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戰“開門紅”!冬奧會火炬“飛揚”裡的黑科技出自上海高校團隊,揭秘

冬奧開門紅!

2月2日,北京冬奧會冰壺混雙循環賽在北京國家遊泳中心“冰立方”開賽,中國隊以7比6戰勝瑞士隊。

昨天

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傳遞也正式啟動

看點頗多

史上首次!

兩名機器人在水下完成冬奧火炬傳遞

不僅創造了新的曆史

也讓人們對科技賦能奧運

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大開眼界的網友們紛紛說

好燃啊!

水火不容的技術難題克服了

“飛揚”火炬竟是編織出來的?

除了在水裡也能燃燒

你知道嗎?

冬奧火炬“飛揚”是“穿外衣”的

而且是碳纖維衣

在合作研制團隊淮安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

一台足有8米直徑的環形“大家夥”高速運轉着

成百上千根黑色絲束在交織穿梭

乍一看就像在“織毛衣”

隻需數分鐘

便能“編”出一件

精确到“克”的火炬外衣

小小的火炬背後到底有哪些黑科技呢?

孫教授用“高新材料”“高新裝備”“高端制造”這三個“高”字來概括。

他說這是一次藝術設計與科技創新的完美碰撞。2020年的八、九月份,火炬總體的承擔方上海石化找到在自動編織裝備領域深耕細作近二十餘年的孫以澤教授,并抛出了一道難題——如何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将天馬行空的火炬外飄帶藝術造型高精度呈現出來。

合作方淮安基地的火炬“飛揚”生産場景

火炬“飛揚”的外飄帶造型非常特殊,是一個高維曲面體,對于工程化制造來說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異性結構件。

孫教授說最初看到的是一個泥塑火炬作品“飛揚”,那是來源于藝術家的靈感、手工塑造的精品,要完成數字化制造、工業化生産,并且用高科技碳纖維複合材料編織成型,首先要突破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數學模組化,隻有數學模組化才能高精度地還原和複現美輪美奂的藝術設計作品,使自動化數字制造成為可能。

為了打好“地基”,孫以澤教授率領團隊數次北上,與中央美院的火炬外形設計師團隊、冬奧會組委相關從業人員等反複探讨、修改、打磨。

研制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孫以澤教授介紹,火炬外飄帶靈動且優美,但由于它是變徑、變曲率的,上下不一般粗,曲面厚薄也不一緻,傳統制造技術無法實作,而眼前的這個“大家夥”就是“織”火炬外衣的“秘密武器”。

由東華大學獨家研制、世界首創的大尺寸異性結構件三維高精度球面立體編織機,該系列編織機可編織大飛機、高鐵等大尺寸結構承力件,也可編織螺旋槳、無人機、火炬外飄帶等精密異形結構件。它總共有576個編織錠子,可編織最大截面500*500毫米,是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強、編制尺寸最大的三維球面立體編織機。

據介紹,裝置工作時,在環形球面軌道内,576個高速運動錠子不斷變軌飛速交叉、穿梭。“這編織過程可以說是‘險象環生’,每個運動錠子每個時刻都有14種碰撞的可能,”孫以澤教授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在四車道高速公路上,有幾百甚至上千輛車快速交叉穿梭通行,不僅是高速跑,還要不斷交叉、裡外穿透變道跑,我們通過智能運算、精準變軌控制,才能避免出現‘交通事故’。”

團隊成員在現場指導立體三維編織

為了讓這些碳纖維複合材料在編織過程中“乖乖聽話”,同時在工業生産中立體還原外飄帶柔美飄逸的感覺,孫教授帶領團隊研究控制算法、奇妙機構、變軌技術等,從理論推導到實驗驗證再到生産實踐,反複調試。

發明了所謂“偏心”編織的方法,解決了大曲率、變密度編織難題;原創了雙機器人協同夾持芯模控制算法,保證大尺寸異形結構件編織在複雜受力狀态下的動力學性能最優;研發了單紗張力全流程數字化調控技術,實作了恒張力精确編織;研發了高維曲面自動打磨的技能作業機器人系統。實作了火炬外飄帶的三維自動化立體編織和自動化打磨,項目技術不僅填補了國内空白,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

△孫以澤教授和團隊成員讨論

最終,孫以澤教授團隊讓火炬“活”了起來,真正呈現出了最好的“飛揚”狀态。“小火炬承載大能量,我們中國有能力、有技術編織成型高精度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看着電視上火炬成功傳遞的畫面,孫以澤教授激動地說,“我們會用科技創新撐起大國重器的脊梁!”

明天(4日)晚上

萬衆矚目的冬奧會開幕式即将舉行

期待值已經滿格

我們也準備好了!

來源:東方網、新華社、上海新聞廣播

部分文字記着:傅文婧

編輯:衛宜斐

審稿:邵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