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豐沛功臣集團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引言

漢高祖劉邦在革命之初就與一幫文臣、宿将同甘共苦,風雨同舟。憑借着自己出色的上司能力以及以身作則、置生死于度外的性格,在革命的過程中,劉邦收獲了大批的忠實追随者,而在勝利之後,劉邦也沒有忘記這些大臣的功勞,紛紛加官進爵,于是就有了曆史上有名的“豐沛功臣集團”。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豐沛功臣集團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漢朝建立之初,“豐沛功臣集團”是當時最為主要的政治勢力,為帝國的鞏固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劉邦在分封王侯的規模上,可以說前所未有,共有145位功臣得到加封,這些功臣在當時有着極高的權勢,然而随着漢朝的發展,功臣集團卻逐漸凋零,其興盛衰落與劉邦的“白馬之約”息息相關。

西漢建立之初,高祖劉邦大肆加封,功臣集團權勢空前龐大

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志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号,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

公元前209年,秦末時期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一股“反秦風”随即盛起,以劉邦為首的沛縣集團也加入了革命中。

由于深得民心,劉邦的勢力迅速擴大,在戰争中所向披靡,至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了西漢政權。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豐沛功臣集團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以蕭何、樊哙等人為首的集團勢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集團中的人大部分來自于當時的沛縣,于是在戰争勝利之後,人們稱之為“豐沛功臣集團”。

這些功臣憑借軍功獲得了顯赫的爵位,并且在加封王侯的過程中,這些功臣之間獲得了十分緊密的聯系,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政治軍事體系,對漢初時期的王權鞏固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不得不說的是,劉邦是曆史上少有的君王,其念舊的程度在曆代君王裡面堪稱之最,屬于典型的知恩必報。

無論是什麼人,出身如何,隻要是曾經追随過劉邦,助劉邦攻打天下的,即使貢獻卑微,劉邦也必會對其做出賞賜。

據《史記》中記載,劉邦在沛縣起兵之時,有這麼一位小兵,僅僅因為他是第一個打開城門的人,劉邦在戰争勝利之後仍然沒有忘記,遂封這位小卒為戴侯。

劉邦是一個善用人才的人,在配置設定的時候,往往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除此之外,劉邦還能與大家同甘共苦,在戰場上,劉邦往往是第一個沖向敵軍的人。

這些都讓劉邦深得民心,收獲了大批的追随者,而這些追随者們也都是不離不棄。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豐沛功臣集團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在戰争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獎罰措施,劉邦對大家的承諾從來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

這也使得漢朝建立之初,功臣集團空前的龐大,共有145位大臣得到加封,規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分封王侯的時候,還史無前例地加封了一個女性王侯。

可以看出,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對于輔佐建國的功臣是十分重視的,給予的獎勵也非常厚重,然而這些功臣的地位卻随着漢朝的發展逐漸下降。

漢高祖劉邦時期,三國九卿以及王國相全部由漢初的功臣擔任,而到了景帝時期,漢初的功臣們已經失去了對大權的掌控,其政治地位也受到了影響,逐漸走向了衰落。

那麼在豐沛功臣集團逐漸衰亡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為何會如此迅速沒落呢?

受“白馬之盟”牽制,加之文帝心有忌憚,極力排斥,功臣集團權力遭受嚴重打擊

功臣集團權勢過高,呂後勢力日大,“白馬之盟”應時而生

楚漢戰争時期,為了網絡天下各路軍事力量,以使自己的勢力壯大起來,劉邦曾經分封過一批異姓王,這些王侯在漢軍的大旗之下,輔佐劉邦攻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豐沛功臣集團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而在漢朝成立之初,功臣的勢力十分龐大,劉邦漸漸覺得異性王終究不可靠,害怕他們謀反,危及自己的皇位以及江山,于是開始謀劃鏟除這些隐患。

在稱帝之後,劉邦以各種借口誅殺這些異姓王,以韓信為例。

垓下之戰的勝利,讓韓信成為“楚王”,第二年,劉邦将韓信擄至長安城,降為了淮陰侯,之後又借助呂後之後斬殺了韓信。

除了韓信, 彭越、英布、盧绾也一一被殺。

在将這些異姓王鏟除以後,大封同姓諸侯王,以保江山穩固。之後由于呂後的勢力逐漸增大,劉邦又擔心江山被其奪去,于是在晚年時期,與群臣立下白馬之盟。

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白馬之盟》

劉邦與各位大臣們以殺白馬的方式立下盟約,并且規定非皇族的成員不能夠封王,沒有獲得軍功的人不能加封為侯。

“白馬之盟”在鞏固皇權方面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與功臣集團的衰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高祖去世,呂後執掌大權,剝奪功臣權力,引發不滿

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去世,嫡長子劉盈繼位,即漢惠帝。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豐沛功臣集團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惠帝即位後,由于性格懦弱,朝中大權被呂後及其外戚集團所掌控。

“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侯,将兵先入砀,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複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史記》

呂後曾經輔佐劉邦攻打天下,并且呂後的哥哥在當時的功臣集團中也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按理來說,有着這樣特殊功績的二人應當備受推崇,其實不然。

在分封呂氏族人的官爵時,即便一個貴為皇後,一個貴為國舅,有着如此地位和威望的二人仍然遭受到了功臣集團的排擠。

呂氏在成為皇後以後,臨朝聽政,對呂氏族人大肆加封,極力拓展呂氏一派的勢力,使得呂氏集團掌控着朝中大權,剝奪其他一些功臣的權力,并且侵占了大量領土,導緻原先“三足鼎立”(皇帝、功臣以及宗室諸王)的狀态大有向皇帝傾斜的趨勢,引發了其餘兩個勢力的不滿。

文帝當政,對功臣集團有所忌憚,大肆削弱

呂後在去世之後,其族人喪失了對皇權的控制,漢少帝劉恭也因為無法掌控局面,受到了來自功臣集團和宗室諸王的打壓,最終被處死。

在劉氏宗室的壓力之下,功臣們不得以選了毫無功績的代王劉恒即位,史稱漢文帝。至此,朝中功臣集團的勢力達到了一個頂峰狀态,不過其權勢過高,引起了文帝的忌憚。

文帝即位之初,就對功臣們表現出了極大的排斥,将宮廷的宿衛之權轉移,取消了之前被功臣壟斷的太尉一職,要求居住在長安城的功臣們傳回封地居住,這些舉措大大打擊功臣集團對皇權的威脅,使得功臣集團的權勢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景帝當政,功臣集團徹底喪失軍事權勢,逐漸走向衰亡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漢景帝劉啟繼位。

景帝在任時期,采取積極的削藩政策,大肆打擊劉氏諸侯王的勢力,這種過于激進的改革引起了功臣集團的強烈不滿,其中以申屠嘉、袁盎為首。

“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豐沛功臣集團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然而景帝并沒有理會這些功臣的反對,最終使得申屠嘉嘔血而死。此後,景帝與功臣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僵化。

“七國之亂”爆發後,雖然景帝與功臣集團們很僵,但是不得不依賴功臣集團來鎮壓,于是重新設定了“太尉”一職。派周亞夫為太尉,又讓窦嬰為大将軍,去制衡周亞夫。

在平定了“七國之亂”後,随着諸侯王的勢力被大大削弱,景帝無需再依賴功臣集團來維持皇權,相反,功臣集團成了景帝加強皇權專制最大的障礙。

戰争結束後,景帝任命周亞夫為丞相,但是周亞夫卻沒有意識到皇權逐漸膨脹,依舊想要恢複相權,對皇權制約,并且極力遵循“白馬之盟”,反對景帝将王信封侯。

之後周亞夫辭去相位,劉舍為相。

這成為了漢初功臣集團在軍事勢力上逐漸降低的轉折點。

景帝後元元年,劉舍罷相,随後景帝與窦太後讨論的繼承人僅有兩位,而且并沒有功臣,這也說明了,此時漢初功臣集團将不再占據一直被其壟斷的丞相之位,景帝甚至不需要去考慮功臣集團,就定下相位,漢初功臣集團的勢力又一步削弱。

衛绾為丞相的時期,漢朝内外都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沒有較大的戰事,而高祖設立的“白馬之盟”也牽制了漢初的功臣集團,此時功臣集團已經完全喪失了軍事權勢,隻剩下一個空有的爵位了,這也表明至此,功臣集團已經走向了衰亡。

結語

在大漢王朝建立的過程中,豐沛功臣集團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毫無疑問,這些大臣就是漢朝的開國元勳,然而卻在漢朝的不斷發展中,逐漸走向衰亡,其原因引人深思。

曆來很多學者都認為在文帝以及景帝時期,由于他們的政治手段,才導緻了功臣集團的沒落,其實漢高祖的“白馬之盟”也不可被遺忘,功臣集團的興盛與衰亡都與其息息相關。一句“非有功不侯”讓功臣集團掌控大權,享受到了極高的政治地位,同時也在景帝和文帝時期,因為無法直接參與軍事,而逐漸走向了衰亡。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