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非遺·年俗

春節在大陸屬于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每一項年俗背後,都流淌着傳統的“年味兒”,時代記憶推出新年特别篇,為您梳理貫穿在年俗裡的民間技藝,感受非遺魅力,品味濃濃年味。

年畫起源于中國,作為一種正式的民間畫種,其淵源卻可以上推至秦漢或更早的驅鬼、避邪之類的守護神門畫。早在北宋,王安石就用“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記錄了年畫對當時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征,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作為年節裝飾繪畫,年畫的内容多為“表吉祥、志喜慶”一類,形式上則是紅火活潑,單純明快,色彩亦鮮豔明亮,多用單色平塗。年畫的種類則包括門神類、吉慶類、風情類、戲出類、符像類、雜畫類等六大類,其創作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地區特色顯著。其中,以天津楊柳青年畫、江蘇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最為著名。此外,還有四川綿竹年畫、河北武強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山西臨汾年畫、陝西漢中鳳翔年畫、廣東佛山年畫,以及湖南灘頭年畫等著稱于世。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9年11月,木版年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機關名單。

楊柳青木版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楊柳青木版年畫發源于千年古鎮天津楊柳青,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産地。楊柳青年畫始于明代末年,清代中晚期達到鼎盛階段,出現了全鎮及周邊村莊“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

由于位置臨近北京,楊柳青年畫曾作為貢品進京供宮廷和大戶人家貼用,是以制作精細,色彩柔和,以迎合宮廷和市民趣味。“北宗畫傳楊柳青”就是指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北宋以來的宮廷院畫風格,尤其是工筆重彩人物畫技法,可謂中國年畫之首。楊柳青年畫還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技法和戲曲舞台的表現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來制作,既有版畫的刀刻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形成了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楊柳青年畫至今保持着以手繪方法畫人物手和臉的工藝,稱為“開手臉”,這使楊柳青年畫保持了繪畫特色,在衆多的年畫中獨樹一幟。

桃花塢木刻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桃花塢木刻年畫是中國江南一帶民間木版年畫,因在蘇州桃花塢地方生産而得名。始于明朝中葉,盛行于清初至太平天國時期,和天津楊柳青年畫齊名,有“南桃北柳”之譽;多在印出墨線後由人工填色而成,色彩誇張,氣氛熱烈。桃花塢年畫接近傳統繪畫形式,在藝術上成就較高;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複雜,場面宏大;受到西方藝術影響并大膽借鑒西方藝術;有許多宏構巨作的作品。

楊家埠木版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于明代發展成熟,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吉興号"年畫作坊,面積239.4平方米,房屋11間,儲存完好,是當時年畫繁榮興盛的見證。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山東省曆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興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傳統方式制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産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餘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象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犷,風格純樸。

綿竹木版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間最為興隆。由于綿竹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盛産綿竹,擁有造紙的上好材料,進而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綿竹年畫的體裁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紅貨”,指彩繪年畫;一是“黑貨”,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

綿竹木版年畫風格獨特,輪廓用線版印制,套色全靠人工彩繪,基本不用色版制作。不同藝人創作的年畫,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同一個藝人繪制不同的畫幅也會産生不同的效果,這是綿竹年畫差別于其它産地年畫的主要特點之一。

武強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武強年畫是河北省武強縣傳統民間工藝品之一,因其産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是中國民間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武強年畫的産生,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定為宋元時期是較為可信的,明代初年,武強年畫已有相當高的造型設計能力和镌刻水準,已趨成熟階段,“年畫”之稱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其構圖豐滿,線刻粗犷,設色鮮亮,裝飾誇張,節俗特色濃厚,是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武強年畫除大量民間題材外,其特色是更注重反映重大時代變革,以表達人們對國事的關心,和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朱仙鎮木版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距開封城南二十公裡的朱仙鎮就已有了木版年畫,是當時市上流行的年節裝飾品。明清兩代,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作坊最多時達三百餘家,十分興盛。

朱仙鎮木版年畫十分講究用色,以礦物、植物作原料,采用手工磨制,印制的年畫色彩明快鮮豔。年畫取材以人物為主,背景簡單。色彩以漳丹為主調,兼有深綠、槐黃、正紅,套版不過五色。人物頭臉無論男女,多于眼上眉下印一彎橙色,是開封朱仙鎮年畫獨有之标志,看去人物爽朗古秀,具有中原地方特色。朱仙鎮年畫構圖飽滿緊湊,線條粗犷簡練,造型古樸誇張,人物頭大身子小,比例通常為1:3。人物的姿勢多取戲曲中的工架動作,基本不繪臉部。在刻工方面,線條均勻而簡練,灑脫而犀利,刀筆味濃厚,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古老的民族風格。

臨汾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山西臨汾金元時期稱“平陽”,雕版印刷業和書坊極盛,時有“平陽版”之稱,并出現了兼印年畫(紙馬)的“姬家”、“徐家”等專業作坊。本世紀初在甘肅發現了二幅平陽版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 ”和“義勇武安王位”,可謂金代平陽木版畫之佳作。其中“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刻制極為精美,被稱為“四美圖”,是中國最早的木版畫精品。

明末清初,臨汾木版年畫發展鼎盛,繪刻精美,人物姿态生動優美,敷色熱烈大膽,線條刻畫粗犷有力,構圖講求對稱均衡。年畫取材多以吉祥人物為主,如《漁樂圖》、《喜慶富貴》等,也有一些戲出畫樣。體裁上,除了一般題材和條幅等外,“拂塵紙”和“燈畫”兩種形式産量最高,表現内容豐富多樣。此外,臨汾的神像畫也非常豐富,造型古樸、神秘。

陝西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陝西年畫主要集中在鳳翔縣和漢中縣。漢中木版年畫發源于清代末期,是大陸北方知名的木版年畫産區。漢中年畫以門神和神像類為主,造型粗犷,動态誇張,臉部的刻畫上具有濃郁的社火臉譜韻味。漢中年畫現已僅存畫版,年畫制作已無人接續。

鳳翔年畫源于南肖裡邰姓,據《西鳳世興畫局》記載,鳳翔木版年畫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鳳翔木版年畫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手法,同時吸收了曆代寺廟壁畫、石刻筆法表現特點,線條剛勁有力,簡明質樸,生動大方。鳳翔年畫的傳承者目前僅剩邰氏一家,急需給予保護。

兩地木版年畫内容,主要以人物為主,以門神見長。年畫題材中的門神有曆史名人、神話人物,如秦叔寶、尉遲敬德、封包正、趙公明及天官賜福、福祿壽三星等。神話故事和世俗生活、吉祥花鳥也是年畫的主要題材。無論人物還是花卉,造型都優美大方,生動逼真,各有情态。由于地處西北,受外部美術影響很少,漢中、鳳翔年畫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畫的藝術風格,是研究西北民間藝術發展和社會曆史的重要參照。

廣東佛山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廣東佛山年畫曆史悠久,早在宋、元年間已有繪制門神之習俗。早期門神直接在門闆上手繪,後來另置木版繪刻,清代乾嘉年間,佛山年畫日益興盛。

佛山木版畫善于使用紅丹、金銀色為背景,加強畫面的裝飾效果。年畫主體以紅、桔紅、黃、綠等色來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帶上飾繪金銀圖案紋樣,使神像畫更顯金碧輝煌。是以,佛山年畫素有“萬年紅”的美譽。佛山木版年畫線條粗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線上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題材選擇上,具有廣府文化的細膩藝術特征。年畫的人物衣飾上的花紋常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是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少見的裝飾手段,極富民間畫的韻味,也是佛山木版年畫的顯著特征之一。

一百多年前,馮氏世家從祖父馮均開創“馮均記”的字号,獲得“門神均”的美譽。今天,佛山木版年畫的傳承者僅剩馮氏一家。

灘頭木版年畫

榮程集團-時代記憶|春節裡的非遺——中國傳統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産生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它以濃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是湖南省唯一的木版年畫産地。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灘頭木版年畫制作工序獨特:在年畫印制之前,先在當地加工的土紙表面刷一層白粉,這給年畫特色的形成帶來直接影響。年畫版采用當地的梨木刻制,印制上采用木版套色和手繪結合的方法,造型稚拙有趣,線條刻畫圓潤流暢。

近年來,獨具特色的灘頭木版年畫急劇萎縮,作坊藝人紛紛改行,年畫作坊隻剩下“金玉美”和“高臘攻”兩家,灘頭年畫處于瀕危之中。

(供稿:萬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