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統治者為了避諱,衍生出一些“規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人們不能對皇帝和尊長直呼其名,在書寫的時候也要增添或是減掉筆畫才行。如果犯了忌諱,極有可能會坐牢或者掉腦袋。書生在科考是犯了忌諱,則終身不能再考,即使有滿腹才華,也無力伸展。被後世稱為“詩鬼”的李賀,就是因為父親名字“犯諱”,不能應試而潦倒一生。

古代統治者為了避諱,衍生出一些“規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曆史上,因為避諱,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少改變,為了遵守這些“規矩”,甚至鬧出了不少笑話,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隻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這句話。陸遊《老學庵筆記》有這樣一個故事,某州太守名叫田登,是以他治下的百姓要避諱他的名字。而“燈”與“登”同音,為了避免受罰,人們将“燈”改叫“火”。不過,每年的正月十五,此州有着觀燈的習俗。官府是以貼出告示:“本州依照慣例,放火三日。”百姓吓得望風而逃,“隻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也是以被流傳開來。

古代統治者為了避諱,衍生出一些“規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唐朝,是史上作風和文化比較開放的時代,但是避諱也有不少。是以從李世民開始,唐朝就是嚴厲禁止民間打老虎、吃虎肉、泡虎骨酒,因為李淵的父親名字裡有“虎”字,人們需要避諱,這點還算正常。

但是,你知道嗎?現代的馬桶和尿盆,在漢代時期叫作“虎子”,是因李廣射虎而得名。而唐代時期,這個名字自然不能再叫。于是就改叫“馬子”,漸漸地被稱為馬桶。

古代統治者為了避諱,衍生出一些“規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如果說這些都可以接受,那麼唐玄宗李隆基兩次下诏“禁斷天下采捕鯉魚”,就讓不少吃貨為之扼腕了。鯉魚畢竟是常見魚類,其适應性強,耐寒、耐堿、耐缺氧。也就是俗稱的,好養活。不論是紅燒還是清蒸,口感都不錯。

可是,唐朝的皇帝們都姓李,“鯉”與“李”同音,吃鯉魚自然就成了一種不被允許的存在。不過唐朝詩人王維的《洛陽兒女行》,“良人玉勒乘骢馬,侍女金盤脍鯉魚。”白居易的《舟行》,“船頭有行竈,炊稻烹紅鯉。”等等,還有不少描寫鯉魚的使用方法,可見廣大吃貨們,并沒有減少對鯉魚的熱情。沒對鯉魚進行任何忌諱,還沒少吃,甚至吃出了花樣。

古代統治者為了避諱,衍生出一些“規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要說最奇葩的忌諱,還要屬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的高層認為,沒有功勞的人沒有資格用“王”字,于是他們治下的“王”姓群眾被迫改姓。要知道,“王”一直是漢族大姓,人口衆多。他這個指令,着實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如果說改姓還算有緣由,那麼改地名,就着實讓人無語了。因為太平天國的上司者都是平民出身,名字大都比較接地氣,為了避諱馮雲山的名字,雲南變為了芸南,山西和山東變成了珊東和珊西,完全沒考慮過太行山的感受。還有一個西王蕭朝貴,直接讓貴州變成了桂州,不知道的還以為與桂林有什麼關系。

古代統治者為了避諱,衍生出一些“規矩”,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要說最倒黴的,那就是直隸省了,原意是直接統治、直接管理的意思。卻讓洪秀全直接改成了“罪隸省”。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避諱和改名。有時候不禁讓後人充滿感歎,還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否則祖籍的名字都會變成笑話,而更多的人會連自己祖宗的姓氏都保不住。

本文聲明:文字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