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子

何其有幸出生在孔孟之鄉,希望自己能學好孔孟之道,建立健康的價值觀。

當我在路上走着的時候,或者在上班的時候,腦海當中就會閃過一個場景,腳下的這片土地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孔子和孟子曾經走過的路,每想到這裡都會很興奮!

司馬遷的史記當中評價孟子“道即通”(學通了孔子的思想),合稱孔子和孟子的學問是孔孟之道。

東漢時趙歧注解孟子時,發覺孟子真的好,于是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是是“亞聖”。

孔子的弟子為何不能發揚孔子的學問?

在《論語》當中有這麼一段: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大緻意思就是沒人了解我,了解我的隻有天吧!展現出來孔子深深的孤獨感。

為什麼孔子那麼多弟子都不能了解孔子呢?這可能是聖人的宿命,聖人的心智已經成熟到了無所不知的地步,卻很難找到境界相當的人;在《聖經》當中耶稣也有和孔子一樣的煩惱,耶稣也經常因無人了解他頗為沮喪,不管他如何努力教導他的門徒,都無法讓他們的心智大幅度成熟,達到與他同樣的層次,即使最聰明的弟子也隻能亦步亦趨的追随着他的指引,就連耶稣無限的愛和慈悲也無法使他擺脫強烈的孤獨。那是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冷清,是獨自前行的寂寞。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唯!

孔子的說他的學問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穿起來,但是孔子死後他的學問卻被門人弟子分成八派,對老師的思想各有各的了解,在當時做個教書先生沒問題,但是要發揚孔子的思想是不夠的。韓非子(法家)說孔子的學生是賤儒,墨家也批評孔子的學生聽到有人死了就很高興,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孔子精通六藝,他又開辦了“孔子教育訓練機構”,有一項業務就是幫别人辦白事,因為孔子精通禮樂,他的弟子後來就有以這個為職業的,一聽到有人死了就高興,就是因為沒有完整的繼承孔子的思想。

雖然孔子的弟子沒有能力發揚他的學問,但還是有人能繼承下來了,就是曾子,曾子傳給了子思,子思又傳給了孟子,孟子将其整理并進一步發揚。

孟子為什麼這麼厲害?

我們讀《論語》可以發覺,《論語》是不全面的,缺失了很多東西,影響後人了解孔子的思想,這是因為《論語》這是孔子的二代弟子整理的,就是孔子弟子的弟子整理的。孟子根據《論語》當中記載的孔子言行,進而推導出孔子真正的主張與思想,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并在晚年花費20多年的時間,親自著書并将之完整傳承下來。在宋朝之後,讀書人又從《禮記》當中抽離出《大學》《中庸》,與《論語》和《孟子》并稱為四書作為儒家的必讀書籍。《論語》不是孔子寫的,但《孟子》是孟子自己親自寫的。孟子接過孔子的思想之後,加入了人性論、修養方法、教育主張、仁政理想并且說得很清楚,樹立了儒家的聖人觀、天命觀、曆史觀,并且指出了一條完整地修行方法。

孟子有何過人之處就能繼承并發揚孔子的學問呢?

 孟子的兒時教育很好,對孟子今後影響深遠。

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推導并完善,形成一套獨立的體系并親自著書記錄下來。

孟子的教育:

  1. 孟母三遷說明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一直搬到學校旁邊才定居下來,成人後孟子很是看重環境對人的影響。
  2. 子不學,斷機杼:孟子背書的時候突然忘記了,于是她媽媽把自己辛辛苦苦織的布就剪斷了,說兒子,你學習不用功,要從頭開始背起。從此,孟子學習很是用功。說明教育孩子要抓住機會教育,也可以展現出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3. 有鄰居殺豬,孟子問母親為何要殺豬?母親說:要讓你吃豬肉,于是馬上就去買了豬肉給孟子吃,說明言教和身教同樣重要,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不能失信于自己的孩子。
  4. 孟子那個時代的坐資是坐在腳後跟上,這是知禮的表現,有一天孟子回家,看到他妻子蹲着,于是就找到他媽媽說他妻子不知禮(孟母在世的時候,孟子做一些大的決定時都要找孟母商量),要休了他的妻子,原因就是妻子不知禮,媽媽說:這是你的不對,你到房間的時候你應該先說一聲有人在嗎?進門的時候要通過大聲的走路或者咳嗽通知别人,推門進房間的時候要看地闆而不能東張西望,是你自己沒有守禮儀,不能怪你妻子。
  5. 當孟子很有成就的時候,到處給國王講課,有一天孟子回家之後不高興,他對媽媽說:“有的國君不重視他的理論,他想離開這個國家,但是擔心母親年紀大了,他想忍耐下來”,母親說:我守我的禮,相夫教子,你是讀書人,你應該守你的禮,咱們該走就走。

孔子和孟子的理想到底是怎樣的?

古代君王都的想法都是很荒唐的,比如,當時一個君王給孔子說我想殺了所有的壞人,然後親近好人,問孔子覺得得如何?國王不明白,壞人是好人堕落變成的,沒人想當壞人,也沒有想過壞人是可以改正的。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孔子

如果我做一件壞事或者殺一個無辜的人會得到天下的話,我也不會做的。

孔子在魯國當官時有一天馬廄失火了,孔子知道後立馬問有人受傷嗎?他沒有問有沒有馬受傷了,孔子是把人放到第一位的,盡管當時的馬夫是沒有什麼地位,甚至還沒有一個馬貴。

不能把别人當手段來利用,一定要把别人當目的來尊重,這種儒家的思想當時的社會是多麼的可貴,孔子一早就提出來人人平等的概念,是多麼偉大。

孟子的思想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天地萬物,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無所不包。

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将将其完善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好的價值觀。

人要謀生靠專業,但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了,我們還要追求自我實作,這就需要一條健康并強勁有力的價值觀。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想要建立一套價值觀太難了,因為有太多的“垃圾”的東西向我們灌輸,現在父母對孩子再用心,想要教好一個孩子也太不容易了,因為父母的個人經驗有局限性,學校裡面教的和社會上的東西也會有一些沖突,我們迫切的需要能靠得住的東西幫助我們在社會上立足,這種東西就是哲學,儒學就是比較不錯的哲學。

殺身成仁,舍生如義,怎麼這麼悲呢?誰無死,有人死了,他還活着,這不是說說而已。學了一種好的哲學之後,會讓你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充滿力量,為什麼?學到一種好的觀念,通過真誠的力量加以實作表現出來,人生就會變得燦爛起來。,真誠和快樂由内而發。

由其是快樂,讓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有人的快樂是吃喝,有人的快樂是實作夢想,有的快樂是幫助别人,我們要把這些快樂都放在我們的系統當中,我們不會排斥任何其它的快樂,孟子特别喜歡吃飯的快樂,我們的眼喜歡看到美麗的東西,比如美女香車、我們的耳朵喜歡聽到好聽的聲音,比較動人的歌曲和夫妻的輕聲呢喃,但我們的心,最喜歡善良的行為。

修養

天要治理天下,想要世界變得更好,是以給了人異于禽獸的東西:心。心有向善的力量,而這個向善的力量就是天的法則。

雖然我們的心是天給的,有向善的力量,但我們的這心并不是圓滿的,我們要修養這個心使其達到與天同等層次的圓滿程度。

如果不修心的話,心會迷失、會堵塞、會受環境的影響,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

為了不動心,是以我們常常需要與心溝通,讓其本性顯化出來。

為了修煉勇氣孟子提供了三種方法:

第一種好好對待身體,當你的身體健康強壯的時候,身上也會充滿正氣,對所作所為有所加持。

第二種是自己給自己洗腦,不斷給自己暗示一些正向的價值觀,這樣自己的言行在不知不覺當中也會受到影響。

第三種是檢討: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修養的方法?

養心莫善于寡欲,減少不好的欲望就是養心。

知恥,别人比有錢我們不應該覺得羞恥,但是别人的修為比我們高我們就要覺得羞恥。

慎言,在人前盡量别說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人後不要說别人的壞話。

自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已。當别人勝過你,首先要檢讨自己錯在什麼地方,而不是千萬百計的對别人使壞。

提升志向,向舜學習,他之前也是普通人後來造福天下,我也是普通人,我也要做到。

怎樣做到無愧與人呢?

當别人找你麻煩的時候,先檢討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壞事?有沒有無禮?自己有沒有盡心盡力呀,如果檢討自己都沒有問題,那麼對方是SB,孟子是要反擊的,是很剛毅、嚴肅、很兇的老頭。

孟子的絕招

不知命,無認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知人。

孟子說他第一個絕招是善于言,古時候的知言不是說很會講話,很大程度指是的聽,通過别人的言語來看出别人價值觀,孟子說他善于做件事。

孟子的第二個絕招就善于養浩然正氣。

浩然正氣是孟子自己獨有的感悟,是他真正的生命體驗,很難通過語言說明白,隻能抽象的說明。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戀愛,戀愛怎麼一回事呢?有經驗的人不講你你也懂,沒經驗的人講了也不懂,是以,謝謝大家。

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也,行有不牽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怎樣修煉浩然正氣呢?

l  直:真誠,

l  正當:義

l  正路:道

直是真誠而正直是一個狀态一個動作,問心無愧,由真誠而直發。

義指宜,就是合适,今天這麼做是對的,明天這麼做不一定對,根據當時的情況要去判斷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合适。

道是指是否是人類共同的正路。

孟子坦言,修煉浩然正氣不容易,但是結果卻是很甜美的,結果就是增益其所不能。

其中“義”值得一說。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關鍵看有沒有義,守信過程當中會有時間的落差,本來說好借你一把槍,但是你得了抑郁症,我就不能守信了,這就不符合義。

真正的快樂

孟子很喜歡說舜,孔子很喜歡顔回,他們都樂天知命。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将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當舜啃幹糧吃野菜的時候,好像一生就将這樣度過;等他做了天子後,穿着有紋飾的華貴衣服,彈着琴,堯的兩個女兒服侍着,又好像原本就擁有了這一切。”

我的快樂不在于窮和通達,我的快樂在于道。

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