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沒談過戀愛?兩個姑娘成立的互助小組火了,每天都有人排隊申請

元宵将近,從除夕開始的這半個月,也是單身一族被長輩“春節三連問”的時節:談戀愛了嗎?什麼時候帶對象來過年啊?打算結婚了嗎?

時下“大齡未戀”、“母胎單身”等網絡詞彙逐漸變成“熱詞”。從字面意思看,“母胎單身”說的就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員,先不要感到悲傷。

豆瓣有一個小組,叫“母單互助組”,成立不到一年,成員即将突破3萬大關,每天還有99+的人排隊求進組,日常就有不少婚戀主題的節目來找管理者求合作。

這個小組一共6位管理者,其中有4位生活在上海和杭州。最近,我們和管理者們聊了聊他們的家庭、社交、困惑以及自我和解。

希望看到這個故事的你,無論是正在單身,還是會啟動“春節三問”的長輩,都請放寬心,好好地享受生活。然後,遇到那個對的人。

成立

在衆多單身男女主動或被迫開始相親時,我們聯系上了陳壹(化名)和小鵝(化名),她們是“母單互助組”的兩個創始人。

走進茶室,兩位長發女生坐在牆角,還挺顯眼的。我們笑着确認了彼此的身份,剛坐下,陳壹就推了一杯茶到我面前:白桃烏龍,喝着暖暖,你不喜歡的話,再換一個點點。

長相不錯,性格開朗,溝通暢達,讓人很難将面前這兩位女孩和“母單”聯系在一起。

“之前我參加其他活動時,别人也都以為我有對象。”陳壹将背微微挺直:“我感覺大家對我們這樣一直單身的人誤解蠻多的。”

建立“母單互助組”,源于陳壹和小鵝的一個小“玩笑”。

大學畢業後,陳壹選擇去英國讀書,去年的春節是一個人關在屋子裡過的,想家了就逛豆瓣各類興趣小組以打發時間。很快她發現,幾乎所有和感情相關的小組,都是為情侶或者是有暧昧對象的人設立的。

終于,她忍不住,在朋友群裡吐槽:“就沒有人關心一下我們母單的生活嗎?”

那時已是中原標準時間晚11點,在香港讀書的小鵝,第一個響應:“幹脆我們自己建一個,隻有‘母單’才能加入。”

兩位在杭州讀大學的時候就是好友,說幹就幹,火速申請“母單互助組”,理由她們寫的是:從生活經驗中不難體會,“母單”群體會面對一些普遍的問題,我們想要探尋自己保持母單狀态的理由,試圖擺脫“母單”亦或選擇以積極的心态去面對。

兩天後的淩晨兩點,小鵝忙完功課,剛打算睡,發現審批已經通過。

為了慶祝,陳壹選了一個小組頭像,那是一塊麻将牌裡的白闆,配文:我的感情經曆。

熱門

誰都沒想到,3天後,“母單互助組”登上了豆瓣熱門小組趨勢,破了一個記錄。

陳壹隻要一點開豆瓣,就有99+的入組申請等待審批:“這個名字讓我很有歸屬感”、“終于有這個組了!連大資料都知道我是‘母單’。”

申請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

有人隻草草寫了兩個字:“交流”;

有人了解為這是一個純粹的相親組,想進組“求對象”;

還有人把“母單”了解為單親媽媽:“我有一娃,單身了十幾年……”

這些狀态不符或者理由不清的,兩位管理者往往點了“拒絕”,就算這樣,最忙的時候,管理組一天要處理近千條申請。

那段時間,兩位管理者沒日沒夜地在稽核。

陳壹原本和在國内的媽媽約好,每天要通一個視訊電話聊聊天,有的時候不得不開始壓短通話時長。媽媽聽說她在忙這個組,笑她:“這麼忙?那不是更沒有時間談戀愛了。”

随着功課越來越緊,兩人不得不又邀請同為“母單”的朋友腎腎幫忙一起加入管理。

對于申請入組的新成員,她們會給出一些建議:入組原因請真情實感,多寫寫對“母單互助”的了解……

有人看了之後,回複:“管理小組破事那麼多,不給進算了。”

在陳壹看來,看似繁瑣的稽核隻是為了維持小組更好的運轉秩序。

從沒談過戀愛?兩個姑娘成立的互助小組火了,每天都有人排隊申請

困惑

在“母單互助組”裡,讨論最多的文章都是和感情有關的。

很多發帖者一邊求助,一邊不斷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是不是專業以及工作原因無法擴大社交圈?是不是不擅長與人交流?是不是邊界感過強,安全感又缺乏?

有人用《謝謝你的愛》的歌詞形容自己:不喜歡孤獨,卻又害怕兩個人相處。

在衆多成為“母單”的原因裡,“對親密關系建立的恐懼”被反複提及,就像組員小恩說的:“不談戀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敢,沒信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擔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部分。”

小恩的發言得到了很多組員的回複,有些人又順着下去,開始“瘋狂”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原生家庭的影響,外貌上的不自信,對承擔責任的恐懼……

有段時間,陳壹覺得“母單互助組”都要被負能量給淹沒了,特别到了深夜,很多文章不為求助,隻為傾訴:感覺自己人生像一個枯井,是一個被練廢的号;和朋友聊故事,永遠都是那個沒故事的人……年齡焦慮、外貌焦慮、自我懷疑,就像一朵烏雲,籠罩在小組上方,這明顯違背了建組的初衷。

在她的設想中,建立“母單互助組”是為了打破大家對“母單”的刻闆印象,幫助“母單”更好地認清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但在拒絕某些入組申請後,她們常收到一些負面的組外私信,例如:“醜人多做怪,怪不得‘母單’一輩子”、“你們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然怎麼沒人要?”……

這往往讓她很不解。

她覺得自己性格外向,愛好多面,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較強的同理心也讓她成為了朋友在戀愛煩惱中的傾聽者,她也一直在積極地認識異性。但豐富的社交生活和個人愛好,讓她的精神世界很富足,有的時候,她甚至會有一些擔心,如果喜歡的那個人和自己不同頻怎麼辦,磨合期會不會很長很痛苦。

還好,家人沒有給她任何的壓力。70後的父母和結了婚的80後前輩都會開解她:“愛情這東西啊,急不得。沒準之後就出現了呢?”

後來,她的社會學導師告訴了她一個心理學名詞,叫“不安全型依戀”,這是種心理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逃避型的人,他會沒有談戀愛的欲望,另一種是焦慮型,他會害怕被拒絕而不去談。這種心理模式的産生,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從小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穩定的情感支援。

後來導師又給她看了一項研究,“母單”的另一個原因也許隐藏在基因,甚至基因的影響要高于原生家庭。國外有位科普部落客(Asap Science),提到一項研究表明,由于血清素受體基因不同,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長談戀愛。

是以,好好單身和向往愛情并不沖突。

為了鼓勵大家更積極,管理者們帶頭分享自己的生活。陳壹記錄自己做飯、健身的日常,分享喜歡的歌。七夕那天,她選了一首《Honesty》:“她說寶貝,我害怕戀愛/不要着急女孩/我猜這是關于耐心的遊戲”。

小鵝則分享了生活中的小确幸:買了一束花裝飾屋子,回家一看發現是牡丹;今天的打扮被陌生人誇獎有品味…

和解

驚喜在于新加入的管理者打咩。她建立了2022“今天我很棒/我喜歡自己”打卡樓,号召組員打卡記錄每一天稱贊自己、喜歡自己的瞬間。

她總結出小組成員的兩種狀态,一種是在意外界評價,認為自身問題造成了“母單”;還有一種是經曆了迷茫期之後,明确了想要的方向,想要一段掌握主動權的感情。

多年在異國他鄉求學、工作的經曆,紐約、北京、杭州,最後這個北方姑娘決定在西湖邊安定下來。她喜歡這個城市帶給她的煙火氣息。

平時,她全身心投入地投入工作,空下來就去附近花市買幾捧花,去菜場買菜,煮一人小火鍋。

周末,她會一個人去live house和一些音樂節,《樂隊的夏天》她兩季都追了,最喜歡“九連真人”。不出門的日子,就縮在家裡的沙發上,看一部喜歡的電影,臨近30歲,她形容自己:一年比一年更喜歡自己了。

年末,她坐上了杭州著名的1314巴士,掀起裙擺小心翼翼地跨過法喜寺的門檻,祈願能遇見理想的伴侶。

她憧憬的相處狀态是:兩人坐在客廳的兩頭,安靜地各做各的事情,貓咪在地毯上睡覺,茶幾上放了一盤沒吃完的水果。他們會一起逛超市,一起讨論晚上吃什麼,卡着點說生日快樂。

在豆瓣小組裡,她這樣寫道:“我依然期待愛情和陪伴,他來了錦上添花,他不來我也活得自在。”

曾經喜歡過的男生被她形容為“背景戀愛”:就像在手機裡,可能不在運作中,但是永遠在背景,想起來看看。

最近她通過網絡平台給全世界各地的人寫信,有一位在海外工作的上海男生回信給她,兩人很聊得來,經常說着說着就到了深夜,相似的靈魂彼此靠近,愛情的輪廓若隐若現。

畢業

“你看,‘母單’不是什麼缺陷,也許他們更早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更有耐心,當真正的愛情來臨時,他們才會更加地堅定。”在“已畢業”的文章裡,有人把标題改為:遇到對的人,脫單就很快。

在小鵝的印象裡,有兩位組員,就在前幾天結了婚。

那是去年3月加入“母單互助小組”的小謝,在組裡認識了一位男生,她形容彼此:“相識才半個月,卻覺得像認識了好久。”

他們驚喜地發現,兩人的興趣愛好、性格、價值觀全部相似,很多時候,往往她才說了上半段,男生就能心領神會地接上下半截,于是5月份他們就确定了戀愛關系。

線上交流的真誠,讓線下的見面也非常順利,脫單那天,小謝将狀态改為“已畢業”,并附上對愛情的感悟:當遇到對的人時,那種感覺是出生以來從未有過的體會,什麼不自信、怕麻煩,都是雲煙,順其自然就好。

相戀8個月後,兩人結婚了。小謝在文章裡幸福地曬出合影,兩人對着鏡頭親吻,背後的牆上,用紅紙貼了七個大字:往後餘生都是你。

最近,陳壹又有一位“母單”的好友脫單了,她在朋友圈裡發出一段“戀愛真好”的感歎:“一段健康的感情關系,讓我更自信,更勇敢,更願意去愛,并更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我并不是一個适應長期深度親密關系的人,可或許對的人就是對的人,他讓我明白兩個人真的可以比一個人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充滿了趣味。”

就像梁永安教授說的,年輕人要有堅定的單身信念:“這有個好處,你往上可能會遇到靈魂伴侶,往下,也可能碰到善良的戀人。最怕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别人多承擔,一切都是對别人的一種期待。”

來源:一點也不八卦的SHOW一點、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