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作者:一老沈一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中國的上古先民何時關注到“風”,很難追尋到具體的“始點”了,但一定很早。

《莊子.齊物論》雲:“大塊噫氣,其名曰風。”

“大塊”,就是“大地”。《齊物論》中的楚人南郭子綦(qi)認為,“風”是大地吐出之“氣”。

《周易.說卦》曰:“巽為木,為風。”又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厭),八卦相錯。”

是以,《春秋元命苞》雲:“陰陽怒而為風。”

這是說,“風”由天地陰陽相濟而成。

以上,可看作是古人從自然角度對“風”的認知。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實際上,從一開始,在古人眼裡和心裡,“風”就帶有神秘色彩。

屈原《離騷》雲:“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漢王逸《注》:“飛廉,風伯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亦雲:“召屏翳誅風伯而刑雨師。”

“飛廉”或曰“風伯”,是掌管“風”之神祇。

這種将“風”作為“神”,并予以祭祀,是一種極為古老的傳統。

甲骨蔔辭中,有“四方神”,也有隸屬“四方”的“四方風神”——東方曰“協”;南方曰“微”;西方曰“彜”;北方曰“役”。

《山海經》之《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中,所載“四方風神”之名,雖與甲骨蔔辭有所出入,但證明了上古先民關于“風神”的認知。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研究者指出,蔔辭中的“東方神”主春分,“意訓分”;“西方神”主秋分,“意訓平”,“均指二分之日晝夜平分”。“南方神”主夏至,“意訓長”;“北方神”主冬至,“意訓短”,“分别指夏至日長至和冬至日短至。”

而“四方風神”,為“分至四氣之候”——春風神“訓交合”;夏風神“訓稀少”;秋風神“訓含盛”;冬風神“訓豐盛”。

這是上古先民的“四氣”系統。

“四季”非“四季”,而是“标準時體系”。“四季”,是農業周期概念,形成約晚于“四氣”,不過至晚在周初,“四季”在“四氣”基礎上,便确立了。

《尚書.堯典》說: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還讓羲、和分别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循環周期,作為“陽曆長度”,将其配以十二個“太陰月曆”,通過閏月以端正調整“分至四氣”與曆月的對應關系,進而建立曆法。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這一記載,與甲骨蔔辭的“四方神”和“四方風神”含義上吻合一緻。

帝堯,《堯典》中是“天帝”的化身。而“天帝”,亦被稱為“太一”。“羲、和”,即“伏羲”“女娲”,為“陰陽二神”。“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則為主管“分至”的四神,戰國楚帛書中,演變為伏羲、女娲的“四子”,且有了“創世功績”。

可知,上古先民對于“風”的更深層的認知,是與“觀象授時”和農業生産實踐活動緊密相連的。盡管這種認知,基于人類早期的原始“自然崇拜”,不可避免地與“神祇崇拜”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同時,又是中國最古老的“陰陽易變轉圜”哲學的展現。

《說文》雲:“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阊阖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光莫風。東北曰融風。”

“八風”,較之前述“四風”又多了四個。

這也是與古人在觀象授時過程中,對于“時空統一體系”之認知的擴充相聯系的。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出土器物上的“二繩”和“亜”字形圖案

距今7000年前的安徽蚌埠雙墩遺址出土器物證明,先民在那個時候,已經通過觀象授時測定了“子午線”和“卯酉線”,這就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四個方位,古人稱之為“四方”,以“二繩”及“+”表示之。

然後,古人将“二繩”的“+”中的兩條線等比例加寬,得到了“亜”字圖形。這在雙墩遺址的陶刻圖案中業已多見。當然,這仍然是先民依賴觀象授時對“日影”的觀測實作的。

“亜”字圖形,表明原來對“四方”的認知,已擴充到了“八方”,古人稱新認知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為“四鈎”或“四維”。

“八風”,與上述“八方”相關聯。

杜預《集解》曰:“八風,八方之風也。”

“八方之風”,亦與“節氣”相關聯。

鄭玄《禮記.樂記注》:“八風從律,應節至也。”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即古人所謂“分至啟閉”。

“八風”,就是這“八節”之“風”。此種界定,使古人将“時空統一體系”的精确化,推向了新高度,并為“物候氣象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釋名.釋天》雲:“風,氾(fan)也。其氣博氾而動物也。”

鄭玄注《通卦驗》詳細記載了“八節”“八風”的物候特征。如“冬至,廣莫風至,蘭、射幹生,糜角解,曷旦不鳴(四者群物炁(qi)至之應也)。立春,雨水降,條風至,雉雊(gou),雞乳,冰解,楊柳椲(降,下也)。……”限于篇幅,恕不詳引。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八節”,為“二十四節氣”的最終完型,奠定了基礎架構。“八風”,為“七十二候”建立了觀測節點。

必須贊歎中國上古先民的高度“統合能力”。

古人觀象授時,确認了“八方”,并由此确立了“八卦”;将“八方”與“風”結合,認知了“八風”;又通過“律管吹灰”的原理,得出了“八音”概念,遂使“八卦”與“陰陽”“方位”“風候”“樂音”聯系了起來。

韋昭《國語.周語注》,詳細表述了“八風”“八音”“八卦”與“八方”之關系。

其雲:“正西曰兌,為金,為阊阖風。西北曰乾,為石,為不周(風)。正北曰坎,為革,為廣莫(風)。東北曰艮,為匏(pao),為融風。正東曰震,為竹,為明庶(風)。東南曰巽,為木,為清明(風)。正南曰離,為絲,為景風。西南曰坤,為瓦,為涼風。”

《樂緯》則從“八節”與“樂器”角度講這件事。其雲:“坎主冬至,樂用管。艮主立春,樂用埙。震主春分,樂用鼓。巽主立夏,樂用笙。離主夏至,樂用弦。坤主立秋,樂用磬。兌主秋分,樂用鐘。乾主立冬,樂用柷(zhu)梧。”

前面說到,鄭玄曾曰:“八風從律,應節至也。”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孔穎達《集解》亦曰:“八風,八方之風也。律,謂十二月之律也。樂音象八風,其樂得其度,故八風十二月律應八節而至”。

古人因為将“風”看得重要,于是,“風”所用甚廣,成為古時方方面面的基本概念。

“風”是“姓”。古傳,伏羲氏、女娲氏皆姓“風”。春秋時,任、宿、須句、颛臾四國皆“風”姓。

《詩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風化”,指風俗、教化。“風教”亦此意。

《詩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鄭《箋》:“風化、風刺,皆謂譬喻,不斥言也。”“風刺”即後來的“諷刺”。

《國語.周語上》:“是日也,瞽師、音官以(省)風土。”《注》:風土,以音律省土風,風氣和則土氣養也。”“風土”,指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

上古先民認知的“風”——“八風”“八方”“八音”與“八卦”

“風雅”,原指《詩》中“國風”和“大雅、小雅”,後引申為“文章教化”和“風流儒雅”。

“風流”,原來指“教化流行”“風俗教化”,後引申為“遺風”和“風韻”“風情”。

“風騷”,原為詩經和楚辭的并稱,後引申為泛指詩文,又引申為“俊俏”“秀麗”。

“風邪”,則是中醫所謂之“百病之長”,列“六淫”首位。

甲骨蔔辭中,“風”與“鳳”同字。

郭沫若考證說,蔔辭中,“鳳”為“鳳神”,殷人以其為“天帝之使”;“鳳”又借為“風”,由帝令其行止,是殷人以“鳳”為“風神”。

從《左傳》、《荀子》、杜預《集解》、孔穎達《正義》、《河圖帝通紀》等的記述看,古人對“風”的認知包括文字孳乳,與“鳳”确實密切相關。

郭沫若所論應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