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談如何解讀中國國際衛視總台采訪司馬南專題節目?

作者:觀人觀事觀天下

中國國際衛視總台對司馬南的三集專訪節目已經完全公布了,看完這三集節目,網友們對中國國際衛視站台司馬南、支援司馬南的用意基本沒有什麼異議。但是,對這家駐香港的媒體是什麼性質的媒體?為什麼由這家媒體采訪司馬南,這又意味着什麼?網友們的議論較多,有着不同的解讀。

再談如何解讀中國國際衛視總台采訪司馬南專題節目?

支援司馬南的網友大都為這家媒體的專訪叫好。但也有的人說:這家媒體就是一個最大的自媒體。也有的說,這家媒體連第三流的媒體都算不上。也有的說:這家媒體是草台班子。還有的說:這家媒體是蹭流量的等等。

對這個問題我已經做過一期視訊了,講了我的看法。有些情況還沒有說到,今天,就再作一期視訊,算是對上一期的補充吧。

我和大家一樣,同樣不了解真正的内幕,如果真的知道内幕,就不能在這裡說了,正因為自己不了解内幕,是自己的判斷才敢與大家作這個交流。

第一,我認為中國國際衛視作為一家駐香港的國有企業的媒體,在這個關鍵時候推出對司馬南的專題報道,決不是随意而為。

大家在網上搜一下就知道,中國國際衛視總台隸屬于中國國際衛視總公司,于2018年12月13日在香港注冊,2019年1月13日才正式播出節目。

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又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全額投資的大型國有獨資公司,成立于1984年,1997年進行資産重組和機構調整後,一直保持持續穩定的高速增長,是中國内地規模最大、赢利能力最強的傳媒公司。

正是因為中國國際衛視總台,剛剛在香港注冊成立,時間太短。并不被大陸網友所了解,如果沒有這一次對司馬南的專訪,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有這麼一家中國國際衛視。正是對她的不了解,這才是有以上種種胡亂猜測的原因。

由此,我們已經清楚了,中國國際衛視是一家在香港剛成立不久的全資國有企業的媒體。

僅僅從“中國國際衛視”這個名稱,我們也能知道,這是一家國有大型媒體。因為用“中國”這兩個字注冊一個媒體企業,一般私營和個人的媒體是絕對注冊不下來的,也是不被允許的。能挂個“中國”兩個字,又是國有企業,說明什麼?是什麼來頭?就不用我來解釋了吧。

我個人了解,國家之是以以中國國際衛視公司的名義在香港注冊成立一家“中國國際衛視”,而不是央視或中國國際電視台在香港成立一家分支媒體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考慮,我們對香港采取的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分不開的。

如果,由我們黨的新聞機構直接在香港建立分支機構顯然不合适,很容易又被西方抓住“把柄”進行攻擊。而由中國國際衛視公司成立一家按市場運作的衛視媒體更為合适一些,工作起來更友善、更靈活一些。香港回歸這麼多年,沒有我們的媒體,沒有占領輿論陣地不能不說這是一大遺憾。

在香港回歸之前,我們在香港的辦事機構基本上是由“新華社香港分社”,這個分社的社長雖然名義上是司局極,但實際上擔任這一職務的都是重量級人物,如第一任社長就是喬冠華,而回歸前的一任是周南,基本上是高職低配。名義上是新華社的分社,而實際是是承擔了政府辦事機構的職能。

當然,現在香港回歸了,我們政府在香港駐有專門的辦事機構了。

但是,單就宣傳媒體來說,中國國際衛視總台,也可以說這是我們在香港回歸後第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國有企業的媒體。

根據我們國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工作原則,仍然是黨上司企業,雖然在香港的國有媒體,可能自由度相對寬松一些,但是,決不會脫離黨的上司。國際衛視所選拔的人員決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草台班子”,在香港這個特殊環境裡工作,這些人員更需要經得住政治的考驗。

司馬南質疑聯想引起如此大的輿論風暴,全國矚目,在這個節骨眼,由駐香港的一家國有企業的媒體來采訪司馬南,顯然不會是這家媒體的随意而為,如果不是由一定級别的機構授權,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家國有媒體,在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結論沒有出來之前,一般不會自己作主來采訪司馬南的,況且,這期專訪節目的傾向性又如此之明顯。

就連鳳凰衛視非國有媒體也隻是作了一期“一虎一席談”的辯論節目,盡管主持人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但畢竟是辯論節目,不能說明支援誰,否定誰。而中國國際衛視的訪談節目就完全不一樣了,完全是在站隊司馬南,并且讓司馬南在節目中還講到質疑聯想的問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家媒體就是在挺司馬南嘛,這就連那些力挺聯想的一些媒體和大V公知都沒有什麼可說的。他們心理應該比誰都明白。

第二,别管用什麼方式也應該給大家傳遞一個信号了。這一場由司馬南質疑聯想引起的輿論風暴發酵兩個多月了,如今仍然沒有降溫的迹象,問題揭露之多,陣營之對立、影響之廣泛等,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政府有關部門一直沒有一個說法,主流媒體又都作壁上觀,這的确有點過不去,往深地說一句,這也太不把民間的輿論當回事了。雖然調查如此重大而複雜的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畢竟兩個多月了,輿論還在升溫,是時候别管用什麼方式方法也應該向大衆傳遞一個信号了。

第三,在有關部門沒有做結論之前,用什麼方式方法傳遞信号好呢?如果用官方主流媒體顯然也不合适,結論可由主流媒體釋出,信号讓主流媒體傳遞顯然不合适,也不現實。前不久某通訊社的一個公号隻是釋出一個宣傳片,都能引起如此對立的解讀風波,說明這樣做不行。是以,那個宣傳片在那家媒體的公号上隻是一日遊就删除了,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讓駐香港的國有媒體來專訪司馬南這就是一種非常合适的選擇,既能起到傳遞信号的作用,又保持了一定的靈活性。你們願意怎麼解讀就去怎麼解讀吧,凡是這就是一家駐香港的媒體對司馬南的采訪。

以上三點隻是我個人的了解,當然也帶有我個人的傾向性,對與錯,任由大家評說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