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尊、長信宮燈、青銅太陽輪亮相大展“何以中國”

何尊、長信宮燈、青銅太陽輪亮相大展“何以中國”

何尊、長信宮燈、青銅太陽輪亮相大展“何以中國”

涓滴源流彙聚文明長河

本報記者 柴雅欣

故宮開年有大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29家博物館舉辦的“何以中國”展覽正在展出,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等130多件(套)珍貴文物齊聚故宮文華殿,展現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展覽單元依水而定,聚焦中華文明長河的“源”“流”“彙”

從源頭出發,一路奔流融彙,終成多元一體、連綿不絕、相容并蓄的浩蕩洪流……如果将中華文明比作水,文物便是水的沉積和創造。“何以中國”展覽設計依水而定,将文明的起源、傳承、發展連為一體,比為河水的“源”“流”“彙”。

中華文明始于涓微,“源”是文明起源時的點點光芒。在展覽第一單元“源”,三星堆青銅太陽輪豎于展櫃中,吸引了不少觀衆駐足。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青銅太陽輪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二号坑,因形狀酷似太陽而得名。“我們的祖先很早便對太陽産生了複雜的情感,而青銅太陽輪很可能就是這個情感的見證。”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說,在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中,已經在好幾個祭祀坑裡再次發現了青銅太陽輪、神樹、眼形器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青銅器,另外還有很多青銅器上面飾有太陽紋,展現了古蜀人對于太陽、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民族由多民族凝聚而成,血肉相連,唇齒相依。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書寫悠久曆史,創造燦爛文化。步入展覽第二單元“流”,民族與民族之間、本土與外部之間、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交流融合的痕迹處處可見。

狀如花樹,金枝搖曳,來自遼甯博物館的花樹狀金步搖可不隻有美那麼簡單。它是魏晉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源于西亞,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傳入,流行于遼西地區。它的樣式不僅影響了北方的少數民族乃至東亞地區,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小口、小底、長鼓腹,波斯孔雀藍釉陶瓶的造型就像一顆豎立的橄榄,表面施有藍綠釉色,業界稱之為“孔雀藍釉”。經考證,這種造型、釉色、紋路相結合的陶器是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從古代波斯地區傳來的代表性器物。小小陶瓶,成為海上絲路、東西交融的文化使者。

長信宮燈“點燃”冬奧火種,何尊化身冬奧火種台

先民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什麼?中國又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了什麼?在展覽第三單元“彙”,一盞燈給出了它的答案。

“終于見到長信宮燈的真身了!”在北京從事平面設計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次展覽他最期待的展品正是出土自河北滿城的西漢長信宮燈。“長信宮燈不僅造型美,更有設計上的巧思,被譽為‘中華第一燈’,咱們冬奧會火種燈也是從這裡汲取了靈感。”

長信宮燈造型輕巧華麗,一位跪地執燈的宮女,左手執燈盤,燈盤中心有燈芯,右臂高高舉起,垂下的袖管成為燈罩;設計巧妙環保,宮女的袖管與身體連接配接形成煙道,當燈燭點燃時,煙灰順着袖管徐徐進入中空的身體,進而保持室内環境清潔。

“北京冬奧會火種燈創意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長信宮燈,是希望借‘長信’之義,表達人們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北京冬奧會火炬設計者李劍葉介紹,設計團隊在保留長信宮燈基本外形的基礎上,對火種燈進行了現代化處理,飛舞的紅色絲帶環繞在火種燈頂部,與火炬“飛揚”視覺上相統一,象征着拼搏的奧運精神。

定源重器,宅茲中國。在一個獨設的展櫃内,一尊來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揭開了“中國”的身世之謎。

何尊内底鑄有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銘文中的‘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李岐介紹。

何尊的故事不止于此,它還是冬奧會火種台的設計靈感來源。據了解,北京冬奧會儀式火種台以“承天載物”為設計理念,采用尊的曲線造型,基座沉穩,象征“地載萬物”。頂部舒展開闊,寓意着迎接純潔的奧林匹克火種;祥雲紋路由下而上漸化為雪花,象征了“雙奧之城”的精神傳承;紅色絲帶飄逸飛舞、環繞向上,與火炬設計和諧統一;紅銀交映的色彩,象征了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激情的融合。

一盞燈、一鼎尊、一束光,穿越千年時空,深邃浪漫的華夏文化光芒永恒,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熊熊燃燒。

用現代表達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感受中華文明源流之長、滋養之廣

“何以中國”展覽猶如視窗,鬥室之内可觀中華乾坤之大、意蘊之遠;一如矩尺,俯仰之間可度文明源流之長、滋養之廣。“作為一次展現中華文明的展覽,我們在指導策展和大綱撰寫的過程中,緊緊聚焦‘何以中國’的主題,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說。

“這件展品的名字是‘白玉透雕龍鳳紋壁’,時間是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展覽現場,記者遇到帶女兒前來觀展的于先生。

“前陣子看《國家寶藏》,得知會有這個展覽,正好孩子也放假了,就過來一起感受學習一下。”于先生說。

這場故宮開年大展,也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的文物特展。《國家寶藏·展演季》從節目前三季國寶的前世今生中汲取靈感,用舞劇、音樂劇、歌曲演唱、器樂演奏等多元的藝術形式為觀衆呈現了精彩的國寶故事。而這次展出的文物由各地博物館精心選取推薦,其中有多件文物是曾在《國家寶藏》往期節目中推介過的“文物明星”。

近年來,“文博熱”漸成氣候。從《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熱播,到《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等現象級電視節目季季火爆,再到故宮月曆等博物館文創産品熱賣、三星堆發掘掀起全民“考古熱”……文物宣傳方式創意頻出,講好文物故事的有益探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持續綻放。

據了解,“何以中國”展覽将持續至5月4日。根據目前疫情防控形勢,按照預約、限流、錯峰原則,觀衆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和微信公衆号“故宮博物院觀衆服務”,使用二代身份證或護照資訊進行實名預約。

(中國紀檢監察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