚的醫德,以及,純粹的國際主義精神。

也有人考證他年輕時也曾手揮千金、放浪不羁,如果真是這樣,也隻能使他的形象更加的豐滿和有血有肉,使他在中國那個艱苦而貧瘠的土地上無私而徹底的奉獻,更加具有含金量。

當他來到中國和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表現出的情操和境界,完美得不像個凡人。

在他閉上雙眼的那一刻,一個高尚而偉大的靈魂永遠留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中國共産黨領袖根據他的品德和精神,制定了标準: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使他成為感動中國的人物。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名字。

他的那個外國名字已經成了一種中國精神。

他的名字叫:亨利·諾爾曼·白求恩。

那種精神,叫做“白求恩精神”。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二)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産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争,受加拿大共産黨和美國共産黨的派遣,不遠萬裡,來到中國……”

這是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的第一句話。

1936年9月,陶行知先生為發動華僑并廣泛聯合國際進步人士支援國内抗戰,自籌經費先後奔走法國、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37年7月30日,陶行知應邀參加美國洛杉矶醫友晚餐會,在北美醫學界早已名聲鵲起的白求恩也在場。

陶行知詳細叙述了中國目前嚴峻的抗戰形勢、日寇的暴行、百姓的苦難和雖然兩國實力懸殊,但中國人民堅決抵禦外侮不屈不撓的精神。

他的講述深深打動了俠骨柔腸的白求恩,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憤慨,和作為一個醫生救死扶傷的使命,點燃了他内心的熱情。他當即表示,願意組織一個醫療隊,去支援中國抗戰。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在一個充滿陰謀和腐敗的社會裡,我不會袖手旁觀。我不會寬恕那些貪婪的人對别人發動戰争。”

白求恩是個沒有種族偏見、沒有國籍區分的醫生,他認為人人平等,每個人的生命都非常寶貴。

白求恩在1935年加入了加拿大共産黨。

1937年他前往西班牙戰場當志願者,和畢加索、海明威、聶魯達等人一起并肩作戰。

見證過血流成河的戰争後,對侵略和反侵略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那裡,他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運輸血液的辦法,挽救了很多戰士的生命。

他前往中國的請求,經過國際援華委員會報名,和加拿大共産黨和美國共産黨的共同同意後,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由他和美國外科醫生帕森斯、加拿大護士瓊·尤恩三人組成的加美援華醫療隊,踏上去往中國的道路。

白求恩自己籌集了五千美元,購買了一批醫療器具和藥品。搭乘“亞洲女皇号”郵輪啟程前往中國,經過漫長的19天後,經香港,到達武漢。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國民黨盛情邀請醫術精湛的白求恩留在國統區,給白求恩和他所帶領的醫療隊安排了最好的吃住條件,更是許下許多優厚的待遇。

白求恩的同行美國醫生帕森斯都被這些優越的待遇和承諾所打動,留在了國民黨那裡。

但白求恩志不在此。

國難當頭,國民黨的拉攏和奢侈腐敗讓他很是反感和失望。他曾經看過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 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直對延安的共産黨心向往之。

他認為,時下的中國,隻有在那個貧瘠卻生機勃勃的黃土坡上,才能看到中國的希望。

他不怕苦和累,隻是想從精神層面,去感受并抓住這份希望。

對于這份讓現代有些人無法了解的情懷,毛澤東在他的《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做出了最恰當的解釋:

“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産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産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白求恩多次試圖前往華北八路軍處未果,後經人推薦,求助于宋慶齡。

對中國共産黨從同情到贊賞的宋慶齡先生,全力幫忙斡旋,把白求恩介紹給了周恩來。兩人會晤後,周恩來即刻将白求恩去往延安的行程,做了詳細而周密的安排。

看到睿智儒雅、精明幹練的周恩來,使白求恩熾熱的向往之心,更加的火辣滾燙。

這種心情,從他到達延安見到毛澤東時的那一刻,可以窺見一斑。

(三)

1938年3月31日,白求恩來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延安。

“我現在明白為什麼毛澤東那樣感動着每一個和他見面的人。這是一個巨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在與毛澤東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談話結束後,興奮不已、整夜無眠的白求恩在日記中這樣寫到。

他對毛澤東精準的評價,在他逝去的十年後,得到了證明。

到達延安的第二天傍晚,八路軍衛生部部長姜齊賢來通知白求恩,告知午夜十一點毛澤東要與他約談的消息。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心情激動的白求恩穿上一身嶄新的八路軍軍服,仔細整理自己的儀表,認真系好每一個扣子,懷着朝聖般的心态往毛澤東居住的農家院落走去。

這與他在武漢國統區,對待國民黨的态度和心情,有着鮮明的對比。

遠遠看到衣着破舊卻氣宇不凡的毛澤東,微笑着在門口相迎。白求恩向毛澤東敬了個禮,鄭重地把自己的黨證雙手遞給毛澤東:“我是來報到的。”

“我們應該将你轉入中國共産黨。這樣,你和這個國家就密不可分了。”毛澤東笑道。

毛澤東和白求恩談論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戰争,接着又談到中國的抗日戰争,特别是在醫療方面的迫切需求。

當時八路軍的醫療條件很差,缺醫少藥不說,醫生水準和數量也嚴重不足。戰士們受傷後,死亡率非常高。毛澤東坦率而真誠地闡述了目前的狀況。

白求恩表示,可以利用他帶來的這些醫療器械,組建一支戰地醫療隊,然後把這支醫療隊派往抗日前線,就近照顧戰鬥傷員。這種方式是救助傷員最有效的方式。

“根據我在西班牙的經驗,隻要在前線附近有戰地醫療隊,就有75%的重傷員可以救活。”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白求恩所講的這個治愈率,與八路軍現有情況懸殊巨大的百分比數字,震動了舉重若輕的毛澤東。

“75%?是這樣嗎?”

“至少如此!但前提是組織一個戰地醫療隊,今天開門見山,我想到前線去,想到有戰鬥的地方去,也就是說到有傷員的地方去。”

“是呀,我們的八路軍、新四軍都在前線,他們每一天都在流血。”

毛澤東心裡一陣激蕩。缺醫少藥、重傷基本無治,是物質方面捉襟見肘的八路軍一個大問題。戰地醫療隊,正是現下最需要的。但讓白求恩上前線,無疑又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白求恩來延安以前,有很多計劃。

建立一個像樣的醫院,為八路軍教育訓練出大量合格的醫務人員,和改善醫療設施等。但由于他沒想到陝甘甯邊區的各種條件竟然如此困難。現有的條件,隻能組織一個戰地醫療隊,去前線搶救更多的戰士。

毛澤東答應由八路軍衛生部來安排白求恩的工作,并且向白求恩緻謝。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這次談話進行了3個小時。白求恩醫生回到鳳凰山下的住處後,把這次會見的情況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我在那間沒有陳列的房間裡和毛澤東面對面坐着,傾聽他從容不迫的言談的時候,我回想到長征,想到毛澤東和朱德在那偉大的行軍中怎樣上司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裡長途跋涉,從南方到了西北叢山裡的黃土地帶。

由于他們當年的戰鬥經驗,使得他們今天能夠以遊擊戰來困擾日軍,使侵略者的優越武器失去效力,進而挽救中國。

我現在明白為什麼毛澤東那樣感動每一個和他見面的人。這是一個巨人!他是我們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四)

在延安期間,白求恩去抗日軍政大學,作了演講;到黨政機關裡,作了報告。延安條件雖然比較艱苦,但從他的文字中表達了他對延安的喜愛之情:

“在延安我見到了一個嶄新的中國,它是中國管理得最好的一個城市。在漢口,我所看到的是一片混亂和優柔寡斷、昏庸無能的官僚政治的種種令人灰心的現象。

而延安的行政部門卻表現出有信心和有目的。街上一片蓬勃的氣象,來來往往的人們好像都知道自己是為什麼目的而奔忙。

在這裡,無論地位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相待,人們都有一種勤奮向上的精神,相處非常友好。”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白求恩也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和熱情的服務,赢得了人們的信任,在延安軍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但對延安心向往之、充滿敬意的白求恩,卻也有他性情中人的一面。

延安條件困苦,但給白求恩在飲食上,給與了特殊照顧,三餐小米飯,每星期至少一次肉食或雞蛋。

一開始白求恩并未在意,後來偶然有一次他去見任弼時,看見任弼時的飯食窩頭鹹菜,連一盤像樣的菜都沒有。這才知道,自己是被特别照顧了。

但這個照顧卻讓他心裡很不舒服,他堅持要求撤除這種優待,一時未得到解決,隻說會考慮。

這麼個模棱兩可的回複把他給激怒了,他認為自己來延安并不是享福的,而是要同甘共苦,現在這樣,相當于把自己當成外人。大家一看他真的動怒了,隻得撤銷優待。

延安來了這麼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也是非常的難能可貴,再出于對國際友人的愛護,對白求恩上前線的要求自然要考慮再三。

白求恩顯然無法忍受平靜的生活。前線的将士還在流血,三番五次請求上前線不成,一向和藹的他大發脾氣,扔出一把椅子,把窯洞的窗戶砸破了。

這次的“大鬧窯洞”,讓大家哭笑不得,也明白了白求恩堅持上前線的決心。

1938年4月,身穿八路軍軍服的白求恩終于東渡黃河,前往晉察冀邊區。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初見白求恩時,勸他先休息幾天再談工作,白求恩卻說:

“我是來這裡是工作的,不是來休息的。請你們趕緊給我安排地方,我要救治傷員。司令員同志,請你告訴我,我的戰鬥崗位在什麼地方?你們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

很快,白求恩離開司令部,趕往60多裡外的五台縣松岩口村的後方醫院,立即展開工作。

僅僅幾天時間,白求恩就救治了521名傷員,一個月就做了157名傷員的手術。這些傷員得到救治後,很快就康複出院,回到自己的部隊繼續戰鬥。

在野戰情況下輸血,更是人們從未有過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不僅開創了我軍戰地輸血的先河,而且他還經常在急救中,自己親自給傷員捐血。對此,他說:“輸血救活一個戰士,勝過打死十個敵人。”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他向後方醫院的同志們發出号召:“到前線去,哪裡有傷員,我們應該到哪裡去。到傷員那裡去,不要等傷員來找我們!”

白求恩不僅号召其他人這樣做,更是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身體力行,堅持在戰場最前沿設定手術室,伴着槍炮的爆炸聲,在小廟裡做手術。

他把對毛澤東說過的話,當做一個必須實作的諾言。

(五)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産黨員都要學習他……”

毛澤東著作中,對一個人的評價,在道德和精神層面上,已經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在白求恩剛到晉察冀邊區的時候,毛澤東給聶榮臻發了一封電報:“請每月付白求恩大夫一百元。”

那時候,八路軍總部的首長,包括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副總參謀長左權,每個月的津貼是五塊五。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白求恩非常感動,但堅辭不就。他在日記中寫到:

“如果是為了賺錢,完全可以在加拿大當一個大夫。我沒有錢,也不需要錢,可是我萬分幸運能夠來到這些人中間,和他們一起工作。對于他們,共産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說一套或想一套。……他們的愛能包容全世界。”

白求恩表示:“這裡條件艱苦,我要與老百姓同吃、同住,我要這些錢有什麼用?”

在晉察冀後方醫院裡,白求恩是年齡最大的醫務人員。

為照顧白求恩,晉察冀軍區上司把繳獲日軍的香煙、罐頭、餅幹給他送了一些來,白求恩舍不得吃,每次都原封不動地送給八路軍傷員,給他們增加營養。

就連聶榮臻為照顧白求恩生活上的津貼10元,他也給了傷病員使用。

翻譯董越千擔心白求恩年紀大了,體力不支,就瞞着他向邊區提了一個要求,早飯給白求恩加一個雞蛋。

這是白求恩在晉察冀邊區,得到的唯一的特殊照顧。

白求恩曾經要求聶榮臻建一所戰地“模範醫院”。經過再三考慮,聶榮臻同意讓白求恩建一所小型的示範醫院。如果可行,就推廣到其他地方。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但讓白求恩沒有想到的是,八路軍的醫療條件是那樣的艱苦。沒有火、沒有電,連普通消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親自組織醫療隊,克服了各種困難,用了五個星期的時間,就把模範醫院就建好。但不久在一次戰鬥中,醫院被徹底摧毀。

按照傳統西方模式建立的“模範醫院”被摧毀的教訓後,白求恩覺得,應該采用一種對八路軍的抗日遊擊戰,更加有效的醫療模式。

他開始着手創造“流動醫院”,在冀中時,白求恩收到百姓的糞馱子啟發,設計了一個打開後,可以成為手術台,收起來後,可以讓騾馬馱走的“藥馱子”。

在這個“藥馱子”裡,有一些抽屜,裡面可以攜帶一些簡易手術器材和必需藥品。戰士們看到這個“藥馱子”後,稱贊說:“我們有了馬背上的醫院!”

他們給這個藥馱子取名“盧溝橋”。

從很多這樣土洋結合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極端投入的工作态度。

他研制治療戰傷感染化膿的“畢普”藥膏,發明牽引器、剝離器、白求恩勒骨剪等20多種醫療器械。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白求恩創新了戰地救助的模式,用騾子代替紅十字汽車、建設了一些分散醫院、組建醫療隊和“志願輸血隊”到抗戰前線,救助受傷的戰士。

通過白求恩積極探索和發明,對現有的醫療技術和戰救模式,進行創新。他創辦了衛生學校,撰寫《消毒十三步法》、《戰地外科組織治療方法草案》等教材,并制定了一整套開展前線救治的原則和方法,為前線培養了一大批醫務工作者。

白求恩在河北西部的山區,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上司工作。把自己帶來的X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藥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有一次,一名護士跟着白求恩大夫給一名傷員換藥。由于那名護士雙手托着換藥盤的時間有點長,于是,她就把一隻手放入外套的口袋裡。

白求恩回頭拿工具的時候,發現了這件事。他立即停下手裡的工作,眼睛嚴厲地盯着這名護士。

這名護士感覺到了白求恩的目光,她的臉一下紅了,趕緊把手從衣兜裡拿出來。

還有一次,白求恩去病房查房,看到一位醫生正在給傷員換藥,用鑷子夾住傷口的紗布,直接撕下來。那個傷員實在沒忍住,疼得叫了出來。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白求恩對此很不滿意,嚴厲地批評了那個醫生:“傷員的傷口上長得是肉,那不是樹皮,你明白嗎?你的動作為什麼不能輕一些呢!”

說完,白求恩俯下身子,親自為那個傷員換了藥。

當年隻有17歲的戰士餘新元,在參加黃土嶺戰役中身負重傷,醫生準備給他截肢,卻被白求恩攔住。

多年以後,餘新元還記得白求恩當時對他說的話:

“白大夫問我多大了,我說我17歲了。白求恩跟他翻譯說,他這麼年輕的小孩,給他截了以後,他以後怎麼辦?之後他就親自下手給我治病。他是我一生的救命恩人,是以我永遠不能忘白求恩。”

“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

行文一貫落筆驚神的中國共産黨領袖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也有這樣聲情并茂的描述。

(六)

據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栗龍池說,白求恩一工作起來,就完全進入了忘我的狀态。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白求恩部隊來到了山西雁北和冀中地帶,此次也是白求恩最為艱難的時刻,因為傷員實在太多了,正好這個時候日本開始了大掃蕩。

短短四個月的時間,白求恩行程700多公裡,光是手術次數就長達300多次,在這期間裡,白求恩每日工作時間長達18小時。

白求恩内心十厘清楚,他一定要與時間賽跑,隻有自己不停的救治,才能拯救更多的傷員。

救治過程中白求恩因為疲勞過度出現了兩次昏迷,曾經最多一天一夜救治了20多位傷員。

在齊會戰鬥過程中,他做手術的一個小廟,離火線隻有三公裡。

隆隆的炮聲中,白求恩連續69個小時沒有休息,做了115例手術,而且成功率是80%以上,在當時,無論精力和成功率方面,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迹。

白求恩是怎麼堅持下來三天三夜不睡覺呢?白求恩的勤務兵何自新介紹說,白求恩在特别疲倦難以支援的時候,他總是在喊,小鬼,拎冰水。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何自新就給他提着一桶冰冷的水過來,他把腦袋猛地紮進去,在裡邊待上片刻,拔出頭來,繼續上去做手術。

在理想的感召下,他成了一個嚴于律己、沒有不良嗜好,主動拒絕特殊照顧、具有博愛情懷的純粹的人。

除了忘我的工作,鑒于日常工作中的所見所聞,他每個月還要為《曼徹斯特衛報》寫兩篇文章,向國際宣傳八路軍的抗日的英勇事迹。

1939年下半年,白求恩計劃回一趟加拿大,好籌集經費和器械。

臨行前,特意巡視20所戰地醫院工作情況。但在河北涞源縣摩天嶺戰鬥中搶救傷員時,白求恩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感染,惡化轉為敗血症。

由于病情遷延日久,又因醫藥條件的限制,他的膿毒敗血症無法得到足量抗菌藥物的控制,病情漸趨惡化。生命垂危的他依然牽挂着工作和傷員:

“我十二分憂慮的,就是前方流血的傷員,假如我還有一點兒支援的力量,我一定留在前方……但是我已經站不起來了。”

11月10日,白求恩被擔架送往駐在唐縣花盆村的軍區外科醫院。當日下午路經唐縣黃石口村臨時停留。

這裡也成了他生命永遠停留的地方。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次日,在村民邸俊星家的小北屋土炕上,白求恩自知生命即将終止,給聶榮臻寫了感人至深的那封信。

他信中從容的表述,看不出任何悲戚和哀傷,對中國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死得其所的心情躍然紙上,還在想着自己未盡之事,和怎樣為這個并不富裕的組織省錢。

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去世。

這一天,是他來到中國的第594天。

在晉察冀,白求恩先後直接參加了11次戰役戰鬥的救治工作,親自為1290餘名傷員施行外科手術,接受過他診療的根據地軍民數以萬計。

毛澤東親自為白求恩大夫題寫了挽詞:

“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他的犧牲精神、責任心與工作熱忱。”

後記 :

白求恩大夫的事迹,在中國無人不曉,各類有關作品也層出不窮。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現在再寫白求恩,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愛看。

再寫白求恩,對我而言,純屬出于一種情感,出于一次又一次的感動。

從他的事迹,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真正無私而徹底的奉獻。

他感人至深、近乎于完人的表現,至少讓我們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還有值得我們全身心付出的堅定信仰,和真善美的存在。

再寫白求恩,希望我們的後輩每提到這個名字時,依然能在他們心中激起波瀾。

我不希望因為時代的遠去,讓這樣一個偉大、高尚的靈魂失去光芒。

中華民族曆來英雄輩出,在那些璨若星河的英雄當中,有很多能感動千古的人物。

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後輩永遠也不要忘記,在那些無數感動千古的中華英傑當中,并肩站立着的那個感人至深、慈祥而倔強的外國老頭。

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已成了一種中國精神。提起他,我們都該肅然起敬

雖然在中國人心目中,他早已不再是一個外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