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讀《論語》|“君子食無求飽”一則詳解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再讀《論語》|“君子食無求飽”一則詳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在孔子看來,一個君子,無論是為人,還是為學,都應當“志不在溫飽”。對此,《集解》引用鄭玄的話說:“無求安飽,學者之志有所不暇也。”《集注》說:“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個人若是過分追求生活享受,必然蠅營狗苟,有害于事業和學問,古今都是如此。

李颙在《四書反身錄》裡講了宋朝一個叫王曾的人為例:“宋王曾鄉會試并殿試皆居首。賀者謂曰:‘士子連登三元,一生吃着不盡。’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溫飽。’其後立朝不苟,事業卓然。”然後感歎說:“今人生平志在溫飽,是以居官多苟,事業無聞;甚至播惡遺臭,子孫蒙羞,諱言不敢認以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業本乎生平。”

嗚呼!現如今“為官”“為學”之人,又豈不是大多“志在溫飽”呢?

再讀《論語》|“君子食無求飽”一則詳解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集解》:“孔曰:‘敏,疾也。有道,謂有德者也。正,謂問其是非也。’”

“敏”是勤快靈活,“有道”之人是指有道德學問的人,這解釋得到得到了大部分現代學者的認可。“正”字,孔安國說是“問其是非”,朱熹《集注》解釋為“正其是非”,差别不大,“問”當然就是為了“正”。

楊伯峻認為這種“正其是非”或“判其得失”的說法不可取,他在《譯注》裡把“正”翻譯為“匡正”,說:“《論語》‘正’字用了很多次。當動詞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講,這裡不必例外。”

楊逢彬贊同這種說法,并進一步解釋說:“《論語》中的‘正’字多次用為動詞,表示‘使……正’。《泰伯》:‘正顔色,斯近信矣。’《鄉黨》:‘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子路》:‘必也正名乎?’‘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本章似乎也不例外。”(《新注新譯》)

他們分析得很有道理,可以采用。

再讀《論語》|“君子食無求飽”一則詳解

●“可謂好學也已”的“已”,作為句末語氣詞,通“矣”。一些古本,有“已”“矣”連用的,比如《漢石經》作“好學已矣”,皇侃本《論語》作“也已矣”。近代學者葉德輝的《日本天文本論語校勘記》裡說:“古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作‘可謂好學也已矣’。”

王恕在《石渠意見》裡說:“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謂好學之人也。蓋古之學者,其要在乎謹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記誦辭章而已。……今之學者,惟務記誦辭章以取科第而已,其于言行也多不緻謹,此其是以不及古人也欤?”

這一則是孔門把修身立德作為求學首要目的的又一明證。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靈活,說話小心謹慎,到有道德學問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