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自古以來臨陣換将都是犯了兵家之大忌,除非是主将戰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找人替換,不然的話,一般來說都不會換将。臨陣換将有許多不利之處,第一個說明,最高決策者用人失誤,進而導緻士氣低落,對戰場上的估計不夠全面。第二個原因,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指揮方式,也導緻整個戰役發生了改變,随時都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第三個原因,主帥與主将有需要重新獲得基本上的信任和認同感,而主帥也要花一定的時間對下屬的将領進行了解,友善在部署作戰任務時,了解每一位将領作戰特長,才能夠達到戰鬥最佳部署。

是以說,臨陣換将會給一戰役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嚴重可能會導緻全軍覆沒。那麼,為什麼在解放戰争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上次臨陣換帥。

解放戰争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戰場

在抗戰勝利後,東北三省都成為雙方搶占的焦點,是以,當時國共雙方都派出大量兵力進軍東北,都想占領這座豐富大糧倉。是以說,當時東北是由蘇軍占領,但是蘇方同意讓蔣介石的國軍接收東北,但是又讓我軍占領東北大片農村,讓主要大城市由國軍接任,而廣大的農村則是交給我軍接手。這樣一來,雙方避免不了一場戰争,于是,東北戰役就在這種情形下爆發了。

在解放初期,蔣介石派到東北第一任軍事統帥是杜聿明,他是畢業于黃埔一期生,抗戰時期擔任第五軍軍長,解放初期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在東北戰場上,杜聿明采取的戰略是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軍事措施。擁有清一色的美式裝備的國軍,在杜聿明的指揮下,把東北民主聯軍趕到祖國的最北端。應該說,杜聿明在東北戰場上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之後又組織了四次向我南滿根據地臨江等地進犯,我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四保南滿根據地戰鬥,史稱“四保臨江”。

解放戰争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東北戰場

在國軍進攻南滿根據地時,林總指揮東北民主聯軍,主動出擊采取了“南打北拉”的戰術,進而減輕南滿根據地的壓力,曆史上把這次戰役稱之為三下江南。不過後來由于杜聿明身體情況,病倒了。無法再擔任東北保安司令一職,于是,蔣介石不得不重新考慮換帥。

但是蔣介石派往東北的第二任統帥卻是陳誠,這位是蔣介石的愛将,但是并不是一位出色的将領,在軍事指揮上很欠缺。而國軍在東北失勢,也正是在陳誠擔任東北主帥期間開始,使得東北局勢變得更加糟糕。他一上任就改變之前杜聿明的戰略措施,還說大話,向蔣介石保證三個月搞定東北,活捉林匪。但是在雙方先後展開了秋季攻勢,冬季攻勢等戰鬥後,東北民主聯軍成功殲滅敵軍6.9萬餘人。之後第2縱、7縱等部隊,冒着呼嘯的北風和滿天大雪,突然包圍法庫、彰武等城,全殲新5軍,并活捉軍長陳林達。

解放戰争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衛立煌

陳誠在東北主帥期間,使得東北戰事變得越來越糟糕,于是,蔣介石不得不考慮換帥的問題。最後又派衛立煌擔任東北剿匪司令,主持東北戰事。盡管衛立煌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是也無法挽回失敗的命運。

在衛立煌任東北主帥期間,展開了遼沈戰役,此戰也是決定東北戰場命運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是解放戰争時期,雙方大決戰最重要的一場戰鬥。本來衛立煌采取戰術是收縮兵力固守大據點,一旦時機成熟,再打通各據點間的聯系,第三步是擴大占領區,即:“固點—連線—擴面。”不過蔣介石一心想打通沈錦線,這也導緻将衛之間沖突重重,使得蔣介石也動不動就親臨東北坐鎮指揮,搞得衛立煌很難堪。帥将不和注定了要失敗。

我軍在毛爺爺的英明指揮下,先攻打錦州,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徹底切斷國軍的退路。在錦州解放後,随後又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最後解放沈陽,曆時52天的遼沈戰役,共殲滅國軍47.2萬人,衛立煌倉皇而逃,飛往北平。從此東北全境全部讓東野占領,蔣介石敗得一塌糊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