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景甯解碼GEP裡的“共富基因”

作者:廖昊

翻開景甯畲族自治縣的地圖,可見連綿的綠水青山,是其最明顯的生态烙印。

作為浙江山區26縣之一,如今,當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流也能“賣”出大價錢時,GEP(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正成為景甯縮小與省内其他地區差距的重要突破口。

自2019年景甯大均鄉釋出全國首份鄉級GEP核算報告以來,景甯以生态資源價值轉化為核心,大力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生态經濟化”和“經濟生态化”:

一方面依托良好的生态資源,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态産品價值轉化成真正的“金山銀山”;另一方面,以美不勝收的綠水青山為“舞台”,巧用生态杠杆,積極變革創新,推動GEP價值多途徑向GDP轉化,為山區蝶變找到了一條生态緻富、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推進轉化效率,讓原生态流金淌銀

景甯大均鄉是全國首個釋出GEP核算報告的鄉。在報告釋出後不久,一條水上項目的産業鍊在大均鄉興起。

“大均鄉的水流形态豐富,有12種急流,是天然的水域救援訓練場地。”大均鄉鄉長吳名标指着眼前的大均小溪流域告訴記者,大均鄉的水質,常年保持在Ⅰ類水,這兩年成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救援隊員訓練的首選地。

發現這一優勢後,大均開發了水域救援教育訓練,并成為全省首個急流水域救援教育訓練基地,并建成水域救援科教館,成為省、市等多個部門和機構的定點合作基地。2021年累計開展各類水域救援教育訓練60餘批次,教育訓練學員超2000人次,直接帶動增收1000餘萬元。“從原生态的水到緻富的水,GEP核算起到了加速轉化的作用。”吳名标說,而GEP核算報告的作用就在于讓人們知道生态環境究竟好在哪兒,進而合理且有序轉化成經濟價值。

順應綠色高品質發展的趨勢,大均又把目光瞄向生态,以更高的效率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就在去年7月,大均釋出《數字化精品研學基地生态産品總值(GEP)核算報告》,在全鄉範圍内量化綠水青山的基礎上,精準瞄向精品研學産業項目落地區域,細化核算可供産業發展運用和綜合保護開發的生态産品總值為4503.39萬元。這是該鄉繼釋出生态産品價值核算報告後,釋出的全國首份針對具體産業項目落地區域的生态産品價值核算報告。

釋出會上,大均根據研學基地核算得到的生态産品價值與市場研學營運企業簽訂合作協定,約定研學基地所在的行政村村集體以提供生态産品的生态資産“入股”,直接參與研學營運利潤配置設定,不斷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帶動畲漢群衆實作共同富裕。

當天,大均鄉釋出了“5+1”數字化精品研學首批課程。這批課程以當地特有的生态禀賦、民族特色和文旅資源為基礎,以畲畫館、民族書屋、水碓垟親水準台、泉岱星空無人機研學基地、伏葉數字化農業觀光體驗園和梅花圩叢林咖啡吧為精品點位,推出以美育、體育、科學實踐教育、耕讀傳統教育和親子家庭教育心理學為基礎内容的研學産品。

不僅是大均,對景甯其他鄉鎮來說,這種發展思路具有實際指導意義。“鄉鎮的資源有限,能想到的轉化管道較窄,GEP核算可以為鄉鎮的發展提供更加寬廣的視角。”景甯縣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說。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景南鄉境内河流縱橫、古村林立、遠山如黛、風景如畫,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資源禀賦,該鄉大力發展生态産業,形成高山蔬菜、毛竹、農家樂民宿等3個主導産業,年産值近1億元;大漈鄉發揮高山氣候優勢,大力推進高山冷水茭白産業發展,建成茭白基地5000餘畝,“可以生吃的茭白”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畝均産值超8000元,總産值近5000萬元;澄照鄉圍繞打造惠明茶鄉,推進茶園有機化改造,全鄉茶園面積達2.08萬畝,茶業産值達1億元,人均茶業收入高達1.26萬元。景甯縣各個鄉鎮通過不斷挖掘生态優勢,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傳遞生态價值,做大富民特色産業

綠水青山有價可依。那麼,對景甯來說,要做的,是如何運用GEP進一步蹚出一條發展的路子,這也是景甯走向共同富裕的一道必答題。

作為山區26縣之一,廣闊的山地資源涵養出景甯醇美的生态底色,也一度成為景甯躍變發展的最大制約。在景甯,海拔600米以上的土地資源有11萬畝,山林面積150多萬畝,小農戶占比90%以上,且大部分散落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偏遠地區。

然而,由于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景甯高山生産出的農産品天然綠色,質地優良。2017年初,瞄準這筆巨大的“綠色财富”,景甯全面啟動實施“景甯600”富民工程,即把海拔600米以上村莊出産的農産品,打造成“景甯600”區域公共品牌,統一種植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

自“景甯600”品牌建立以來,景甯成功舉辦浙江省“景甯600”農商對接大會,先後組織參加中國國際茶博會、上海國際茶文化旅遊節等展示展銷推介會17場次,“走出去,深度融入長三角市場”開啟新篇章,惠明茶旗艦店在上海靜安區、金山區落戶,“畲五味”中藥材等成為富民産業,“紅心猕猴桃”“水果溝葡萄”“錦繡黃桃”“英川紅心李”“大漈茭白”等農産品成為遊客青睐的網紅産品。截至目前,全縣建立生态基地11.7萬畝,打造系列産品7大類112款,加盟簽約主體達到58家,開辟了山區高品質綠色發展共同富裕新路徑。

全域有品牌,局部有亮點,村村都有“緻富經”。在海拔700多米的沙灣鎮葉橋村,“畲森山”高山蔬菜基地與30餘個村的1000餘戶農戶簽訂生産和供貨協定,為各類高山農副産品打通線上、線下銷路,通過“訂單農業”的助農方式,平均農戶增收3000餘元;東坑鎮桃源村緊緊抓住“景甯600”品牌的契機,依托優良生态優勢,大力發展生态農業産業。20多戶農戶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種植葡萄、猕猴桃、紅心李、桃子和梨等水果,水果基地面積300多畝,打造了遠近聞名的“水果溝”,并帶動了鄉村旅遊産業,成為村民增收的“聚寶盆”……一首共同富裕協奏曲激情演繹,在高山鄉野之間回響。

與此同時,為了把生态優勢輻射至更廣闊的地方,景甯也不斷通過“蔬菜基地+收購網點+農産品包裝+産品配送”的模式,大力推動“飛櫃”“飛網”經濟,讓景甯的優質農産品“飛”進周邊縣市的餐桌。據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景甯600”銷售額累計23.95億元,平均溢價率超過30%,成為山區農民脫貧緻富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景甯将以“景甯600”品牌為引領,創成“景甯600”省級現代化農業園區,同時要加快農業擴量提質,成為長三角地區品質農産品首選供應地。

上演“文旅大戲”,生态與文旅相融

與此同時,良好的自然生态也是一種土壤、一個舞台,在其之上,可以孕育出更豐富的業态。

昔日荒無人煙的戈壁,如今綠意盎然,搖身變成一座“天空之城”;昔日廢棄礦區的山崖,到處雜亂叢生,如今整潔寬敞,改出一處“休閑勝地”,這兩年,景甯充分利用生态資源,讓文旅與生态緊密相融,産生出全新的經濟價值。

那雲度假村·懸崖上的天空之城項目,坐落在景甯畲族自治縣鶴溪街道原掃口村老鴉尖西麓包山鐵礦區塊,聳立在蒼翠山林和高聳山崖之間,距縣城1.5公裡,交通便捷,環境優美。

這個總投資約15億元的“龐然大物”,通過對已廢棄礦區、礦洞及周邊山體進行規劃重整,着力在浙西南一流綠水青山之間,差異化打造一個“浮遊”在懸崖上的“天空之城”。

雲鏡天空泳池、礦洞博物館、礦洞音樂廳、礦洞兒童城堡……建成後,這裡将集觀光度假、休閑娛樂、商業會務、文化體驗等功能為一體,項目定位為國際高端旅遊目的地。

不僅于此,這兩年,景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做好生态價值轉化工作,上演了一出出“文旅大戲”。

在大漈鄉,看中這裡絕佳生态環境的太合集團已與大漈鄉展開深度合作,該鄉把所有的公有資産拿出來交由太合集團進行市場化運作,太合集團則承諾每月至少有10名簽約藝人到大漈進行創作,每個季度創作出來的作品,都要在大漈辦一場演唱會展演。此外,太合集團還要與中國電影集團聯合,在大漈搞鄉村電影周;在東坑鎮、大漈鄉等幾個鄉鎮的高山台地上,計劃融合畲族的傳統文化,每年做一次廊橋國際藝術季。

據景甯文旅局負責人介紹,依托綠水青山,如今全縣已創成4A級景區鎮10個、A級景區村101個,畲鄉景甯這座小縣城已化身為“大景區”。

在廣闊的鄉村,500多家星級農家樂民宿早已從“吃在農家”的1.0版,更新至“山水與文化相融”的3.0版。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趙康介紹,2021年,全縣農家樂民宿遊客接待數約為181.1萬人次,營業總收入多達11292.7萬元。除此之外,以“國家公園+科普教育+文化創意+體育運動+生态農業”融合發展模式的“百山祖國家公園”正在建立中;惠明禅茶文化産業園等一批旅遊大項目在加快建設;東坑鎮的白鶴鹹菜經濟、香榧基地等一批農旅融合項目也在緊密推進。

既有星星也有月亮,可以想象的是,不久的将來,畲鄉景甯的生态大舞台上,遊人如織,文化繁盛,好戲不斷唱響。

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劉淑芳 徐麗雅

【來源:麗水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