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到1916年,在西南,華南,華東展開了一場護國戰争,參加雙方分别為護國軍,袁世凱的北洋軍,戰争爆發原因主要是當時大總統袁世凱公開恢複帝制,而引發的一場戰争。
雖說,這是一場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戰争,但敢于對抗袁世凱的人數卻不多,大多各方勢力都持有觀望态度,等局勢明朗在選擇投靠誰,當時隻有滇軍都督蔡锷敢帶頭反對袁世凱,并發動戰争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是以,大家把這場戰争稱為護國戰争,把敢于反對袁世凱的隊伍稱之護國軍,當時護國軍共分三路大軍,第一路大軍攻川,第二路大軍攻粵,桂之地,而第三路大軍則是看守老家,及時支援前線,包括籌集軍糧。

那麼,護國軍三路大總司令都是誰?為何第一位英年早逝,而第三位卻成為一代雲南王。
第一路大軍總司令是著名護國英雄蔡锷将軍,他是湖南邵陽人,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并且,以優異成績畢業,值得一提是在同期畢業生中前三名都是中國學生,分别為:蔡锷,蔣百裡,張孝準等人。
學成回國的蔡锷,先後在1湖南、廣西、雲南等省為清軍訓練新軍,但是在日本留學時受到中山生先的影響,是以在武昌起義成功後,在雲南的蔡锷也響應号紹發動起義,起義成功後他擔任雲南都督。由蔡锷影響力大,袁世凱對他很不放心,就把他調到自己身旁加以監視,看管。
但是當哀世凱稱帝之時,蔡锷偷偷潛回雲南發動反哀之戰,并且親自統兵,任第一路大軍總司令,攻取川中與袁軍交戰,為護國戰的勝利作出很大的貢獻。
可惜在護國戰争勝利後不久,蔡锷卻因病逝世,終年34歲。為了表楊蔡锷的功勞,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是以蔡锷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隻可惜英年早逝,不過會有更大的成就。
第二路大軍總司令是李烈鈞将軍,他是江西九江人,也是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第六期,回國後他在雲南講武堂當過教官,後又奉命北上京城任職,可誰知在路巧遇武昌起義,于是李烈鈞加入起義軍一起推翻清朝,當起義成後任九江新軍參謀長,後又擔任要安微督軍。同時李烈鈞也是一位愛國将領。在袁世凱公開反革命時,他通電反哀,不過遭到哀的鎮壓,失敗的李烈鈞流亡海外。
直到1915年初,袁世凱宣布複辟帝制,李烈鈞回國加入護國軍,并擔任第二路軍總司令入粵,桂等地作戰,李烈鈞指揮大軍進入廣西,護國軍一路勢如破竹,随後又沿粵江北上,攻取韶關,誰知兩廣巡閱使龍濟光部聞炮聲倉惶逃走。6月6日,當了63天皇帝的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争順利結束。
等民國成立後,他被中山先生任命為江西都督,在“九一八事變”後,李烈鈞緻電蔣介石,抗戰到底,不過此時的李烈鈞年事已高,加上病魔纏身一直在休養。最終在1946年2月20日在病逝,蔣介石給予以國葬。
第三路大軍總司令是唐繼堯,他是雲南人,先後就讀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同時也是滇軍創始人之一,後與蔡锷一起發動重九起義,成功後與蔡锷共同管理雲南。
在護國戰争時期,唐繼堯擔任第三路大軍總司令,不過他沒有出征,而是看守護國軍老家雲南,負責前線糧草問題。不過都知道在護國戰争勝利後,蔡锷出國治病,而雲南就交給了唐繼堯,是以唐繼堯成為雲南都督,以及長期掌控雲南18年,是以他被譽為第一代雲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