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元佳節鬧元宵,這些常識可都曉得?

原來元宵節是這麼起源的

說到元宵節,如今還有多少人能詳細了解它的起源呢?今天劉娅莉圍棋就為各位講講元宵節與吃湯圓的典故。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據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後一系在呂後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此事被宗室齊王劉囊得知,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上元佳節鬧元宵,這些常識可都曉得?

為什麼上元節有吃元宵傳統?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在大陸由來已久,但該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

一說春秋末楚昭王複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内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衆人不知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複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最早的記載見于宋代,當時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等史料來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代開始的。因為“元宵”、“湯圓”外形團團圓圓,内餡甜美,有着“團圓”、“甜蜜”等美好喻意,是以曆來廣為百姓喜愛,象征全家人團圓美滿,和睦幸福,同時寄托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上元佳節鬧元宵,這些常識可都曉得?

有着2000餘年悠久曆史傳統的元宵佳節,一直将美好的寓意和和諧的願望傳承至今,無論中國大江南北飲食與風俗有多大差異,但正月十五鬧元宵,卻是舉國皆歡的習俗。

春節已過,辛勤在外地打拼的人們也已投入繁忙的工作之中,元宵節适時而至,為奔波在外的人們獻上一份美好的期許,正月十五月兒圓,亦将照亮每一條回家團圓的幸福之路。劉娅莉圍棋趁此佳節,與大家一起許下一份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承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