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是“從一朵雪花開始的故事”,是一場屬于全世界的冰雪之約。飽含冰與雪元素的冬奧會開幕式,充分利用前沿數字科技,展現了空靈、唯美、簡約的現代藝術風範,傳遞了冰雪晶瑩剔透的浪漫感,也展示了中國新時代的科技美學和文化自信。

“一朵雪花的故事”以中國風的“白描雪花”貫穿開幕式全場。從導視、儀式、表演直到大雪花火炬點亮的高光時刻。向世界展示了一場光影互動下的文化盛宴,用數字科技表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浪漫。這些都出自王志鷗帶隊的冬奧會視效總制作黑弓Blackbow團隊。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總監王志鷗 受訪者供圖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張藝謀總導演與黑弓創作成員合影 受訪者供圖

從一朵雪花娓娓道來“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遠景

從“黃河結冰”,冰雪五環升起,各國運動員代表手持雪花導視牌入場,再到建構一朵雪花,火炬以渾然天成的方式貫穿在整個開幕式中,最終,奧運史上前所未有的微火火炬點燃,從一朵雪花娓娓道來“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遠景。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北京冬奧開幕式節目《冰雪五環》

冰藍色水墨從天而降,幻化成為黃河之水傾斜而下,節目《冰雪五環》備受網友好評,是令觀衆們記憶深刻的篇章,這也是奧運曆史上首次使用水墨動畫的藝術風格。一滴中國水墨從天而降暈染開,幻化成黃河之水天上來,鋪滿全場、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将“山水畫”與“黃河水”的觀念相結合,展現了一幅兼具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的新時代圖景。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場地中央“一方水”緩緩升起,逐漸成為一塊冰,該數字裝置實作了技術創新的五面裸眼3D效果。24道雷射射向冰立方,在巨大的冰立方上雕刻曆史,描繪出運動人形及冬奧會曆屆舉辦國及舉辦城市名。這是奧運曆史上首次以水墨動畫風格呈現冬季運動,我們研究了中國書畫的筆韻和技法,以傳統筆墨精神再現冬奧曆史。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将三維動畫轉化為雷射機需要的點位資料,并實作快速的效果疊代,滿足創意更新需求,這是數字科技對中國傳統水墨風格的解構與重塑。在流光溢彩中,帶領觀衆穿越時空。在《建構一朵雪花》環節,天空中的AR雪花下落,手持各國小雪花導視牌的女演員在鳥巢舞台的“冰面”上彙聚,虛實之間小雪花彙聚成一朵晶瑩閃亮的大雪花。它在地球的映襯下遨遊天際又飛回地面,在萬衆矚目中緩緩升起。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中國結和橄榄枝結合而成的雪花台

由中國結和橄榄枝結合而成的雪花台,在凸顯奧林匹克格言同時,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有限的像素點位中利用程式控制像素形成符合幾何形狀的動态效果,比對實體燈珠點位。這是奧運曆史上首次呈現的以綠色環保為核心原則打造的微火火炬。它創造性的将手持火炬與火炬台有機結合,最大程度降低了碳排放。地面影像和由數字光影矩陣組成的核心裝置一同綻放光芒,各參賽國名字在其間聯結閃耀,一起向未來!

不斷推翻、重來、再推翻、再重來

據黑弓透露,“雪花導視牌”的創意從最初的一個國家設計一朵雪花,到最後每個國家用同一朵雪花。設計方向從最初根據雪花基本形态進行創作,到以中國傳統剪紙紋樣、各國地标建築、各國傳統紋樣等作為設計元素創作,每次提方案都要做幾十個不同形态的雪花。最後全部推翻之前的方案,開始以中國結為雪花分支進行創作,同時根據導演對線條粗細、走向、空間、疏密等方面的要求,雪花導視牌——“中國結小雪花”經過了無數的修改,在将近600版設計稿中誕生出大家看到的“一朵雪花”。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冬奧時刻|北京冬奧視效總監王志鷗:用數字科技向世界演繹中華美學精神

團隊聯排合影 受訪者供圖

在數字呈現方面,2022北京冬奧開幕式上的視效畫質達到全球頂尖的16K水準,視訊幀率達每秒50幀,成片資料量約2T,涵蓋15個流程環節、包含約五千八百多秒的數字内容,約29萬幀,渲染時長約2430機時,整體視訊内容占開幕式内容的100%。自2019年9月黑弓Blackbow以視效團隊的身份加入初創會,共完成核心視覺設計100餘版,核心裝置程式設計40多版,設計效果圖七千多張,多媒體視訊彙報方案30多套。

同時,還會根據特定環節,開展專項研讨會、專項設計、專項測試,配合編導完成彩排及聯排内容。分辨率高、體量大、時間緊、制作本身耗時長、創意經常性颠覆性的修改、内容的不斷調整,都是非常磨人心性的過程。面積約11500平米、達到全世界最大LED螢幕級别的開幕式地屏,讓很多設計在電腦上的效果和現場完全不一樣,白天出片,晚上去鳥巢看效果幾乎是工作常态。每一個小細節都要經過數百次打磨,不斷推翻、重來、再推翻、再重來。

中國團隊創造的神話

“我一直有一個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夢想,沒想到在冬奧的舞台上,祖國給了我這麼好的一個畫卷。”王志鷗表示,“總導演對我們的要求就是,既要有東方的底蘊,又要有新時代的新表達,是以我們一直在找這種獨特的美學,比如說我們看一滴水、一滴墨要落下來,既要讓它輕柔,又要有重量,前後還得有層次。”

是以,一滴墨、一滴水的呈現都必須做到極緻,既要有科技含量,又得有藝術效果,每一個細節,創作團隊都要反複修改數百遍甚至上千遍。而有些環節的視覺效果,在反複打磨了好幾個月後,最後又被推倒重來。

“最開始,總導演是希望在全球找藝術家、頂尖的數字工作者一起創作,但我們跟導演一次次開創意會,拿出了很多方案,後來,導演說這次好像可以用中國團隊,我們才能有這樣的創作機會。

“我們首先得有決心、有情懷,我覺得大家才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希望向世界人民證明我們年輕人,我們不隻是熱愛藝術這個行業,我們還能用我們熱愛的行業為祖國、為我們中國人民在世界上做一次完美的亮相。”王志鷗說。

(未标注來源圖檔,均來自人民日報微信公衆号)

責編:賈亭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