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向上司提出好問題?

我們先來了解下常見的三種提問錯誤。

1、問題過于寬泛

你對生活有什麼感悟?

(生活有睡覺、吃飯、社交、學習、運動,你指的是哪一方面呢?)

去創業公司工作,好不好呢?

(你是指工資好、環境好還是同僚關系好呢?)問題過于寬泛,很容易引發無關的讨論。可能對方跟你說了半天,結果都不是你想了解信的資訊。比如“你對生活有什麼感悟”,對方并不知道你具體想了解哪方面的資訊。

2、問題過于抽象

我如何找一個好工作?

(你認為的好工作是啥呢?先讓我猜30分鐘,然後再跟你說1小時。)我沒有創造力,怎麼辦?(你對創造力的了解跟我是一樣一樣的嗎?)問題過于抽象,導緻雙方說的根本不是一碼事。比如問如何找一個好工作,結果發現回答者對好工作的定義和你的想法根本不是一回事。

3、問題跟你沒關系你對美國經濟怎麼看?

(你是在美國生活還是在中國生活?)如何攀登珠穆朗瑪峰?

(如果你壓根不會去爬山,這個問題對你有啥用呢?)

藍色是不是大多數公司老總喜歡的顔色?

(老總喜歡啥顔色,跟你有啥關系呢?)如果一個問題跟你沒什麼關系,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對你然并卵。時間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最寶貴的财富,不要浪費在與你無關的問題上。

提問前确定這3件事

1、确定對方和你講的是一碼事。

如果每個詞都隻有一種潛在的含義,而且大家都認同這個含義,那麼你不需要确認對方跟你講的是一回事。可惜的是,大多數詞語都有不止一種含義。提問前,建議你先了解下對方講的内容,知道對方講的是一件什麼事,然後再提問。如美國經常宣稱的人權就有多種含義,既可以作為發起戰争的借口,也可以是人道主義的物資援助。

2、确定對方知道你真正想了解的是什麼?

确定對方知道你真正想了解的是什麼?某人拜見禅師:“您說人民日報和環球日報哪個好?禅師微微一笑,指了指寺院的茅房,你去友善下就明白了。某人前往,蹲了半天:“大師,我拉痛快了,可是為什麼茅房裡沒手紙啊?”禅師笑曰:“有的,你擡頭看看架子上,上面有你說的兩種報紙,你覺得哪個好就用哪個吧。”某人以為禅師懂的很多,自然能了解他的真正意思,但事實卻讓他哭笑不得。你以為對方懂你的意思,但很多情況是他并不懂。受認知的局限,我們都隻能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

3、确定對方有能力而且友善回答這個問題。

确定對方有能力而且友善回答這個問題。問一個沒吃過天鵝肉的人,天鵝肉好吃嗎?對方可能會回答不知道,也可能會出于其它原因,給你瞎編一個答案忽悠你。

在外迷路時,你問跟你一起迷路的人,是得不到方向的。當你向對方提問時,需要提前做做功課,了解下他知識和能力邊界。問别人一個他不知道的問題,會讓對方很無賴,說不定對方還會認為你是在故意刁難他。你有刻意練習過提問嗎?如果沒有,那麼你的提問水準低是一件最正常不過的事。提問作為一種技能,跟學遊泳類似,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

在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好問題,能夠觸發大家積極讨論,更能獲得上司的内心認同。那如何做才能提出好問題呢?

這裡推薦3個方法:

1、了解會議核心内容

參加工作會議,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形式是多樣的,或提問題或談想法。但一切的前提都是得新了解會議的核心内容是什麼,上司究竟召開這個會的目的什麼,會議中着重放在哪些内容上。作為參會的職場人士,一定要邊聽邊梳理每個人講話的觀點,及背後的邏輯論據。問題的來源,需要聚焦在這些點上。

2、問題延伸核心内容

在組織形成問題上,提問者一定要保證問題是用來對核心内容進行延伸和補充的,而不是對于大多數人眼中的常識内容的重複。比如,一個模型評審會,整個會議全程都在對模組化的情況進行分析優化,幹涉處理。這個時候,提出來諸如“為什麼要這麼模組化型”之類的問題,讓參會人員比較尴尬,讓上司也不好回答。

3、發現可能的缺陷

不管是哪類會議,都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是:會議中沒有讨論到的問題,在現實情況中出現了。這不僅展現讨論不充分,大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思考不深入。是以在會議上,當在提問環節,就需要思考哪些情況是可能會在未來出現的?會導緻什麼樣的後果?如果要解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跳出當下的束縛,把視野再上一個層次,提出來的就是上司眼中的好問題。

了解會議核心内容,用問題延生核心内容,發現可能出現的情況,用這3個方法,去在會議中提出自己的問題,看看上司看你的眼光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