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天明逝世一周年 陳忠實張藝謀等捐款53萬建塑像

作者:思考就像煙霧
吳天明逝世一周年 陳忠實張藝謀等捐款53萬建塑像

"今年我非常想念他,看到人們為他做了多少,我覺得他一直在我的心中,他一直在身邊。在3.5米高的吳天明雕像前,武天明唯一的女兒,現在是電影制作人,哽咽着,深深地向父親的雕像鞠躬。

4月9日9時30分,中國陝西著名導演吳天明逝世一周年慶儀式在西部影視集團數字基地大樓準時拉開帷幕。在著名演員徐惠山、導演謝飛、影評人戴金華、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化教授陳山、陝西文聯副主席肖雲如等吳天明的主持下,武天明的昔日朋友見證了雕像的揭幕,并探讨了吳天明的藝術作品和西方電影的發展。

研讨會最後,西部片集團董事長張洪亮大喊出經典插曲《紅高粱》,"9月9日做新酒......美酒不錯, 葡萄酒不錯..."有一段時間,整個合唱團,這群人興奮不已,希望這部西部片再現權力的潮流。

名人自發捐款給吳天明雕像

昨天是吳天明逝世一年零四十天後,北京和西安的電影學者和媒體人、吳天明的女兒、孫子和家鄉三元的親戚,被西影集團數字基地大樓一樓、二樓包圍,共同緬懷死者,參加雕像的揭幕儀式。

在西部電影集團數字基地大樓内的玻璃儲物櫃裡,《商報》記者看到吳天明的電影中獎,至今輝煌不堪一擊,另一面牆上貼着一則巨大的公告,上面寫着向雕像捐款的人的名字: 張藝謀、張義白、葛佑、高群樹、趙姬等名。記者了解到,為吳天明創作銅像的想法,從幾位與他并肩作戰的老電影人那裡,他們決定不向政府申請一個項目,沒有任何社會團體的動議,沒有任何企業贊助,也沒有吳氏家族親屬的單邊倡議,這座雕像要100%通過自願捐款來建造。"是他把西影的一家小工廠帶到了全世界,在我們出國參加活動之前,人們聽西影城會敬畏。60年來,西片廠向中國電影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這一次,我們為同樣為西方的武天明雕像,為中國電影樹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徐總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對于這種純民活動,他們嚴格管理資金,"要做一件純潔、清淨、真誠的事情,發自内心地表現出對吳天明的尊重。據悉,今年1月16日的募捐活動,僅用了86天,就約332人參與,捐款總額達到53.6萬元。

據悉,在籌款之初,編劇裡德前來捐款,很快中國導演協會廣大會員熱情支援,黃建新、黃建忠、劉毅偉、顧長偉、李少紅......陳忠更不管年齡一直很高,親自跑到捐捐辦公室找預備團的會計人員來支付,還問:"我還能做些什麼?"

雕像還需要在西工作室完工後鑄造銅制

當一塊紅布被人群拉開,總高度3.5米的人物雕塑進入眼睛,向前邁出吳天明一手拉着帽子,另一隻胳膊拉着外套,凝視着前方,表情放松,也步也趨向于姿勢,仿佛能喊出下一秒"開始射擊"的字眼。"這不是一個靜态的雕像,非常符合吳先生坦率的性格。年輕演員王晟上了吳天明的專業課,聽到雕像揭幕後,他也沖到現場,"他對年輕人的幫助很慷慨,我去年的同學有一部電影要拍,曾征詢意見,他馬上就讓書給他看。"

西安美術學院雕塑教授、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志村承擔了整個雕像的創作,"志村從未見過吳天明,但用了一堆照片,三天拿出了設計方案初稿,立即得到所有參會者的同意。據西影集團從業人員介紹,雕像的揭幕原定于今年3月4日,即吳氏逝世周年紀念日,但這段時間恰逢兩屆全國代表大會,吳氏的許多朋友都無法出席。而現在揭幕的雕像材料是玻璃和鋼,然後還送往山西運城進行專業鑄銅,光照這個過程需要兩三個月,加上往返運輸,至少半年後,青銅像終于可以完成。但在未來,肖像畫肯定會被放置在西部工作室。"雕像工作完成後,吳天明雕像捐贈籌備組将全部支出賬目審計并開通一定範圍内,北京青年女作家張青昨日也趕到現場,她在一年内,到電影界80多位知名人士收集紀念手稿, 将被集結成"永遠的武天明"紀念收藏。

缺少武天明精神讓西部片國際化

同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謝飛說,在西影之地看到這麼好的雕像,成為西安的印記,不禁讓他想起了那首歌《緬懷我的同志們》、《當我和戰友們說再見的時候》,仿佛雪崩已經飛過,當我看到"生命的顫音"時,"沒有航标的河流", 立刻發現,吳天明的作品有"循序漸進,眼球相向"的風格,"我個人認為第四代導演很多作品都不錯,但小衆,隻有吳天明的電影是衆所周知的,他善于表現現實,像指揮官一樣帶領下一代電影人。

謝飛還回憶起和吳天明在加州的那一幕,"雖然有一段時間沒有拍電影,但是我們見面或者說劇本,他說他想拍《鐵道》,到最後我看到了《百鳥到鳳凰》的粗剪,我很保守,覺得拍得不一定比過去不拍好, 但現在看來,他才是真正的'戰士'。《百鳥歸鳳凰》并不完全是表達對時代的愛與思想,表達他們當下的迷茫,懷念和我這個年紀的同志們帶給我們的精神财富。"

西方電影形成了一種類型,走出國門,代表中國電影,演繹了一個傳奇的電影時代,吳天明是不可或缺的,蕭雲茹認為:"我們今天懷念他的氣質、藝術、個性,也記得他把自己的事業變成了存在的生活,通過絲綢之路和大西部的概念,這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學, 還有文化影視環境,我們為什麼不放眼外面,用曆史機遇發展西方電影,讓西方電影國際化。"

《商報》記者 任彥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