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出現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幫他們理清物權意識是管教的關鍵

孩子出現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幫他們理清物權意識是管教的關鍵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的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有一個階段會出現喜歡“偷”拿的一個行為。

把一些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據為已有,而且是悄無聲息,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

而且你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他們還會不承認,各種狡辯。

和說髒話一樣,這種在父母看來,偷偷摸摸的把别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的方式就是一種“偷竊”,而且會被父母認為不恥,比孩子說髒話還要可氣。

中國也有這樣的一句諺語就是:“小時候偷金長大偷銀”,真的是一個可以影響一生的壞習慣。

孩子偷東西的行為産生的根源

孩子喜歡拿别人的東西,把他們偷偷的變成自己的東西。

其實很多時候,這種行為的根源,是因為孩子“物權意識”出現了偏差。

就是對物品的歸屬感完全沒有概念,你、我的真正差別更是一竅不通。

總是認為自己摸過的、喜歡的、拿來的就可以成為自己的。

錯誤的想法,認知的模糊,使孩子出現了“偷”拿的行為。

還有就是他們記性不好,可能在拿的時候,自己裝了起來完全沒有意識。而玩着玩着就忘記了。

回到家後父母發現了,自己也無法解釋。也解釋不清楚。

面對父母的嚴厲批評,又覺得自己做錯了,而為了逃避責任,變得十分愛狡辯。

反而這種狡辯行為,使父母認為是孩子明知故犯,更生氣。

除了以上的原因,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管理太嚴格。什麼都不去滿足孩子,一些流行人物、玩偶,甚至卡通片人物孩子看到别人都有,而自己什麼都沒有。

總是覺得跟别人不一樣,而且内心的渴望也會變得更強烈。

從父母這裡得不到滿足,于是在看到别人有的時候,就會用“偷”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哪些應對方式不可取

孩子“偷”的行為,很多父母都會用“偷”的這個字眼來形容孩子的行為。

其實不建議輕易的使用“偷”的這個字眼。因為這個字眼用起來,會讓孩子受到心理上的一種傷害。

很多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直接給孩子“扣帽子”。“你這個孩子小小年紀怎麼偷拿東西呢?”、“你這個行為就是小偷小摸,長大還了得”。

父母這種貼标簽的行為,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侮辱。也是一種貶低的行為,這種影響是會伴随孩子的一生,而且一次次的打擊孩子。

孩子出現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幫他們理清物權意識是管教的關鍵

讓自身的一種信心被打擊,自暴自棄起來。

還有的父母直接會将孩子打一頓,然後對孩子大聲的訓斥。大吼大叫,埋怨孩子,動手打手。

讓孩子長記性,用疼痛來幫助孩子記住。

打的第一次的時候,孩子也許記得住。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會發現一個問題,當孩子面對自己渴望的物品時,控制欲就會占據上峰,根本就忘了自己身體的疼痛,進而出現屢次偷拿的行為。

該怎樣做

幫助孩子改變“偷”的行為,打罵和訓斥是低級的一種教育方式。

在這些行為出現的時候,要如何正确引導他們。

第一點、建立“物權意識”

改變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從區分“物權意識”開始,能夠自己知道你我的差別。

自己的東西會保護,樂分享。了解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

别人的東西是别人的,有一定的界限感和物品歸屬感的清楚認知。

在平時,多跟孩子滲透“物權意識”。

多使用你我的一些名詞。幫助孩子區分物品的歸屬。

第二點、孩子“偷”的行為要先知道原因

孩子出現了“偷拿”的行為,父母不要着急貼标簽,輕易的下定義說孩子就是“小偷”。

這個“小偷”的标簽,千萬不要輕易對孩子說出口。

父母可以試着這樣問:“這是誰的?從哪裡來的”。

當孩子不想說的時候,也不要逼迫或者強硬的去讓孩子承認“偷”的行為。

一定要讓孩子去表達,說出來具體原因,然後給孩子正确的引導。告訴他們:“這種行為是不正确的,因為不是自己的物品”。

第三點、學會共情的換位思考

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偷拿”行為,還有一點也可以幫助孩子從本質上去改變。

就是利用換位思考,試着這樣問:“如果是你心愛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你會怎樣?”。

孩子的内心就會思考,想到别人很傷心。在下次拿别人的東西時,就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而自己主動發生改變。

第四點、讓孩子自行歸還

孩子拿了别人的東西,為了讓他們更深刻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打罵和斥責都隻是一種折磨。

讓孩子自行去歸還物品,自己承擔後果。

去化解問題才是正确的解決之道。在還的過程中,懂得向他人表達歉意,同時也明白了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擔當的。

教育孩子,總會出現一些問題。有些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反而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壞。

就像“偷拿”東西的這個行為,不要再用錯誤去糾正錯誤了。

教會孩子同情共理,體會别人的感受。當孩子的行為做錯了,父母第一時間指出來,孩子自己去歸還。遠比打罵指責好的多,也能解決的更科學。

■ END ■

部分内容配圖 / 源于網絡 侵删

孩子出現偷拿東西的行為,家長幫他們理清物權意識是管教的關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