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補短闆更要練絕活,這才是走向成功之路

作者:根的養育人

寒假裡除了忙過年,忙吃忙喝,飽口腹之欲,還得讀書,補給精神食糧,給心靈加餐。趁着大把休息時間,趕緊讀起來。

昨天我讀完了一本小書《俗世奇人》,這是寒假以來,讀完的第一本書,該值得慶祝一下,呵呵。就以此文來紀念一下吧!

這本書是馮骥才先生的作品,也是我一直想讀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因為裡面的某個故事人物——泥人張是我國小課本中就知道的吧!前不久又在《讀者》中讀到《絕盜》,更是激起我要讀一讀這本《俗世奇人》,太絕了!

這本書是一部描寫民間奇人異事的短篇小說集。書中所講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講述一個傳奇故事,素材多收集于天津地區流傳的民間傳說。每個故事講述一個“俗世”中的“奇人”,稱之為“奇人”,是因為他們憑一身好手藝、好本事立足揚名,都有令人拍案叫絕的“絕活兒”。刷子李刷牆身上可以不沾一滴泥漿,泥人張捏泥人藝術爐火純青,張大力力大無窮,神醫王十二醫術高超,一陣風武功高強等等。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被貶低的小人物,如因崇洋媚外導緻出洋相的巴皮,善于送禮鑽營的陳四,學他人混飯吃的馬二,心胸狹窄的黃金指…但無論是褒是貶,讀來都令人拍案叫絕,傳奇色彩極濃,如聽天津快闆般輕松诙諧有趣。

補短闆更要練絕活,這才是走向成功之路

雖是一篇小說集,但讀後還是頗有感觸的。感受最深的就是這個“絕活兒”。什麼是“絕活兒”?就是人家沒有的,是别人做不到的、想不到的。“天津人認絕活,服絕活”,現代社會難道不是這樣麼?經常有人說“把一件事做到極緻就能成功”。你的絕活無需神聖偉大,也無需高科技,隻要充滿生活氣息或接地氣就行。比如歌唱得好,畫畫得好,舞跳得好,字寫得好,朗讀好,文筆好…無論哪一樣比别人強,都很吃香,都吃得開,都能讓人刮目相看。“絕活”怎麼得來的?書中《四十八樣》劉二爺就給俞六指明了道兒:“絕活一是琢磨出來的,二是練出來的。”“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鮮玩意兒把你這四十八樣亮出來;練——你就得琢磨使嘛法子招人來買。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鑷子,天津衛賣藥糖的手裡全捏着這麼個東西。”絕活就是創新,就是勤學苦練。誰的絕活兒不是這樣得來的?

補短闆更要練絕活,這才是走向成功之路

學校一個同僚曾經給新進教師教育訓練時有句話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他說:“補短闆更要練絕活。”我說我要早明白這點,也許我也會成為名師。我有段時間練書法,可沒多久就放棄了;學習英語,通過了考試就結束了;想練習朗讀,可一忙起來就作罷…至今也沒哪樣出彩。我們每個人都想着“取長補短”,花時間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成為“全能”,而結果是在“短闆”上花再多功夫還是比不上别人本就擅長的,練得再多本領,卻樣樣不精,沒有一樣拿得出手的,便常常自卑或是有懷才不遇之感。如書中的青雲樓主。他本就一小文人,“他能寫能畫,能刻圖章,連托裱的事兒也行;可行家們說他——手糙了點兒。因故,天津衛的買賣沒他寫的匾,飯莊藥鋪的牆上不挂他的畫。他于書畫這行,是又在行裡,又在行外。”于是自嘗“懷才不遇”的滋味。這正應了我媽常說的“本事樣樣會,床上無棉被”那句話。

是以,我們每個人應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創新、苦練,最後就是“絕活”了。有了“絕活”,可不就容易走向成功了嗎?

補短闆更要練絕活,這才是走向成功之路

#親子歡樂過大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