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潮|“中國扶貧第一村”蝶變的啟示

作者:文彙網

到2020年,中國所有832個貧困縣都将被摘帽!決定性的勝利是在脫貧決戰中取得的。演繹中國扶貧發展奇迹,被譽為"中國第一個扶貧村"的小村莊赤溪村,就是如何脫貧緻富的典型典範。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封讀者來信《貧困山村要實行專項緻富政策》,講述了福建省甯德區赤溪村的故事,并刊登了評論員的文章《關愛貧困地區》,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同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釋出《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頭換面的通知》,開啟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時代。不起眼的赤溪村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個扶貧村"。2016年2月19日,當習近平總書記在視訊中聯系池溪村村民時,他高興地深情地說:"我在甯德說過,滴石,長功長,弱鳥先飛,你做到了。你們的做法也印證了我們現行方針,即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準用力。"中國第一個扶貧村"的成功,見證了赤溪村黨組織的團結和帶領漢庚人民"艱苦、艱苦、滴石、辛苦奮鬥"的鬥争精神,見證了中國共産黨以人民為中心,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的經驗和啟示。一個全方位的富裕社會。

黨以黨的建設為主導,共同富裕,堅持黨的上司和人民主體的辯證統一。堅持黨的上司是扶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基層黨組織是開展黨的扶貧開發工作的堡壘。2004年,福建省以"駐村幹部"的形式在重點村開展"全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時,赤溪村通過"村裡一書記"駐留有效啟動基層組織建設,確定黨的正确政策落到實處。近年來,赤溪村培養了20多名黨員緻富、有能力,支援了14個貧困的殘障人士家庭和70個彜族人走出貧困緻富的道路。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政工作簡報》上發表背書,在福建省甯德市赤溪彜村"中國第一個扶貧開發村"中,各族人民過上了小康生活"——"全面實作小康,一個民族不能少, 一個人不能被抛在後面。教育是防止貧困傳染的解決方案,赤溪村近年來籌集了2億多元,改善了村裡國小的條件,成立了烹饪協會、青年農民創業就業指導中心、農業技術服務團隊、農文化學校、中國小池西分會、 等,發展電子商務,引導村民增強緻富能力,激發出走出貧困的内在動力。同貧困作鬥争,展現了對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和奮鬥理想的追求,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群衆路線,堅持群衆觀點。

湯潮|“中國扶貧第一村”蝶變的啟示

圖檔來自網際網路

弱鳥先飛,富窮第一,堅持同一沖突和辯證統一的鬥争。凡事都有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所有沖突的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不僅在一定的條件下在一個統一的機構中,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1988年,時任甯德國委書記的習近平說,弱鳥可以先飛,貧困可能先富。沒有曆史包袱和繁文缛節,貧困地區能夠更好地解放思想,減輕負擔。當時,省東部典型的赤溪村貧困村"老、青、邊、窮",後來趁着大廬山西南部的地理位置,引進旅遊發展企業,融入"環泰廬山旅遊經濟圈",并帶動池溪村200多個家庭參與旅遊管理。2019年共接待遊客27萬人次,旅遊相關行業收入2160萬元。池溪村也是甯德的縮影,随着甯德時代新能源、上汽甯德基地、青島集團等大型項目落地,曾被稱為中國東南沿海的"黃金斷層帶"甯德,迎來了經濟發展起飛期,成為扶貧的樣闆。從"中國第一個扶貧村"到打造振興閩東特色村的"模範村",我們應該和平與安全共處,永不停滞。因地制宜,力精準,堅持沖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當地資源為基礎,促進農業、伊林澤林、沂牧業、宜商、宜遊,通過支援特色産業發展,實作地方扶貧。"要找到一條有效的脫貧之路,首先要找出'底層家庭',找出原因,從客觀現實出發,做好事。赤溪山河秀麗,人文可觀,旅遊資源豐富,水利資源豐富,池溪村利用資源優勢開發旅遊服務,珍稀樹苗、名蔬、淡水養殖等特色産業,找到了緻富之路。赤溪村耕地面積小,氣候、山地和土壤條件都适合白茶種植,近年來白茶産業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僅該項目就推動了村民年個人所得7000元。赤溪村建立了"一-N"産業模式,以旅遊業為主導,大力開拓扶貧、彜族、紅族等文化資源,探索多管道、多元化、依托省民政廳三年聯系扶貧開發的新途徑,以及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保護發展試點村 機遇,實施村立面改造、彜族風情街、宜祥山水小屋養護、防洪等沿堤建設工程。結合我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以赤溪為中心的試點區域輻射8個行政村,打造"大溪"鄉村旅遊格局。這樣的"真正的脫貧、真正的脫貧、實實在在的脫貧",脫貧效果經得起曆史的檢驗。滴透石,長期努力,堅持量變質變辯證統一。扶貧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是幾代人以來一直在努力的項目。習近平總書記在甯德說,黨員幹部要發揚"滴磚加醋"的精神,"一點一點地追求進步,敢于做全面成功的基礎"。1994年,西山西88戶彜族22戶實施全省首批"福利工程"村搬遷,周邊12個自然村280多個村民家庭遷至中心村,在頭十年"輸血"式就地扶貧和"換血"村搬遷失敗後,赤溪村基層幹部堅持了幾十年, 一個接一個幹涸,終于摸索出了"旅遊富村、農強村、文化村、生态美村"的綜合扶貧模式。在扶貧工作中,既要不耐煩地冒險,要穩步推進工作,又要克服拖延和效率低下,必須有"落石,久久工作"的精神,還需要把握從量變到質變的節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不是結束,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目前,我國的絕對貧困雖然是"零底",但并不意味着這項工作已經完全結束。針對主要沖突的變化,要明确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制度的順利轉變,并将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

作者:唐超(複旦大學)

編輯:餘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