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作者:曆史鑒真錄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前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20年4月失業率達到14.7%,是二戰後的最高水準;前1%富人掌握的财富比例達到35%以上,同樣是戰後新高……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拜登上任後反複提及羅斯福新政,聲稱将采取相似的“重建美好”計劃。當年羅斯福新政的三大核心目标:救濟窮人、複興經濟、改革金融市場,拜登打算全盤複刻一遍。

這件事給美國人注入了強大信心,因為在一般的曆史宣傳中,羅斯福新政是靠一系列高超的改革措施來實作美國複興的。

縱觀美國曆史,他們喜歡标榜假大空的口号、然後用非常粗暴血性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喊着“反恐戰争”的口号來攪亂中東,以鞏固自己的“石油美元”霸權;喊着“自由民主”的口号大搞群體免疫,以此來甩掉老弱病殘的人口包袱……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那麼,當年的“羅斯福新政”,是不是也有相同的邏輯在裡邊?

首先,咱們一起回顧下羅斯福新政所标榜的那些政策,到底有沒有挽救美國經濟。

羅斯福新政的本質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控制,通過加強基建、增發貨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來緩和社會沖突,增進人民對未來的信心,進而增加社會經濟活力,把美國社會從經濟危機的一潭死水中拉出來。

說起來非常複雜,簡單而言就是羅斯福新政解決了信心問題。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靠殖民掠奪緻富,但20世紀初地球上的殖民地已經配置設定完畢,沒有了增量,陷入了你死我活的内卷。

一戰結束後,把德國本來就不多的殖民地釋放出來,這麼點蛋糕完全不夠美英法配置設定。市場沒怎麼變,但是資本擴大生産的貪婪一直都在,資本家開足馬力生産出來的東西沒人要,老百姓拼命上班996卻掙不到錢,所有人都發現原來努力并不能緻富、甚至比不努力還要慘,于是整個社會都開始佛系,充滿絕望氣氛——這或許才是導緻1929-1933年那場經濟危機的深層原因。

很多經濟問題說到底就是解決信心的問題,在一個信心十足的社會,人們願意出來勞動,社會物質總量在不斷提升,日子總有得過。

美國當時走的路線,是從老歐洲那裡繼承來的,主要靠資本、靠利潤率來驅動積極性,增加信心。但這個方法是把雙刃劍,破壞性也很明顯:由于缺少增量殖民地市場,導緻資本家擴大産能後掙不到錢,這又導緻勞工待遇降低;勞工覺得勞動沒有價值,免不了積極性就很低,這又會讓資本家更加沒錢可賺。

如此惡性循環,一直到把金融市場搞崩,經濟危機自然就來了。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陷入“信心絕境”之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隻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條是把自己變成蘇聯,因為蘇聯這種國家靠“勞動榮譽”與“主人公驕傲感”來維持生産積極性,并不靠殖民掠奪帶來的巨額利潤來刺激生産,底層作業系統完全不一樣。

變成蘇聯,一定可以解決列強的問題,關鍵是列強們的資本家不願意,因為一旦變成蘇聯,這些既得利益者們的人生就到頭了。

還有一條路,就是變成法西斯,沖破國際秩序限制,靠肌肉直接去搶友邦的殖民地——很顯然,這條路最終會通向世界大戰。

美英法三國在當時沒有成為法西斯,不是因為它們不想,而是因為它們手裡的資源相對較多,可以通過内部資源優化來緩解絕望情緒。

比如大搞基建,用政府信譽背書讓老百姓參加勞動拿工資,再多發點貨币來平衡開支……這招對德日這樣的小國而言等同于自殺,德國馬克的瘋狂貶值就是證明;但對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操作空間是存在的。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羅斯福新政推廣之後,的确取得了一些療效:1935年起,美國全行業經濟名額穩步回升,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到800萬,基本穩住了局面。

羅斯福新政是一瓶優秀的“絕望緩釋劑”,短時間内解決了老百姓的生活問題;但是資本家的問題還在那裡——殖民地還是那麼多,産能依然沒法擴大,一夜暴富的夢想依舊沒有着落。

美國畢竟是個資本家把控的社會,想要長時間摁住資本的擴張欲望、幾乎是不可能的。

該來的總會來,1937年9月到1938年6月,美國工業産量下降33%,工資水準下降35%,企業利潤直線下降了78%……經濟呈現出崩盤的先兆。

這一波斷崖式下跌,直接把美國人整懵了。

到了1939年前後,羅斯福已經把手裡的牌打完,美國也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選項依然隻有那兩個——要麼學蘇聯,要麼學德日。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二戰全面爆發了。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就連美國自己的曆史學家也普遍認為,是二戰拯救了美國經濟。

可以支撐這個結論的材料非常豐富:例如在戰争最激烈的1944年,美國GDP增長了28%;1940年美國失業率14.6%,1943年降至1.9%;國内荒廢的工廠和港口大量重新投入使用……

美國似乎在戰争中花了很多錢,光一項《租借法案》的投入前後就高達500多億美元,但美國的錢卻燒越多、國家也越打越富。

這看上去似乎挺魔幻,不太符合數學法則。但仔細想來,卻非常符合人性的法則。

一方面,戰争狀态下一切為戰争服務,政府全面介入經濟,資本不得不暫時收縮;在愛國熱情的加持下,人民的勞動積極性也空前高漲,他們開始不計報酬、任勞任怨地勞動……發現沒有,在戰争狀态下,美國沒有改變社會制度,卻在生産方式上把自己變成了蘇聯。

讀懂了這一層,我們再去回顧一下羅斯福在珍珠港事件後發表的那個著名的愛國主義演講,或許會有新的體會。

拜登想要複制的“羅斯福新政”,并不是曆史書中那個版本

另一方面,美國作為盟國最安全的大後方,成為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資金和人才的最佳避風港。

如果以上所述是成立的,咱們再回顧下拜登這兩年的操作,就會發現這人一點也不傻。拜登團隊一邊喊着響亮的口号,一邊到處拱火,恰恰證明他們真的學到了“羅斯福新政”的精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