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進博名畫在滬展出:“回流”文物藝術品留在了中國

進博名畫在滬展出:“回流”文物藝術品留在了中國

圖為展覽現場圖。 上海浦東碧雲美術館供圖

中新網上海3月3日電 (記者 李姝徵)第四屆進博會上首設的文物藝術品闆塊成為了新亮點和增長點:首次參展的佳士得、蘇富比、富藝斯等9家境外展商的41件文物藝術品完成交易,總貨值達7.6億元(人民币,下同)。

中新網記者3日在上海浦東碧雲美術館看到,首期“海上來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文物藝術品公益展”彙聚了15幅通過第四屆進博會免稅交易的畫作。這些畫作來自張大千、齊白石、常玉、傅抱石、黃賓虹等近代藝術大師,以及奈良美智、草間彌生、劉野,這些當代中外名家。

進博名畫在滬展出:“回流”文物藝術品留在了中國

圖為展廳内部。 上海浦東碧雲美術館供圖

據悉,此次公益展也是這批享受免稅交易的“進博名畫”首次對公衆展出。

這其中不乏公衆難得一見的中國文物藝術精品。比如張大千的《驚才絕豔》《喬木芳晖》,齊白石的《紅線盜盒》,傅抱石的《高人讀書圖》,黃賓虹《五十萬卷樓圖》等。這些通過進博會“回流”的文物藝術品留在了中國。

本次展覽展出的15件藝術品,作品時代上起20世紀上半葉,下至21世紀初。作品類型以中國近現代書畫為主體,兼及享譽世界的亞洲當代藝術家與高水準的華人西畫作品。

展覽一方面以“中國近現代美術”和“當代藝術”兩大部分及多個主題展區的形式将15件頂級作品分門别類,另一方面通過中外藝術家作品的并置“對話”,突出中國美術新舊交疊、中西混融的曆史和相容并蓄的時代特色。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百年巨匠——齊白石”展區,展示作品為白石老人的《紅線盜盒》。在“海上雙壁——張大千、黃賓虹”展區并置呈現張大千的《橫塘雨過》《東丹王人馬圖》《驚才絕豔》《喬木芳晖》共4件作品,以及黃賓虹晚年代表作《五十萬卷樓圖》和《溪山深處圖卷》力圖重制海上畫壇的輝煌氣韻。

在“山水奇才——傅抱石、黎雄才”展區,傅抱石的《高人讀書圖》和黎雄才的《長江大橋》并列一處,意在诠釋兩位中國新山水畫代表繼往開來的藝術史意義。

吳冠中融彙中國筆墨和西方構成主義,形成獨特藝術風格,成為20世紀中國藝術的代表。本期公益展是以設立獨立展區“江南才子——吳冠中”,以呈現其對中西方藝術的了解和創新。入展作品《自選集》和《歡騰》皆屬吳冠中上世紀70至80年代過渡時期的作品,極具探索性及曆史文獻價值,在吳氏藝術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中國的馬蒂斯——常玉”作為本期公益展中國近現代美術部分的收官展區,入展作品為《黃桌上的菊花瓶》。

進博名畫在滬展出:“回流”文物藝術品留在了中國

展覽彙聚了15幅通過第四屆進博會免稅交易的畫作。 上海浦東碧雲美術館供圖

展覽的當代藝術部分則涉及三位作者,其中草間彌生與奈良美智皆為近年風靡亞洲藝術品市場的日本明星藝術家,劉野則是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策展人,他喜愛表現美麗、可愛、明亮的類卡通畫形象,令作品平添超現實主義意味。

根據中國官方相關公告,對于進博會展期内免稅進境銷售的文物類展品,在完成後續留購、支付、清關、交割等一系列手續後,将留在中國境内,并鼓勵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文物類展品進行不少于三年面向社會公衆的公益性展示服務。

公益展示不僅能更好地發揮享受免稅政策的文物藝術品的美育價值和社會效益,也是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的延伸方式。

依托進博會這一促進海外文物回流的“主通道”,上海已經成為國際文物藝術品的“入海口”。

據官方資料顯示,2021年,上海共辦理文物進出境7309件,其中通過上海國際文物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進出境的超過2000件,貨值達170億元,相比疫情前2019年的60億元,逆勢增長近3倍。(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