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幽門螺杆菌感染,到底該咋辦?(健康直通車(第80站))

作者:光明網
幽門螺杆菌感染,到底該咋辦?(健康直通車(第80站))

圖檔來源:網絡

幽門螺杆菌感染,到底該咋辦?(健康直通車(第80站))

圖表來源:《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杆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

幽門螺杆菌感染,到底該咋辦?(健康直通車(第80站))

倡導家庭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新華社發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釋出了第15版緻癌物報告,幽門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确人類緻癌物。消息一出,沖上熱搜。

據《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杆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目前中國幽門螺杆菌感染率高達約50%。

幽門螺杆菌是一種怎樣的細菌?它對人體有哪些影響?一旦感染,要不要治療?如何治療?民航總醫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醫師白啟軒對此進行了詳細解答。

内容提要

症狀:幽門螺杆菌感染後易引發胃炎、消化性潰瘍等,可能産生腹痛、腹脹、惡心、厭食、反酸、嗳氣、消化不良等症狀,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幾率: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終生患胃癌的幾率高1—5倍,但是感染後至發生胃癌的具體時間尚無法确定,可能幾年,也可能數十年。

利弊:對正常人來說,幽門螺杆菌治療利大于弊,如果已經檢查确認感染,請及時就診開始規範治療。而肝腎功能不全者、患有其他基礎疾病等特殊人群,應請醫生判定能否治療。

兒童:不建議兒童治療幽門螺杆菌,因為兒童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發清除率,而成人幽門螺杆菌感染,不經治療無法自發清除。

傳播:幽門螺杆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糞—口傳播、胃—口傳播等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家庭内傳播是其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倡導家庭進行分餐或應用公筷、公勺進餐。

共生已久 有害無利

“幽門螺杆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有很強的抗酸性,能長期在胃裡生存并不斷繁殖,是目前唯一被發現能寄生在胃内的微生物。”白啟軒說,幽門螺杆菌與人類共生已久,但沒有發展出互惠互利的模式,“之前有研究認為它可能減少哮喘等發生,現在也趨于否定;而幽門螺杆菌導緻的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在個體上已得到印證,根除幽門螺杆菌後可以減輕胃發炎狀、有效防治消化性潰瘍複發、減低胃癌的發生,是以根除幽門螺杆菌非常有必要。”

白啟軒介紹,大量研究證據顯示,腸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數)的發生是幽門螺杆菌感染、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據估計,約90%非贲門部胃癌發生與幽門螺杆菌感染相關,一般腸型胃癌的發生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而幽門螺杆菌被認為是加速或催化這一模式的“罪魁禍首”。“是以,幽門螺杆菌感染是目前預防胃癌最重要而且可控的危險因素,根除幽門螺杆菌應成為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

“幽門螺杆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緻癌物,但這并不表示感染後一定會患胃癌。”白啟軒強調,資料表明,幽門螺杆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終生患胃癌的幾率高1—5倍,但是感染幽門螺杆菌後至發生胃癌的具體時間無法确定。“這個過程因人而異,可能幾年,也可能數十年。”白啟軒說,胃黏膜病變的不同階段,可能都沒有特異的臨床症狀,早期胃癌也可能沒有任何不适表現,隻有經過檢查,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感染。

盡早治療 利己利人

如何确定是否感染幽門螺杆菌?白啟軒介紹,在臨床上,目前檢測幽門螺杆菌的方法主要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最常用的非侵入式方法是尿素呼氣試驗(即人們熟知的碳13、碳14呼氣試驗),這種方式操作簡便、快速、準确、無創,敏感性和特異性高,診斷準确率達95%以上。此外,非侵入式檢查還有抗體測定法、抗原測定法,通過檢查血液和尿液中是否有抗體、糞便中是否有抗原來測定,侵入式檢查指進行胃鏡活檢。

一些患者說自己沒有胃部不舒服,還有人的檢測後報告單結果顯示“陽性”但數值較低,這樣還需要治療嗎?

“報告單數值的高低并不與細菌數量多少成正比,無論患者有沒有臨床症狀,無論碳13、碳14等檢測方法測出的數值有多低,隻要數值準确、結果顯示陽性,就意味着人體已經感染了幽門螺杆菌,就應該考慮治療。”白啟軒指出,近年來國内專家逐漸取得共識,認為應盡早治療,如果不治療,不僅容易傳染給身邊人,還可能引發胃炎等疾病、增加未來患胃癌的風險。

“當然,在治療前,要進一步結合個體化的‘受益—風險比’全面考慮。”白啟軒說,對于14歲以下兒童,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幽門螺杆菌治療關鍵藥物過敏或無法耐受者等人群,一般不建議治療;《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杆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推薦的根除指征有12條(見表1)。

目前臨床上普遍采用什麼方法清除幽門螺杆菌?白啟軒介紹,目前大陸推薦四聯療法(铋劑+PPI+2種抗菌藥物),推薦療程為10天或14天。服藥後可能有胃部不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但發生率不高,“服藥期間,可能會出現口苦、舌苔變黑、大便色黑等現象,這是正常現象,不用害怕,不要因為輕微不适就停藥。”他說,經過規範治療14天且停藥1月後,患者需要複查尿素呼氣試驗,結果陰性者為治療成功。規範的14天療程的四聯用藥,根除幽門螺杆菌的成功率約為90%—95%。

“兒童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發清除率,而成人幽門螺杆菌感染,不經治療不可能自發清除。”白啟軒提醒,如果決定根治幽門螺杆菌,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如果中斷服藥或不規律服藥,容易導緻治療失敗,甚至可能使細菌産生耐藥性。一旦出現耐藥,需要更換其他方案進行補救治療。

白啟軒指出,民間也有一些偏方聲稱可以治療幽門螺杆菌,如吃大蒜、蒲公英煮水等,目前在醫學上尚無證據支援,廣大群衆莫輕信偏方。

一人感染 全家篩查

幽門螺杆菌是如何傳播的?哪些人群是幽門螺杆菌易感人群?白啟軒介紹,目前研究發現,不論嬰幼兒還是老年人,人群對幽門螺杆菌普遍易感,但感染主要發生在幼兒、兒童和青少年階段,也有成年後感染的,但相對較少。一般認為幽門螺杆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如不衛生的喂食、共用餐具、接吻)、糞—口傳播(如糞便污染水源、食物)、胃—口傳播(嘔吐物污染水源、食物)等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2021年釋出的《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家共識》指出,家庭内傳播是造成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以家庭為機關防控幽門螺杆菌感染是阻斷傳播的重要政策。對幽門螺杆菌感染的家庭成員進行共同治療,有助于減少根除後的再感染。

“我們應努力提高公衆對幽門螺杆菌感染的認知度,全面推廣分餐或應用公筷、公勺進餐。”白啟軒說,幽門螺杆菌的防治應以家庭為機關進行,改變不良衛生習慣,注意口腔衛生、餐具定期更換消毒,尤其倡導家有孩子的家庭推行分餐制,不親吻孩子的嘴巴、不口對口喂養小孩。如果一人發現感染,家庭其他成員要盡快進行篩查。

“臨床上也要重視幽門螺杆菌的檢測和治療。”白啟軒指出,因消化不良等症狀就診或進行胃鏡檢查的患者,都應該正常檢測幽門螺杆菌,一旦發現感染要及時進行根除治療。同時,建議開展幽門螺杆菌感染無症狀人群篩查,“大陸人口基數大,全面開展無症狀人群篩查并不現實,可以優先對胃癌高發區人群、胃癌高風險個體(如有胃癌家族史、高鹽飲食或吸煙、40歲以上男性等群體)進行篩查,逐漸擴大篩查範圍。”(記者 王美華)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