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文房四寶是指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曆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湖筆

産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鎮,善琏古屬湖州府,故稱湖筆。湖筆自元代以後取代了宣筆的地位,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類,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湖筆選料嚴格,如羊毫主要選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須多曬,除去污垢,然後根據毫料扁圓、曲直、長短、有無鋒穎等特點,浸于水中進行分類組合,一般要經過浸、拔、并、梳等70餘道工序。被譽為“筆中之冠”。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湖筆興盛于元朝,其出現在湖州善琏有着自然和社會經濟背景。

(1)市場需求

伴随着江浙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興起,人們對毛筆的需求變得極大。

(2)地理位置和原料

離人文勝地蘇杭都不遠的善琏,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無論是取杭嘉湖一帶的山羊毛做筆尖,還是用餘杭一帶的山竹做筆杆,都很便捷,且品質有保證。

(3)工藝

更為難得的是,當時在湖州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特别鐘意字畫,包括大書法家趙孟頫在内,都進一步對湖筆工藝進行了加工和完善,使得它越來越适合書寫、繪畫。

徽墨

徽墨是以松煙、梧桐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顔料,因産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經點煙、和料、壓磨、晾幹、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舔筆不膠、經久不褪、馨香濃郁、防蛀防蟲等特點,是書畫藝術的珍品。徽墨有高、中、低三種規格,高檔墨有超頂漆煙、桐油煙、特級松煙等。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1)工藝

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亂,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緻制墨中心南移。唐末五代時期,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奚庭诖父子以及張谷等人遷居歙州。

(2)市場

宋朝經濟快速發展,商業逐漸活躍,文學藝術活動日益繁榮,科舉制度影響下的讀書風氣日盛,徽墨業得以蓬勃發展。明代,社會需求量增大,徽墨生産為滿足市場需求而增大;清初政府重視經濟的恢複發展,對漢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進了徽墨需求市場的恢複和發展。

(3)原料

黃山、宣城山麓盆地與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兩岸多沖積土,适宜制墨材料松木、桐籽樹的生長。

宣紙

産于安徽南部泾縣,因曆史上屬宣州府,故名。宣紙最早産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皮。清代才摻和稻草,改變了用料比例。宣紙分生熟兩種,生宣漬水滲化,作寫意畫最好;熟宣經過膠礬浸染,不滲化,宜于工筆,細描細寫,為書畫最理想的用紙。宣紙具有紙質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勻整、不起皺、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久不變色、不蛀不腐、卷折無損等特點,便于收藏,有“紙壽千年”之說法。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1)原料

泾縣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内草本植物約計1000餘種,适宜宣紙的取材與制造。

青檀皮取在泾縣及周邊地區喀斯特山地丘陵地帶生長的青檀樹,組織均勻、纖維勻整、三年左右嫩枝的韌皮組織。沙田稻草取自泾縣及周邊地區河谷平原沙土上生長的纖維長、韌性強、不易腐爛的金黃色稻草。水取自泾縣境内的山泉水。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2)工藝

明朝宣德年間,宣紙開始由宮廷進行監制,制造技藝飛速發展,宣紙制作技術自此走向完備。

端硯

産于廣東省肇慶市,因隋在肇慶設端州府,是以稱端硯。端石是一種水層岩,開采于唐,宋代已為世人所重視,其特點是石質細、易發墨、墨過細稠而不滞、不易于涸。端石以紫色為主,名貴的石品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蘇青、冰紋等。端硯貴有石眼,它是天然生長在硯石上的石核形狀的眼,人們利用石眼花紋雕刻的硯台尤為名貴,有“端石一斤,價值千金”之說。端石塊大的不多,故多随形雕刻,追求氣韻。端硯與歙硯、洮河硯、澄泥硯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硯。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端硯之是以稱雄于世一千餘年,滿譽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質剛而柔的優良石質和豐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紋而使曆代無數人為此陶醉、癡迷。

從地理位置來看,這一帶位于廣東省的中西部,西江中下遊,在地質上屬于沉積岩,也叫泥質闆岩,約形成于泥盆紀中期,這是端硯形成的先天條件。

(2)曆史

以硯為耕的肇慶市黃崗鎮白石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村民世代制硯,書寫着端硯制作文化的興盛與輝煌。遠在唐武德年間,硯台的加工制作便成為白石村人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代代相傳,他們的繁衍見證着端硯制作文化的悠遠曆史。端硯就是從這裡走向文人墨客的書房,走向帝皇的幾案,成就了輝煌的中華文化。清代末年,在白石村形成了程、羅、蔡、郭、梁、李等制硯世家。目前該村将近300戶人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從事端硯的制作業。

文房四寶獨具一格,它既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風俗, 又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今天,中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新時期。了解過去的中國優秀文化,正是為創造未來的新文化。這對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東漢以前,硯被稱作“研”至少有3000年的曆史,“文房四寶”以硯為冠,論及名品硯台,總離不開“端、歙、洮、澄”。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為諸硯之首。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硯中極品:端硯

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因其良好的發墨特性,為曆代文人墨客稱頌不已。不過,如今端硯的實用價值卻鮮有人提及,端硯已成為一種藝術品和收藏品,人們将關注的焦點轉移到豐富的石品花紋與細膩的雕工上了。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用于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端石産于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制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于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于水中,溫潤如玉。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并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不太好找,不得已才采用歙石。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四大名硯:歙硯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歙硯産于安徽歙縣,唐開元年間開始制作。據史書記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聞天下。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它有天然生成的紋理:金星、眉子、細羅紋、水浪紋等。“金星”融結在硯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閃閃發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細、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紋”如水的波紋,變化無窮。歙硯的雕刻藝術受徽州磚雕和木雕的影響,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渾樸,大方勻稱。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定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矽墨三者稱為天下冠。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采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湧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镂之工,為諸硯之佳者。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四大名硯:洮河硯

洮河硯是古稱,洮河硯之石材産于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現在被簡稱為洮硯。用以刻洮硯的岩石取自甘肅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極難,獲之不易。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綠色,但不翠綠,多為淡綠泛藍,暈點片片,酷似薄雲晴天﹔石質溫潤如玉,叩之卻無脆聲,渾樸而無火氣。澀不損毫,滑不拒墨﹔發墨迅疾,久蓄不涸。總之,無論觀賞,抑或實用,均屬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識為中國名硯之一,名列端、歙硯之後。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嗚呼,此乃畫中窺美,欲親眼目睹精品洮硯,難矣。它雖位列第三,存世量卻遠寡于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難求吧。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四大名硯:澄泥硯

澄泥硯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制作的硯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煉而成,也是中國名硯之一。澄泥硯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興盛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澄泥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不損毫不耗墨,能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産地。澄泥硯造型樸實無華、山東的魯概硯都屬于澄泥硯的一種。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澄泥硯始于晚晉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類硯,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磚漢瓦,經無數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堅實過于石,不涸水不傷毫。色多作鳝魚黃、蝦頭紅、朱沙紅、綠豆青等。真正澄泥硯制法因古人不輕易傳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後來制成之作品多不屬佳品了。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如何辨識硯的品質

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的,其補過的地方顔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說明其石質較差。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敲:将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别展現出端硯石質的嫩與老。而歙石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铛、铛”金屬聲為最好。如果聲音為“噗、噗”,就說明該歙石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是以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迹。

【地理素養】文房四寶與地理,附中國古代“四大名硯”鑒賞:端、歙、河、澄

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物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松。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适用。

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于硯石熟悉的隻要用力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感覺出硯石的優與劣。

練習

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并稱為“文房四寶”,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浙江省湖州市是湖筆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文房四寶行業特色區域”——毛筆之都。

1.明初湖州上貢筆料,“歲辦筆管共13587個,山羊毛10斤5兩”。湖筆逐漸取代宣筆而興起,其根本原因是( )

A.工藝精湛B.政府支援

C.原料優質D.市場廣闊

2.湖州市近幾年從提升傳統産業、保護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适當降低對湖筆制造企業的年銷售額名額要求,這樣做主要是為了( )

A.降低毛筆生産成本

B.提高生産技術水準

C.增加産品品牌效應

D.提高産品市場價格

3.近些年,湖州市引導企業将毛筆生産從實用型轉向工藝型、禮品型。這樣做的最主要目的是( )

A.降低銷售成本

B.提高産品附加值

C.降低環境污染

D.提升消費者體驗

解析:1.C 2.C 3.B

第1題,結合題幹可知湖州“上貢筆料”以筆管、山羊毛作為貢品,可推斷出湖筆的原料優良,是以逐漸取代宣筆(以竹管、兔毛為原料)而興起。

第2題,題幹中“從提升傳統産業、保護傳統文化的角度”說明政府注重對産品内涵的挖掘,注重對産品品牌的培育;降低銷售名額與降低生産成本無關;提高生産技術水準需要加強研發而不是降低銷售名額;大陸毛筆生産廠家衆多,提高産品價格勢必降低市場競争力,也不是降低銷售名額的目的。

第3題,工藝型、禮品型産品面對的消費群體層次高,産品的價格也會随着精湛的制作、精良的包裝工藝等得到提升,進而提高産品的利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