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作者:智已

兩年了,日子過得甚是魔幻。從前稀松平常的年味和團聚都變得不那麼容易了,反而更珍視過年這件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在最壞的時候,懂得吃舍得穿不會亂。關于過年,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各種吃食。在過去的艱難時世,中國人再窮困儉省,也會為一年到頭的年夜飯傾囊而出。

沒有什麼東西,比美味更容易治愈人心。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四個春天》

兩三年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記錄了回家的四個春節。

我們可以在自然有趣的家庭生活中,看到年老夫妻的自洽晚景,看到孩子與燕子的來來去去,看到生活的辛苦與詩意,看到食物與人的關系。

陸慶屹的父親是一位退休老師,平常喜歡搗鼓樂器,母親是個性明亮的普通農婦,喜歡唱歌跳舞。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這對夫婦養育了三個孩子,他們都在外地工作,隻有春節難得相聚。陸慶屹是最小的孩子,上面還有大姐慶偉和二哥慶松。

影片一開頭,就是老夫婦在熏臘腸的場景。他們坐在那裡,對着竹筒吹氣,火光明亮起來,在升騰的煙霧中,年味也越來越足。

一截截的臘腸被熏得飽滿,仿佛通過螢幕就能聞到香氣。陸慶屹很小就離家,隻要聞到熏臘腸的味道,就會開始想家。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影片記錄的第三個春節,是這個家庭最痛苦的一段時間。陸慶屹的姐姐因病去世,父母陷入了悲傷。也是這一年,他們沒有做臘腸。

人生的悲歡離合,如四季輪回一般恒常。随着時間的推移,家庭的痛創慢慢愈合,一對老人重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第四個春節,陸慶屹的父母重又忙碌起來,一家人在房檐挂上燈籠,一起點燃新年的爆竹。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孩子離家前,夫婦倆又躲在後院做臘腸。他們一邊分着臘腸,一邊嘀咕着:“這一份慶屹帶回北京,這一份讓慶松帶回杭州。”

對于每個人來說,家鄉的食物,是心底化不開的鄉愁。無論在哪裡,離家有多遠,隻要看到這種食物,就會想起家人共度的溫暖時光。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小時候每年随父母回老家過年,離開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會包好自家燒肉、臘鴨、吹大糍等過年食物給我們帶走。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如今自己長大也離開父母了,方才明白那些家鄉食物的暖意。真正打動一個人的,往往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最尋常的東西。

日本電影中借食物傳達家庭情感、生活質地、現實關系的作品不在少數。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最初的晚餐》關于一個重組家庭的故事,講述開始于父親離世,母親在葬禮上為家人端出一道道簡單的料理。

葬禮上的料理,是對父親的回憶。在第一道芝士蛋裡,姐姐和弟弟想起這個重組家庭見面的第一天,當天的晚餐就是父親做的芝士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最初的晚餐》

不熟悉的五人新生活,是以這“最初的晚餐”開始的。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吃到第二道味噌湯時,喜歡白味噌的姐姐想起曾經跟喜歡紅味噌的哥哥鬥氣,直到母親端上混合味噌,那場紅白大戰才作罷。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尋常的料理中,有母親化解家庭沖突的生活智慧。

日複一日的家常食物,也包含了秘密與和解。喜歡登山的父親和哥哥在山頂過夜總是吃一道炖蘑菇,其他人沒有吃到過這道菜,也不知道父親與哥哥之間的秘密。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而秋刀魚讓姐姐想起對母親态度的轉變,是母親教會的吃魚咒語,讓她極少被魚刺卡到。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在葬禮就要結束的時候,離家多年的哥哥回來了,團聚的一家人準 備了父親臨終前吃過的牛肉火鍋。

牛肉火鍋這種食物,将離散多年的家人重新粘合在一起,讓人心生暖意,想要珍惜能與家人一起吃飯的日子。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是枝裕和更是善于刻畫食物與人物之間現實羁絆的高手。在他的電影語言裡,食物是非常重要的情感象征。

《步履不停》的故事是一個家庭在長子忌日的時候相聚。

玉米天婦羅這道菜,是長子純平最喜愛的食物。每到純平忌日,母親都會做這道菜,它承載了全家人對于逝者的追思和緬懷。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步履不停》

在制作玉米天婦羅的時候,次子良多負責剝玉米,女兒攪拌粉漿,母親負責油炸烹饪,全家人對做飯這件事用心且細緻。

就連和次子鬧别扭的父親,在聞到飯香的時候也會準時出現。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之後的《比海更深》,主角依然叫“良多”,戲中的父親剛剛過世,母親一個人生活在逼仄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

影片開頭,良多的登場,是從食物引出的。那是一鍋咖喱,母親說:魔芋要慢慢冷卻,放上一整晚會更入味,人也是一樣。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由此,母親與女兒說的“大器晚成”,就是指那個年近五十仍然一事無成的良多。

良多曾經是個有理想的青年,一心想要寫小說,也确實努力過,但15年前出版第一部小說之後,便持續在谷底,從未反彈過。

承擔不了養家糊口的責任,還習慣于啃老。妻子無法忍受這樣的他,帶着兒子離開了。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母親說自己從來沒有愛過一個人比海更深,但她對不成器兒子的愛分明就是。

她當然知道兒子是怎樣的人,但她還是會為兒子的随時到來準備可爾必思冰,會細心照料那棵象征良多的橘子樹,會在台風夜抱出被褥勸兒媳留宿。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台風夜的晚餐,母親翻出父親生前做的咖喱醬。一盒冰凍的咖喱醬,将父親的靈魂帶回這個家庭裡,良多想到父親,也在想如何成為人父。

也許我們終将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但是枝裕和告訴我們:即使夢想沒了,好歹還有家。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李安深谙東方人的含蓄,通過食物表達了中國家庭的瓦解與重構。

《飲食男女》中一共有六次家宴,以每一次家宴不斷推進家庭成員的關系,有新的沖突,也有新的變化。

開篇家宴的大菜,印象最深的是松鼠魚。隻見朱師傅利索殺魚,片花刀,腌制裹幹澱粉,均勻淋熱油,入鍋油炸。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飲食男女》

油鍋裡嗞啦作響的魚,其實是朱爸内心煎熬的具象化展現。三個女兒各有想法,喪偶父親很多事想管也管不了,隻能用家宴表達對孩子們的愛。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第二場家宴上,二女兒家倩想宣布一件事,還未等她開口,朱爸就表示已經知道她買房子被騙的事情,并告訴她可以繼續住家裡,邊說邊給她一隻清蒸大閘蟹。

父愛的深沉,不需要任何語言。一如清蒸大閘蟹,簡簡單單卻是極緻美味。誰說不是呢,過去的每頓年夜飯,父親都把最大最肥的螃蟹留給了我。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在團圓的日子裡,是食物最大限度地将人聯結在一起。多年前的春節檔電影《舌尖上的新年》,裡面有個故事我至今記得。

台灣女孩邱淳怡終止了自己在上海的事業,回到故鄉台南,完成父母的心願,與男友家慶一起經營餐廳。

這一年,因為淳怡父親剛剛過世,她們四姐妹去大姨家過年。外婆家傳的年菜頭盤三色蛋,以前沒來得及跟媽媽學的,這次跟着大姨一起做。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舌尖上的新年》

家慶拿出全部本事,做一道台南名菜,紅蟳米糕。

首先要挑選優質的蟳,然後炸蔥酥,炒香豬肉絲、香菇絲、蝦米、鱿魚絲,與尚未全熟的糯米飯混合,均勻攪拌放入荷葉中,以紅蟳置頂再蒸制。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年夜飯,人們把它看作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一家人圍坐期待紅蟳米糕的完美登場,它豔紅奪目,喜氣洋洋,把團圓的氣氛推向高潮。

蟹膏蟹肉的香氣滲入糯米,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分享同一份鮮美完滿的喜悅。雙親逝去後,淳怡在大姨家過的年,依然有熟悉的家的味道。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我們有關春節的食物記憶,未必是那樣東西有多麼好吃稀罕,而是一種儀式和趣味。

現代家庭過年很多儀式已經從簡,但記憶中過年恐怕是從臘月就開始準備了。

陳曉卿回憶,從放寒假開始,作為教師的父母就為除夕的那一餐飯忙碌。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可以吃更貴的粳米了,父親從糧站買米回家,母親再用簸箕仔細篩選,甚至碎米都被單獨分出來做粥,當顆粒飽滿的米飯擺在面前,陳曉卿就反應過來了:哦,要過年了。

妹妹們會拿一碗米和一角錢,去街上找爆米花的機器,蹲在旁邊幸福地等待。

而陳曉卿則是在家門口支一口鐵鍋,裡面放上沙子,等柴火燃盡,就用沙子的餘溫翻炒花生。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米花和花生最後都會被父親做成花生米糖點心,在講究七個盤子八個碗的大年夜,用來充數的。

多年以後,陳曉卿與父母在北京過年,一大桌子的“菜”中,依然有幹果點心在内。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生活條件早已大好,“湊數”是記憶、習慣、儀式而已,有些東西不變,就有濃濃的暖意。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雞,成了心底淡淡的一抹鄉愁。廣東人無雞不成宴,别說大時大節了,周末沒有一隻雞加餸都不能叫禮拜。

看歐陽應霁的《香港味道》,裡面有個關于雞的故事,是他朋友竹筠分别在家中與老鋪的掌廚,一個足足照顧三代人,一個負責批發商号一日兩餐煮二三十人的飯菜。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到了周日,夥計不上班,所有預算就會集中到主人家一桌上,自然就比平日飯菜精彩了,白切雞一定不能少,豉油雞也會客串。

一隻白切雞或者豉油雞,究竟怎樣才算好,竹筠也不知道。大概就是那種一家人圍坐的和諧溫暖,令周日那頓飯成為一種儀式,讓一家人在日後定位家族團圓的影像。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深有同感。廣州名雞何其多,但沒有家人分享的燒臘,于我而言隻是一份“油雞飯”快餐。

哪怕漂洋過海,我對白切雞和豉油雞的要求,永遠都隻有一個标準:爸爸的出品。

雖然沒有活雞,但我已讓老爸寫給我白切雞、豉油雞、木瓜浸雞、電鍋雞的菜單。至少有那味兒,才是遊子過年最後的倔強。

比起溫暖的味覺記憶和深刻的情感聯結!催婚催生的親戚都不是事

一張餐桌,百味人生。在萬事皆悲的時候,如果還有一些美味,那就還能樂觀起來。

食物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過年吃好喝好,充滿血槽,以備來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