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先生的故事:聽說李先生新出了北祺先生風幹牛肉幹系列

作者:北先生i

北大故事:查找關于蔡元培先生與北大的故事?

蔡元培先生曾經是北大的校長。

北先生故事:北郭先生與狼的故事

北先生的故事:北大人物的小故事

魯迅有很多嗜好。比如愛給人起綽号這個從小養成的習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有一項功課叫“對課”,他的成績不錯,屢受塾師壽鏡吾先生的稱贊。有一回,一個同學偷看了先生的對課題目是“獨角獸”,就悄悄問他對什麼好,魯迅說:“對‘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壽先生,先生是近視眼,正戴着眼鏡,聽了自然大怒,而他則在一旁以書遮眼,憋不住笑出聲來。魯迅的觀察力可謂尖銳,他把女生的哭狀起了個惟妙惟肖的稱呼——“四條”,因為女生一哭,眼淚、鼻涕齊下也!不是四條嗎?!而且他竟把夫妻許廣平叫做“害馬”,甚至在給母親寫信時也派上用場,說:母親放心,害馬現在很好

記得采納啊

北先生故事:濫竽充數的是東郭先生還是南郭先生,還有北郭先生是什麼故事

南郭先生,東郭先生是打狼的那個

北先生的故事:聞一多先生的故事

北先生的故事:鳳雛先生的故事和來曆?

希望對你有幫助龐統,字士元,号鳳雛,人稱鳳雛先生,後人引申為成語--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龐統(—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将領。鳳雛:龐統龐士元。龐統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後者是隐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成語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1]:‘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才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龐統道号“鳳雛”,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在赤壁之戰時避亂于江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緻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後,諸葛亮借吊孝之際拉攏龐統,同時魯肅也将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龐統往荊州投靠劉備,初為縣令,不理政事,劉備派張飛前去責罰才發現龐統的才華,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将,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羅貫中《三國演義》提到,後龐統随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争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而陳壽《三國志》中則說其為流矢所中,當時隻有三十六歲。死後追爵為關内侯。後人對龐統之死作詩歎息:古岘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鸠曲,闾巷曾聞展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裡獨徘徊。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将軍衣錦回。龐統的曆史評價陳壽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妄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龐統是荊州地區的名士,赤壁之戰後加入劉備集團,最初隻作一名縣令,經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為劉備所重視。劉備任命他為治中從事,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将,對他的親信僅次于諸葛亮。龐統力勸劉備取蜀,并跟随劉備入川,計擒蜀将楊懷、高沛,進軍成都,但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中流矢而死,劉備為之流涕。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沒有人賞識。隻有他的叔父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颍川人司馬徽素有識人之名,龐統前往拜訪。交談後,司馬徽對龐統十分欣賞,稱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将他與諸葛亮、司馬徽并提,說孔明是卧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後來,龐統在本郡做了一名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于培養别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贊别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他自己解釋說,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年],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領南郡太守,龐統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深受吳人的器重。但之後,龐統傳回荊州劉備處,成為一名從事。不久,劉備讓龐統試任耒陽縣令。龐統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将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稱其非百裡之才;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龐統。于是,劉備召見龐統,與之暢談後,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并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将,對他的親信僅次于諸葛亮。[年],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攻拒張魯,使者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進言勸說劉備不要舍棄良機。劉備贊同龐統的觀點,于是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等人進入益州。同年,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借機擒住劉璋,劉備疑心立足未穩,拒絕了這個建議。之後,劉璋還于成都,而劉備駐紮在葭萌關。[年],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上計是徑襲成都;中計是借口回荊州,送行時計擒楊懷、高沛;下計是回荊州後再慢慢計劃取蜀;并總結說不能再這樣耗下去,否則兇多吉少。劉備采納龐統的中計,誘斬楊懷、高沛後,進軍成都。[年],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死,當時隻有36歲。劉備極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淚。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谏議大夫。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因輕傲尚書令陳袛為其所排抑,隻作到涪陵太守。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加了彜陵之戰,兵敗後随黃權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龐統号“鳳雛”,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在赤壁之戰時避亂于江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緻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後,諸葛亮借吊孝之際拉攏龐統,同時魯肅也将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龐統往荊州投靠劉備,初為縣令,不理政事,劉備派張飛前去責罰才發現龐統的才華,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将,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後龐統随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争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陳壽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妄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摘自:中華三國龐統(—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将領。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于荊州。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于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将。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作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作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标。龐統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因為軍師中郎将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禦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這兩個大任務了。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内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後方,後者負責輔佐劉備,進占益州。兩人之是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義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進占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占益州,則不能實作一統天下、興複漢室的大業;不鞏固荊州,則進占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後方保證。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麋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于世”(《三國志·蜀書》卷8陳壽評曰),但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實非其所長。毫無疑問,無論是進占益州,還是鞏固荊州,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隻能顧一頭;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于鑒别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協助劉備進占益州。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确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吳國将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是以,當他要西返荊州時,衆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驽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驽牛能負重緻遠也。”接着,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于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驽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隻是一人罷了。驽牛一天走三十裡,所負載的哪裡隻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劉備占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将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裡才也,使處治中、别駕之任,始當展其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于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于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将。一次,劉備與龐統閑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于誰,你不必隐瞞。”龐統回答:“确有此事。”劉備慨然歎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孫權,是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是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确實是一步險棋,并非萬全之計。”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産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随枷權變才好。況且吞并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隻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别人占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是以會,便可執之,則将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此時的劉備實力大增,已有部衆三萬多人,車馬整頓,兵甲鮮明,糧秣充足,士氣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進攻張魯,而是停在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建安十七年(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谏璋,使發遣将軍還荊州。将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并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将軍英名,又喜将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将軍是以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将緻大困,不可久矣”(《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将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着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于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複了歡樂的氣氛。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争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于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内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衆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谏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内侯,定其谥号為靖侯。龐統死後,葬于落鳳坡,墓地隻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在龐統墓約2公裡處,有劉備為其建的祠墓,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着山門、“龍鳳”二師殿、“栖鳳”殿、龐統陵墓。祠記憶體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曆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陸遊路過龐統祠墓時,曾作詩一首:鹿頭山過龐士元墓士元死千載,凄恻過遺祠。海内常難合,天心豈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蒼藓無情極,秋來滿斷碑。點評:龐統善能知人,議論英發,多出奇計,言必有中,實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歎惋。歇後語龐統當知縣——大材小用龐統祠墓位于老陝路旁,距德陽僅15公裡左右,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後一道關隘,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是綴連在三國遺蹤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南臨益州開千裡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雲,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祠墓為建安十九年(公元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着山門、“龍鳳”二師殿、“栖鳳”殿、龐統陵墓。祠記憶體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曆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祠墓周圍古柏參天、郁郁蔥蔥、自成方陣,如一塊鑲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祠墓旁有車轍深邃、長滿苔藓的古驿道,有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與魏軍鄧艾浴血奮戰盡忠的将台,奇石溝壑、溶洞山泉,堪稱蜀漢遺迹之一絕。是懷三國之古,攬現代之勝的好去處。龐統祠中的龐統墓隻是後人為紀念龐統而建,其真墓應在不遠處的落鳳坡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