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經常有電影播放隊到村裡來放電影。每次很早就把晚飯吃了,拎着個小闆凳到村頭去占位子。那時候看的最多的片子,也是我最喜歡的片子就是《道地戰》。每當主題曲響起,“道地戰,嘿,道地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戶與戶道地連成一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虐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人仰馬也翻。”大家都很激動,開始跟着哼唱起來。那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那也是老一輩革命先烈在抵禦日本侵略,掃蕩的真實場面。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道地戰”的創始人是誰,但是曠伏兆這個名字卻深深的印在了我們永新兒女的心中,是我們永新的驕傲。英雄已逝,但是他的光輝事迹,不朽的精神依然在傳承着。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1914年1月27日,曠伏兆出生在江西省永新縣埠前村,一戶貧窮的農民家庭。由于家庭貧苦,10歲的他就到鄰村的裁縫鋪去當學徒。15歲時,他就投身革命,參加了當地的工會。1932年3月,加入了中國共青團,随後帶領8名共青團員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入伍後,曠伏兆被配置設定到紅三軍團教導隊,經過為期5個月的軍事訓練後調到湘贛蘇區紅八軍擔任班長。由于作戰勇敢,在1933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之後被選拔到湘贛紅軍第四分校學習。4個月之後,調入紅十八師衛生部任政治輔導員。先後參加了蘇區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在反圍剿的時候,曠伏兆随紅六軍團突圍西征。他率領的部隊與湖南軍閥李覺部隊打了一次遭遇戰。在激烈的戰鬥中,一顆子彈擊穿了他的右肩胛骨,當場暈倒。那時候的紅軍是一窮二白,藥品更是奇缺,經過醫生的全力搶救,他竟然奇迹般地活過來了。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老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死裡逃生的曠伏兆并沒有意識到死神再一次接近他了。在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此時的曠伏兆已經是紅二方面軍六軍團十六師四十六團副政委。在一次執行斷後任務中,遭到了敵軍的伏擊,而高度近視的曠伏兆平時看東西就很費勁,由于當時的條件并沒有佩戴眼鏡。待到發現敵人的時候,雙發已經很近了,此時他才反應過來,他掏出駁殼槍,振臂一呼,發起沖鋒,帶領全營的同志突圍。不料,一顆流彈将他的左肩打穿,頓時是血流泉湧,整個肩部撕裂般的疼痛。這顆子彈也永遠的留在了他的體内。這幾次受傷,也讓他成為了二等甲級殘廢軍人。

戰争年代就是這樣,危險無處不在,老一輩人說:“怕死就不要幹革命。”打仗哪有不流血犧牲的。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戰争雖然是無情殘酷的,但是并不能消滅所有美好的事務,比如說愛情。尤其是在戰亂年代的愛情,更加是甜蜜而堅貞。

在那個艱難的歲月裡,曠伏兆也迎來了他的愛情。在戰争中産生,在戰争中發芽,結果。 1938年8月,冀中軍區在武強縣北代村召開政工會議。會議期間,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張仁槐、青年科長趙辛培和團長張慶泰牽線搭橋,曠伏兆認識了東北戰地服務團的女戰士許更生。

那年她19歲,他二十五歲,合适的年齡遇上了合适的人。她被他身上忠厚樸實,英氣勃勃深深的吸引;他被她的美麗動人,溫柔善良所打動;也許這就是一見鐘情吧,不管時間和距離,雙方都是彼此的唯一。當時部隊規定,團級以上的幹部要過了二十六歲才能結婚,會議結束後,兩人依依不舍的分别了。兩年過後,他們才再次相見;百團大戰前夕,他們才在老鄉家的一間土屋裡結婚了,沒有婚紗,沒有喜糖,更沒有雙方父母的在場祝福。他們的結婚儀式,雖然那麼簡單,但是他們的愛情并不平凡。結婚三天後,兩人就踏上了百團大戰的征途,一場場勝利就是像是給他們的新婚祝福。此後他們兩人相濡以沫,攜手走完了他們的人生。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百團大戰過後,鬥争是更加的激烈。日軍華北總司令崗村甯次實行“囚籠政策”,對我華北地區展開了瘋狂的掃蕩,實行“三光政策”。1940年,曠伏兆被配置設定到晉察冀軍區第十軍分區任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就在到達第十軍分區的第二天,他在楊莊和地委書記楊英談工作的時候,突然遭到數百名日軍的包圍。當時他和十幾名同志住在一戶老鄉家裡,為了避免傷亡,曠伏兆當機立斷,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大家分散突圍。曠伏兆匆匆慢慢地鑽進了一個盡可以容納一個人的,設在雞窩下面的小洞裡面(“蛤蟆蹲”)。一待就是三個小時,成功躲過了敵人的搜捕。這次的經曆讓他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個天才級的軍事構想由此而生。如何利用這種“蛤蟆蹲”躲過敵軍的掃蕩方法,曠伏兆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且立刻向軍分區司令員劉秉彥和分區的其他上司彙報,這個構想獲得了上司們的一緻認可。而且很快就在二連縣米南莊進行了挖道地試點工作,獲得了成功。誰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次危險的經曆,簡單的構想,後來幾乎改變了冀中甚至整個敵後戰場的敵我力量對比态勢,大大減少了掃蕩中的人員傷亡。從此之後,曠伏兆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道地的挖掘工作當中,每當遇到問題他都會深入研究分析,然後給同志們一一解答。還親自設計挖掘圖紙。在具體挖掘時,曠伏兆還訓示任子木等基層上司,要他們經常向有經驗的群衆請教,集思廣益,取得更大的效果。遵照曠伏兆的訓示,任子木等在廣大軍民的支援下,築成了結構複雜、功能齊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下長城”。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就這樣在反複實踐中檢驗的,具有實戰意義的作戰方略誕生了。在曠伏兆的大力倡導和支援下得以迅速的貫徹實施。整個第十軍分區,就此建立起了,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體的,完整式的立體作戰系統,形成了一套強大的地下網絡。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道地戰”,成為了八路軍和日軍進行鬥争的重要依托。“道地戰”跟“地雷戰”相結合,讓日軍舉步維艱,讓日軍在一次次掃蕩的過程中,吃盡了苦頭,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兩者的完美結合,讓日軍膽寒。

你不知道曠伏兆中将是誰?但你一定聽過“道地戰”,他就是鼻祖

曠伏兆的道地戰”的威名迅速傳遍整個華北地區,甚至整個中國,并在各個根據地迅速的推廣開來。一時間,冀中道地縱橫交錯,組成了複雜的地下長城。曠伏兆所在的冀中警備旅,也因擅長道地作戰被稱為“道地部隊”。在後來的北陽堡戰鬥中,警備旅充分發揮了道地戰的威力,一天之内擊退了數倍于己的日僞軍的連番進攻,被群衆稱為“神兵”。“道地戰”的故事從此也被改編成故事,傳遍千家萬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