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最大的養生,是停止“内耗思維”

作者 | 樊登讀書 · 小七媽咪

主播 | 樊登讀書 · 夏涵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今天給大家分享契诃夫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套中人》。

契诃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巨匠,與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高爾基曾這樣評價一個人:

“隻需一個詞,就能創造一個形象;隻需一句話,就可以創造一個短篇故事。”

這個人,就是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俄國作家契诃夫。

契诃夫生活在19世紀末期,正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代,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

他用筆書寫社會百态,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作品,既有對醜惡現象的嘲笑,也有對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套中人》裡的主人公别裡科夫,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别裡科夫是小鎮上的希臘語老師,孤僻古怪,喜歡将整個身體蜷縮在套子裡。

不僅如此,他還把全部思想也禁锢在固式思維中,每天都在臆想工作、生活中發生的事,最終在憂慮中死去。

别裡科夫雖是小說裡的人物,但他“裝在套子”裡的樣子,像極了凡塵中人們過度消耗自我的窘态:

事情還沒發生,平白思慮出各種各樣的障礙;

總害怕不被認可,是以輾轉難眠、寝食不安;

反複盤算先從哪件事開始,最後什麼都沒做;

……

伏爾泰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子。”

真正困住我們的,可能不是所在的困境,而是自己的思維内耗。

一個人最大的養生,是停止“内耗思維”

工作中杞人憂天,盲目焦慮

别裡科夫是小鎮上的中學老師。

他的生活,也如所教的希臘語一樣,古闆保守、沉悶乏味。

但他要操心的事情很多:比如,學校的長治久安。

在他看來,學生間頑皮打鬧是堅決不可以的,得将他們開除。

再比如,老師的品德修養。

在他眼裡,女學監陪着軍官玩到很晚,是不被允許的事情。

别裡科夫信奉的唯一準則,就是官方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

他看不慣時代和變化,不願改變心中的執念,覺得一切新事物都有潛在的威脅。

是以,他始終保持着家和學校兩點一線的簡單生活,每天蒼白着臉去上課,下班後把自己關在家中,不去聚會、不會打牌、不吃宵夜,也不跟人聊天。

别裡科夫之是以這樣做,就是怕會出亂子,進而牽連到自己,惹來更多的麻煩。

中村恒子在《人間值得》中寫道:

“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安?大多數情況下,這種不安是因為對未來考慮太多。”

雖說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但如果想得太多,反而成了一場災難。

不僅會給自己制造出新的煩惱,還會讓人生變得複雜繁重。

這可能也是職場人的通病,不知不覺中扮演着别裡科夫的角色:

早晨清醒後腦子裡滿是掙紮,上班每一天又是苦苦的煎熬,到了周末又陷入焦慮深淵……

把所有問題腦補得比天大,預設出太多的自我障礙,也摻雜了杞人憂天的多慮。

一個人平均每天會有6000多個想法,每做一次選擇,都會消耗一點心理能量。

心理學家将其稱為“自我損耗”。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想法是毫無意義的。

有些災難,不過憑空想象,拿着最糟糕的結果吓唬、折磨自己而已;

有些擔憂,隻是未知事項,戴着悲觀的濾鏡來評判下步的行動罷了。

真正能将人擊垮的,從來不是工作本身,也不是挫折、流言、否定和失誤,而是對未知的憂慮。

這些憂慮,是為尚未發生的事情而擔憂,也是為胡亂想象的結果而焦慮。

一個人最大的養生,是停止“内耗思維”

人際上胡思亂想,太在意結果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人的一切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

别裡科夫的不幸,也來源于人際。

他既不了解人情世故,更不知道該怎樣處理。

擔心别人說他行為不端,不敢雇傭女仆人,隻雇了一個六十來歲的老頭做廚子;

擔心吃素對身體有害,可吃葷又怕别人說他破了戒,是以選擇用奶油煎的鲈魚;

擔心被人半夜殺死,他躺在床上吓得瑟瑟發抖,不得不用被子蒙住腦袋才睡着;

盡管這些擔心隻是揣測,但在别裡科夫的靈魂深處,希望與周圍人保持好關系,可方式令人不适:

不請自來地造訪每個教師的住所,默不作聲在那裡坐上一兩個鐘頭,然後離去。

他渴望被人了解,但言行舉止往往事與願違,常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臆想氣得嘴唇發抖、心神不甯。

太在意,對自己也是一種傷害。

哪怕隻是一句不以為然的話語、一個不屑一顧的眼神、一次不經意間的表情,都會延伸出無數不好的結果。

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白熊效應”。

說的是,越告訴自己“不要想白熊”,腦海中越會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當我們執着于胡思亂想時,不自覺地陷入自我消耗的漩渦中,久久跳不出來。

可是,做好自己才是一切人際關系變好的核心。

正如楊绛說的: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内心的淡定與從容。

如果别人的某句話讓你很在意,那就去問清楚;如果哪件事情讓你很介意,那就大膽說出來。

活在别人的眼裡、嘴裡,永遠找不到自己;告别内心的小劇場,才能看得到美好。

你美好了,世界才會回贈你更多的美好。

一個人最大的養生,是停止“内耗思維”

感情裡患得患失,無休止糾結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滿的愛情,别裡科夫也不例外。

在一次宴會上,他初識瓦連卡,就被她的歌聲迷住。

在校長太太的撮合下,倆人慢慢走到了一起,還同坐在戲院的包廂裡看戲。

對40多歲的别裡科夫來說,戀愛确實是人生一大樂事。

他腦海裡也閃過結婚的念頭,可一想到成家後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感受到的不再是喜悅,而是恐懼。

況且,瓦連卡姐弟的思想和行為實在太沒規矩了。

比如,他們為人師表,竟騎着自行車穿街而過,簡直不成體統。

他專程找了個機會想說服他們,結果又臭又長的說教,徹底惹毛了瓦連卡的弟弟,被揪住衣領,一把推下了樓。

偏巧他滾下樓的尴尬一幕,被瓦連卡和好友看到。

别裡科夫心裡的那一點點美好也被嘲笑聲沖破,自知出了醜,回到家便躺進帳子、蓋緊被子,連着數天一句話也不說,沒過多久便在驚恐中死去。

小鎮上的人本以為愛情能夠拯救别裡科夫,沒承想搭上了整條命。

成年人的悲哀與可憐莫過于此。

遇見自己喜歡的人,害怕自己不夠優秀,還沒得到就設想各種失去的場景;

碰到婚姻中的選擇,不是立即作出決定,總在擔心“萬一……怎麼辦?”;

很多人身處一段感情中時,内心充斥着不安全感。

因為患得患失,害怕一切成為鏡花水月,因而在糾結中遺憾錯過。

林徽因說: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許多苦思冥想都參悟不透的道理,就在某個尋常的瞬間,一切都有了答案。”

無所謂的辯駁、無意義的指責、低品質的溝通,才是傷害感情的毒藥。

再好的感情,也要懂得“反内耗”。

一個人最大的養生,是停止“内耗思維”

最大的養生,是停止内耗思維

回想别裡科夫的一生,可笑、可憐、可恨。

他用“套子”來保護自己的安全,用狹隘的思維蒙蔽人生見識,用守舊的思想封閉生命活力。

兜兜轉轉,最終還是沒能逃出套子。

說到底,他給自己裝了太多的包袱,外面稍有點風吹草動,内心便不受控制的風聲鶴唳。

村上春樹說:

“不必太糾結于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

人生沒有無用的經曆,當你經曆過一些事情後,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真正的養生之道,其實很簡單,就是停止内耗。

把成敗看開些,把人際看淺些,把得失看淡些。

隻管去做,不擔心結果;如果不成功,那就接受結果。

點個「在看」,願你停止内耗,安心于現在,無懼于未來,不确定的日子裡活出自洽的人生。

作者 | 小七媽咪,一手職場一手養娃,心向陽光,努力生長。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梶浦由記 - school days, with you

一個人最大的養生,是停止“内耗思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