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名戰士殲敵100餘人,12名壯烈犧牲,此山為他們改名

剛開始的時候日本鬼子之是以能夠勢如破竹,一方面是他們的确蓄謀已久,另一方面就是實力确實更強。國難當頭,我們國内雖然還有着很多的派系和勢力,但大家開始集體抵禦外侮的時候,日本鬼子就陷入了戰争的泥淖。這個時候他們忽然發現,想和以前那樣輕松嬴下戰鬥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相反的是對面的中國部隊寸土必争,經常把他們打得傷亡慘重。

14名戰士殲敵100餘人,12名壯烈犧牲,此山為他們改名

雖然這時候的東北已經被日本人給占領,但抗聯仍然在不停地給予日本鬼子沉重的打擊。日本鬼子一直把東北當成他們在我們國家的後方,為此就派出重兵,尋找抗聯主力作戰。1938年初,雙方就在抗聯的秘密營地藍棒山遭遇了,一場戰鬥就此打響。

14名戰士殲敵100餘人,12名壯烈犧牲,此山為他們改名

當時在這裡負責守衛的,是李海峰率領的1連官兵。與他本人從小就随父親狩獵,早早練就了一手好槍法一樣,這個連的很多戰士,過去在家裡都有過打獵的經曆,為此這個連也被稱為“炮手連”。當時接到上級的指令,他們原本打算撤離此地,向上級指定的地方轉移。但這個時候他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接應上級派來的交通副官張風春。

14名戰士殲敵100餘人,12名壯烈犧牲,此山為他們改名

然而在轉移途中,他們敏銳地發現,對面有400多面日僞軍正在向着山溝圍過來。其實他們當時包括連長、指導員以及張風春在内,滿打滿算也隻不過14人,敵我力量相當懸殊,完全可以選擇避其鋒芒。

14名戰士殲敵100餘人,12名壯烈犧牲,此山為他們改名

但李海峰不能這樣做,因為他知道溝裡還有抗聯的後勤機關,此外還有後方醫院、被服廠等,這些後方人員沒有上過戰場,如果被敵人圍住,那損失是根本不能承受的。為此他一方面指令手下的戰士,占領小孤山的有利地形準備投入戰鬥,另一方面鳴槍示警報信,讓後方機關搶時間趕緊轉移。

14名戰士殲敵100餘人,12名壯烈犧牲,此山為他們改名

敵人聽到槍響,當即就加快了行軍的速度。眼看敵人放近了,李海峰一聲令下,14支槍齊刷刷地朝着敵人射擊。日本鬼子丢下一堆屍體趕緊後退,他們很快就調來了重武器,向着李海峰所在的山頭發起猛攻,在敵人兇猛的火力壓制下,部隊的機槍手很快犧牲了,而他本人也被炸斷了兩條腿。

14名戰士殲敵100餘人,12名壯烈犧牲,此山為他們改名

這場戰鬥從黎明一直持續到下午,他們打死日僞軍100餘人。李海峰一看除了3名傷員以外,隻剩下了張副官。估摸着後方機關應該已經安全撤離,他當即下了指令,要求張副官帶領傷員轉移,而他則用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參加這次戰鬥的14名官兵,有12人犧牲在了小孤山,周保中總指揮為了紀念這次戰役,就将此地改名為“十二烈士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