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球熱點: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是為“人權”嗎?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美國最近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此前美國戲劇性地宣布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三年半。法新社報道。近日,第76屆聯合國大會選出了包括美國在内的18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其中,美國在193張選票中獲得了168張選票,是選票中第二低的份額。

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是"人權"嗎?美國的回歸将給人權理事會的工作和全球人權事業帶來什麼?專家說,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為美國改善自身人權問題和參與推進全球人權事業提供了可能性,但必須警惕美國将人權問題政治化的企圖。

"撤退""傳回組" -

無恥的政治操縱

2018年,當時的美國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宣布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時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妮基·黑利(Nikki Haley)稱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是一個"虛僞和自私"的機構,是一個"有政治偏見的污水池"。美國"蓄意撤軍"的舉動,當時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美國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之間的"糾纏"自成立以來一直存在。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道,由47名成員組成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立于2006年,以取代備受批評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布什政府反對加入人權理事會,美國直到2009年才加入人權理事會,當時奧巴馬政府表示正在内部努力改善人權理事會。2018年6月,特朗普宣布從人權理事會退休,理由是該機構對以色列的"偏見"及其未能"保護人權"。2021年2月,拜登政府宣布美國将作為觀察員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拜登政府重返人權理事會,旨在加強美國在世界各地的人權主張。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總統競選期間,拜登承諾,如果當選,将把美國帶回人權理事會,并補充說,他的政府将"努力確定該機構真正實作其價值觀"。拜登在今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宣布,美國的三大優先事項之一是捍衛人權、民主和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告訴本報,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轉變的一部分。拜登政府已将人權作為美國外交政策戰略的一個關鍵問題,重返人權理事會符合其外交政策。與此同時,拜登政府認為,需要多邊主義來推進美國在世界各地人權問題上的政治議程。結果,拜登政府"糾正"了前任政府的外交政策,并通過回歸前任政府退出的國際組織,重新回到了國際舞台的中心。對美國來說,重返人權理事會的中心目的不是參加,而是上司該組織。美國希望增加其在人權問題上的影響力和發言權,并重新占領所謂"人權捍衛者"的"道德制高點"。從根本上說,美國回到人權理事會,利用人權理事會等多邊機制,将人權問題政治化,進而按照美國地緣政治利益的要求,進行無恥的政治操縱。

壞點

"雙重标準"維持霸權

"美國隻是批評其對手的人權記錄,并縱容與其有戰略利益的盟國或國家的侵犯人權行為。半島電視台在其網站上報道。

美國全球人權紀錄不佳,不僅被人權理事會多次批評,也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強烈不滿。2021年8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召開阿富汗問題特别會議,許多國家代表指出,美國的軍事幹預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巨大痛苦。2020年6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3屆會議就種族主義問題舉行緊急辯論,這是人權理事會曆史上首次在美國舉行人權緊急會議。同年11月,美國接受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三輪國别人權審查,受到國際社會對種族歧視的嚴厲批評。無論是美國國内抗疫、民主亂象、種族歧視、社會撕裂、貧富兩極分化等問題,還是美國發動對外戰争、強迫遣返移民、公然"撤退"、單邊制裁等霸權行為,美國"人權捍衛者"的形象不斷受到損害。

人權觀察指出,盡管拜登政府承諾将人權作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但自上任以來,它一直無力應對種族主義的蔓延。除了美國社會的結構性種族主義之外,拜登政府還未能解決警察虐待和監禁率方面的種族差異。

"在人權方面,美國熱衷于輸出'人權觀',在國際人權領域頑固堅持'人權重于主權',幹涉别國内政。一方面,美國在人權領域"選擇性失明",另一方面幹涉人權問題,打壓其他國家。這種"雙重标準"背後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生告訴本報,美國有着異常自信的政治制度、人權保障體系等等,這使得美國不願承認自己在人權問題上的不足;美國以人權為對外戰略的支柱之一,通過炒作人權問題、污名化别國,從意識形态領域為别國的發展制造障礙,鞏固了在國際意識形态領域的主導地位。

"拉圈子" -

"人權"作為政治工具

在最近的一份聲明中,現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琳達·托馬斯-格林菲爾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表示,美國"将使用我們掌握的一切工具,從提出決議和修正案到在需要時進行投票。我們的目标很明确:與人權捍衛者站在一起,反對侵犯人權和踐踏人權的行為。她還承諾,美國将反對人權理事會過分關注以色列,反對選舉人權記錄不佳的國家,并鼓勵那些緻力于在國内外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國家尋求加入。"中國是白宮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她宣稱。"

"美國在将人權問題政治化方面有着悠久的曆史。毛俊生分析,冷戰結束後,美國開始利用人權問題挑起政治對抗,雖然具體方式和手段有所改變,但這種政治化思維一直延續到今天。特别是在中國的戰略上,美國正試圖通過頻繁炒作與新疆和香港有關的人權問題,使中國成為人權領域的被動防禦國家。這是美國在人權問題上利用新的"玩法",延續了将人權問題政治化的舊觀念。

"人權理事會的一項主要職能是加強處于不同文明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就人權問題進行了解、交流和對話,并為合作解決人權問題提供一個平台。李克強說,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為對話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平台,以改善美國的人權問題,并參與推進全球人權事業。但鑒于美國以往在人權問題上的"壞習慣"和"黑曆史",人權理事會必須警惕美國惡意利用人權問題作為政治工具,以確定其地緣政治優勢,避免被美國歪曲。

毛俊生指出,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是美國回歸多邊主義之一,值得肯定。但美國的多邊主義是一種有限的多邊主義,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态色彩。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利用意識形态"拉一個小圈子",成為價值聯盟和政治集團。這可能導緻人權理事會内部的分裂和人權問題的政治化,對理事會的适當運作産生負面影響。此外,美國重返人權理事會後,很可能利用這個平台在中國問題上繼續"掀起波瀾",繼續炒作與新疆、香港等有關的問題。"但美國在擔任人權理事會成員時并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今天的人權理事會也不太可能成為美國為所欲為的平台。

高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