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财富橫琴|專訪澳門科技大學藥學院院長朱依諄:“智”造中國創新藥物,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有效對接企業

作者:王琦 785

南方财經全媒體特約記者蔡依瑩 澳門報道 1月18日,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财政司司長辦公室釋出消息,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反複的影響,2021年内地發明專利延伸至澳門生效的申請量持續增長,創經科局有記錄以來的曆史新高。這主要是由于受醫藥制劑等類别申請增加所帶動。去年由内地延伸至澳門本地的專利主要來自中國内地、美國、瑞士及日本等國家地區。

根據經科局于2003年及2020年與國家知識産權局簽署的合作協定和深化合作安排,獲國家知識産權局授予發明專利可延伸至澳門特區生效,權利人隻需在内地授權公告日起計3個月内到經科局辦理延伸申請手續,不需另作實質審查,程式簡單快捷,有利科技企業在澳門實施專利布局。

1月5日,澳門科技大學“一種新型内源性緩釋硫化氫供體的研究”項目,在粵港澳三地知識産權局和政府科創部門舉辦的“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簡稱“灣高賽”)頒獎大會上,獲得發明初創組金獎。本期《大灣區直播室-财富橫琴》,南方财經駐澳門特約記者請來該項目帶頭人——澳門科技大學藥學院院長朱依諄講座教授,同時兼任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和科大醫院内科執業西醫師,談談澳門和橫琴未來在生物醫藥産業的合作與發展将迎來哪些機遇。

财富橫琴|專訪澳門科技大學藥學院院長朱依諄:“智”造中國創新藥物,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有效對接企業

南方财經:您為什麼參加本次比賽,中間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朱依諄:這個比賽專門專注于高價值專利,中國的專利申請數已經是全球領先,但是中國的專利轉化率是非常低,1%都不到。很多人是為了申報職稱,或者是為了專利數目,而不是這個專利本身有價值。那麼,這就是為什麼國家知識産權局發起,廣東知識産權局聯合香港和澳門把有價值的建議進行培育,最終實作它真正的産業化。參加本次大賽,除了很多高校科研機構之外,也有很多晶片的公司,甚至很多是智能汽車。的确是能夠獲得高校科研院認可的,具有潛在價值的占比。

政府舉行這些大賽的初衷非常好,都是希望我們高校科研院能夠和企業有效的對接,有效地結合起來。像矽谷,展開了好多生物醫藥公司最終都是以教授的形式出來,最後被大制藥公司給收購了,最終成為非常著名的醫療公司,這方面有很多案例。

那麼,我想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模式。我認為,中國不缺教授,但是缺教授型的企業家,如果我們能夠讓我們中國的教授,每一萬個裡邊出一個真正的創新型的企業家,我們中國的科技創新會有一個非常好的提升。目前為止,我們并沒有一種真正從頭做到尾被世界認可的藥,這條路也是非常艱辛。

這些創新,或者這些高價值專利,如果沒有有效的政治資本對接,或者是政府助力,我覺得還是比較難。當然,最後肯定是要靠社會資本,因為政府不可能一直扶持。政府作為一個引導,一開始能夠給予支援,接下來就要交給社會資本。項目必須要有更進一步的科技創新、進一步的科學思路,才能發展起來。

是以我想,如果我們在橫琴能夠深度合作,這種制度能夠把我們科學家的項目引入競争,然後再給我們科學家一筆啟動資金,尤其是讓澳門的科研成果,在橫琴落地,在橫琴産業化,最終發展。

比如說,瑞士面積很小,但是世界十大制藥公司裡面,兩家來自瑞士。那我們深合區也是一樣,是以特區政府怎麼利用好橫琴的政策創造發展機遇是一個重要課題。

南方财經:澳門該如何更好補齊短闆來融入大灣區發展呢?

朱依諄:這個點非常好,現在我們的短闆就是人才欠缺。澳門的幾個大學雖然吸引比較優秀的科學家加入,但力度還不是很大。

我可以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新加坡國立大學當初到德國招聘我去任教,我問他們簽證怎麼解決,他們說你在表格上簽個字,同意授權我們大學人事處(辦手續即可)。另外,新加坡有一個制度,就是中國聯考前幾百名,隻要在新加坡修讀學位後,就可以留下。這是正規的制度,是一個所謂的綁定合約,保證人才留下為新加坡繼續效力,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才計劃,但是澳門現在沒有這種制度。澳門如何靠科技人才助力突破澳門産業單一的發展瓶頸,發展其他的産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呼籲,希望人才獲得更大的尊重,獲得更大的認可以及更多的包容。

全世界雖然隻有1%的人有類風濕關節炎,但此病治療的藥物曾是全球銷售的第一名和第三名。因為類風關是終身要用藥,患者需求大,銷售量也大。惡性良性腫瘤藥雖然也很重要,但是銷量不大,因為治療一段時間後,若順利恢複則不用再長期服藥,部分重症患者去世後也無需用藥。

現在(治療類風關)大多都是大分子藥,但我們的想法是通過一個全新的機制,通過硫化氫氣體,能夠起到抗炎的作用,對我們體内的免疫平衡産生很好的(效果),這些都是原始創新的,而且我們的文章都發表在國際頂尖的期刊上。我們認為把小氣體分子運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理念,有很好的前途,是以我非常看好。

南方财經:剛才您提到生物醫藥很有前景,可以分享一下經驗嗎?

朱依諄:的确是有很好的前景,以我在上海張江的經驗來分享。相信大家都知道,張江現在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著名的研發集聚地。2005年我從新加坡國立大學被複旦大學全球招聘,去做藥學院院長。我們沒多久就搬到了張江,當初是一片不毛之地,或者說是部分開發。

當初,上海政府把張江列為國家高新科技園,然後專門發展生物醫藥,從美國從歐洲吸引了一大批留學生回來,當然也吸引幾個國際大制藥公司的研發。當初複旦藥學院在張江落戶,也是對國際大制藥公司研發機構等一起來落戶的一個重要推理。因為後來這些大制藥公司都跟我說,因為覺得複旦有人才儲備,可以有很好的人才輸入,是以我們在這裡成立了這個研發機構。可以這麼說,當初張江是不毛之地,房價才四、五千塊以内,但現在房價漲幅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這隻是一個非常客觀的名額,但展現了這個地區的價值。那麼,從張江的飛躍發展,可以看到,隻要政府重視生物醫藥,隻要能夠落地,就會帶動整個城市,整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

人類生老病死是一個永恒的循環,是以生物醫藥永遠需要。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問題當然還有,可怕的惡性良性腫瘤問題都會一生一世存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危險,人類健康的問題大家又避免不了,既然有這個病,就必須要有這個産業,生物醫藥産業的确是一個非常有前景。

我現在隻是每周看一次門診,為的是不脫離醫療為主的第一線。但是,我覺得更多的時間如果來發展新藥研發,閱聽人人群更多,因為看病最多治好部分患者,但是發明一個新藥能夠普惠大衆,令更多人受益。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