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li chun

立春節氣

立春為正月節,立為建始,春木之氣始至,故稱為“立”。春立于“冰雪莺難至”時,所謂“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裡梅”,春就在冰雪中靜靜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釋,便“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了。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東方屬木,木為火之母,火氣溫,由此才“凍痕銷水中”,“波起輕搖綠”。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二候蟄蟲始振|立春日後五日“蟄蟲始振”,“蟄蟲”是冬藏之蟲,此時被驚醒,動而未出。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三候魚陟負冰|再五日“魚陟負冰”,陟(zhì)是升,魚因水底暖,感覺陽氣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負冰。“立雪鶴深睡,負冰魚聚沉”,春氣還弱。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習俗

咬春

吃春餅、嚼生蘿蔔叫“咬春”;交相慶賀叫“拜春”;鄉民以麥米豆抛打春牛叫“打春”;南方還有摸牛腳之俗:“摸摸春牛腳,賺錢賺得着。”

查最早楚俗,立春日在大門上立春字為“讨春”;唐人始作春餅,卷餅用生菜為“春盤”,婦女在頭頂戴“迎春髻”,互贈春詞為“春文章”。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

過去在每年的皇曆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報春

民間,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谒。

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文章(或衆農家敲鑼打鼓将小孩拜請回家,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

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人牽着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文章”。其意在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儲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 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争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裡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擡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是以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擡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擡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争擲五谷,謂之看迎春。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詩詞

《立春》

唐 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号“春盤”。詩人這時憶起了當年在“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盤出高門,菜經纖手,一個個疊送白玉青絲,好不歡樂。可是現今經過了安史之亂,困居夔州,再也不能過那樣的立春日了,悲愁之際,隻有呼兒覓紙,題詩遣懷。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宋 朱淑貞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钗。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從此對花并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朱淑貞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好一派迎春景象。這首詩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歡樂情景,如此歡快的詩詞在朱淑貞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日》

宋 陸遊

日出風和宿醉醒,山家樂事滿餘齡。

年豐臘雪經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細簇花宜薄餅,酒香浮螘瀉長瓶。

湖村好景吟難盡,乞與侯家作畫屏。

新歲剛過又立春,閑居山村的陸遊早已與鄉親父老建立了真誠的友誼。陸遊對故鄉的山山水水,豐年農事感到由衷的喜悅。但他畢竟是壯志未酬的政治家,最後兩句寫景叙事中暗寓譏刺:那些達官貴人屍位素餐,醉生夢死,卻無福領略山村風光自然美的樂趣。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漢宮春·立春日》

宋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袅袅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顔。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這首寫立春情景和自己感懷的詩詞很有代表性。描寫惜春、戀春、怨春的同時,借以抒發功業無成的苦悶和對北方故國的思念,同時也隐晦地表示了對統治者苟安江南的不滿。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日感懷》

明 于謙

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這是詩人在瓦剌入侵被擊退後第二年的一個立春日在前線所寫的。遇此佳節,引起了詩人思親之念,但為了國事,又不得不羁留在邊地。詩句中表達了詩人這種沖突痛苦的心情。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立春|春天來了,靜待春暖花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