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點訪談丨“十四五”開局中國經濟穩健韌性足

作者:光明網

今天(1月17日)上午,2021年中國經濟年報出爐。“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中國經濟也難免受到沖擊。面對挑戰,我們最終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今天的節目我們就采訪權威人士,帶您讀懂這些經濟資料背後的含義。

2021年,大陸GDP總量超過1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完成年初制定的“6%以上”的年度增長目标,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這是大陸GDP總量連續第二年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連續第三年超過1萬美元,成績來之不易。不過,分季度來看,這一年,大陸經濟增速并不平均,一至四季度GDP增速分别為18.3%、7.9%、4.9%、4%。那麼,季度增速放緩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元春說:“最突出的一個原因是疫情沖擊導緻供應鍊出現缺櫃、缺芯、缺電、缺煤、缺工的問題。大宗商品的沖擊導緻大量中下遊企業和一些中小企業承擔了很多成本,導緻一些經濟活力出現下滑。當然我們還要看到更深層次的一些因素,就是一些政策的調整和戰略的實施,産生了疊加效應,出現了‘幾碰頭’的現象。”

雖然面對重重壓力,但中國經濟整體仍然在複蘇的軌道上運作,這一年的實踐也再次證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動力足的特點也持續顯現。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晖說:“我們在滿足國内需求的同時,對國際生産供給方面作出巨大貢獻,這些變化都建立在自己本身有強大的生産實力。我們生産的基礎,特别是産業發展條件是穩固的;我們國内具有強大的國内市場,這些超大市場規模,也是中國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第三個韌性是創新發展,從2021年的情況來看,我們高技術産業發展無論是生産還是投資都明顯快于總體,這些都是驅動中國經濟行穩緻遠的重要方面。”

更為重要的是,面對沖擊,我們沒有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依然堅定走高品質發展之路。

劉元春說:“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肯定有空間,同時,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空間也非常大,要想使經濟增長速度有明顯提升絕對沒問題。如果我們采取歐美‘大水漫灌’的舉措,超級寬松這樣一些宏觀政策,一定會帶來大量的後遺症,進而影響我們的高品質發展。”

除了經濟增速,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民生保障。我們先來看看收入和物價。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8.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低于3%左右的預期目标。還有一個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民生資料——就業。這一年,就業形勢怎麼樣呢?

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達到了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标,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就業穩,得益于持續穩定恢複的中國經濟,更得益于“就業優先”的一系列暖心政策。這一年,北京市再次對不裁員、少裁員,符合條件的用人機關發放失業保險費穩崗返還。

穩住企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創業帶動就業、開展技能人才教育訓練……在一系列政策共同作用下,這一年,大陸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不過,穩定的背後也有一些結構性沖突不容忽視。

付淩晖說:“技工方面是短缺的,存在結構性問題,這當中主要由于在産業結構中,供需之間還有一定的不平衡。下一階段我們通過推動産業更新發展,加大對于年輕人就業技能教育訓練,使得供需更加銜接,有利于推動青年人就業逐漸完善。”

2021年,大陸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909萬人,2022年預計将達到1076萬人。怎麼更好地幫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各地想了不少辦法。

福州市開展了“直播帶崗”,讓招聘企業在直播間介紹崗位情況,線上答疑。高校畢業生也可以進行線上面試。四川省專門為殘疾大學生舉辦了專場招聘會。位于山東省的齊魯理工學院設立了技能實踐基地,邀請企業專家,根據産業一線的最新要求現場對學生進行指導,縮短人才培養與用人市場的距離,提高就業率。

付淩晖說:“青年人就業狀況整體上在改善,2021年7月份以來,青年人失業率總體回落,說明了一系列支援重點群體就業,特别是青年人、農民工,這樣的一些群體就業政策在發揮效應。”

就業資料中還有一類人備受關注,那就是靈活就業人員。目前,大陸靈活就業人員的規模已經達到2億人。在成為吸納就業“蓄水池”的同時,靈活就業也暴露出一些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短闆。網約車司機張廣培從事這一行業已經5年了,因為沒有和平台簽訂勞動合同,包括工傷保險在内的各項社會保障依然空白。

2021年1月,廣東省出台新辦法,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單項參加工傷保險。從國家層面,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勞動安全等權益問題,多項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也正陸續推出。

和就業一樣,消費也關系着千家萬戶的美好生活。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目前大陸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這其中“需求收縮”的重要表現就是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速度放慢了。那麼,這背後都有什麼原因?我們還有沒有足夠的潛力可挖呢?

擴大内需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戰略。怎麼更好地擴大國内需求?消費和投資正是兩個重要的引擎。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分别為12.5%、4.9%,内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1%。不過,四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度為負。

雖然消費的增長受到一些制約,但2021年,大陸消費市場仍然顯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潛力。這一年,大陸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千億級别,已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國慶檔電影《長津湖》票房超50億,領跑全球年度票房;北京環球度假區開園之日,門票快速售罄……消費更新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直播帶貨、線上教育等新型消費快速發展。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市場規模,蘊含着無限潛力。那麼,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激發這種潛力呢?

劉元春說:“擴消費一定要從消費戰略的角度來進行布局,也就是說要有中長短這樣一種結合。短期要增加一些短期的消費補貼,中期必須在收入配置設定改革上有全面進展,要改變過去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過低的局面,還必須在中高端消費的釋放和相應的供給側改革上要有所突破。”

從大陸發展階段看,擴大有效投資有潛力、有空間,也有動力。目前,“十四五”規劃确定的102項重點項目陸續啟動,“兩新一重”項目有序建設。2022年,消費和投資的持續回暖,将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的關鍵。

2021年,出口成為大陸經濟一大亮點。這一年,大陸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創下曆史新高,展現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綜合競争力。當然,在衆多企業中,有一類企業的日子這兩年可能更加艱難,那就是中小微企業。為了幫助它們渡過難關,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那麼,2021年,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況怎麼樣了呢?

大陸1.5億戶市場主體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業,它們承載了7億多人就業的基本盤。保住這些市場主體對于穩定就業、促進大陸經濟增長至關重要。2021年,受疫情多地散發、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電力煤炭供應一度緊張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較大困難。

付淩晖說:“從大的資料上來看,中小微企業生産經營總體保持平穩,但是确實來看,小微企業的生存壓力确實有所加大,主要表現在成本的上漲,從資料上看,小微企業的成本明顯高于大中型企業。”

怎麼能幫中小微企業活下來、活得好?大陸打出了政策組合拳。2021年年底,正是企業開支最大的時候,湖州市的一家制造業企業卻接到通知,可以緩繳稅費。

除了緩繳稅費,更有真金白銀的減稅降費,2021年,新增減稅降費預計超1萬億元。同時,大陸不斷下調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改善營商環境、着力擴大市場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紅利對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強,尤其是以創新為靈魂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青島的一家企業就在各方支援下,完成了整個生産系統的數字化改造。

2021年11月15日,緻力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為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增加了融資管道。不過,對于大多數中小微企業來說,目前,經營仍然面臨很多困難,需要後續政策瞄準痛點,精準發力。

觀察經濟形勢,不能隻看眼前,更要看長遠、看大局,看中國經濟是否走在一條正确的軌道上,是否有足夠的潛力和韌性。看懂了大勢,我們就有了底氣和信心。2021年,雖然面對重重壓力,但中國經濟依然呈現出了不少“亮色”。比如說,新型消費迅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投資也增長較快,《焦點訪談》還将繼續為您解讀。

制片人丨李作詩

主編丨劉甯

編輯丨屠志娟

攝像丨阮紅宇

策劃丨餘仁山

責編丨劉小萍 馬汝濤

剪輯丨邢永躍 苗佳亮

來源: 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