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施一公:我的科研興趣,源于對自然純粹的熱愛和好奇

作者:BMC科研

這是一場吸引了近300萬人圍觀的對話,盡管隔着語言的障礙。

2月24日晚,施一公校長與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視訊連線,共同探讨“如何應對變化世界”。從2020年初冬至今,不确定性與未知仿佛成為這個世界的主旋律。各行各業的秩序需要重組與整合,每個人都亟需在寒冬之中實作自我突破與進化。

更具體地說,我們都需要在曆史大周期與百年大變局當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尋求一種全新的發展方式。

兩位對話者,一位從自己深耕30多年的科學領域出發,一位秉持全球宏觀投資者的眼光,試圖在這些變化背後找到永恒和普遍的規律。

“個人如何應對變化世界”,“創新對人類和國家的意義”,“如何鼓勵創新和探索”,“如何調整心态,實作人生價值”……我們節選了部分内容,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感悟和啟發。

施一公

施一公:我的科研興趣,源于對自然純粹的熱愛和好奇

施一公,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

施一公: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實際上面臨着一個困境。一方面,我們必須先學習,然後才能創新。沒有一定的知識,我們就不知道在哪裡創新,如何創新。另一方面,學習卻又可能給我們的思想帶來限制。

想象我們是乘客,坐在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或火車上,火車越快,我們就能越早到達既定目的地,但我們也越難下車去探索野外環境。相比之下,徒步探索未知世界要容易得多,當然獨自一人在野外遇險的幾率也會大得多。

追求創新往往意味着成為少數派。選擇創新,你們就脫離了主流,走上了一條孤獨的道路。作為稀有的少數派,你可能會被同僚誤解、打擊、嘲笑,甚至被公衆壓制。這種情況在學術研究界屢見不鮮。一些科學家在數十年間孜孜不倦地從事着在别人看來也許是愚蠢的嘗試,不斷地走彎路,最終取得突破時,創造的奇迹往往被以為是一夕之間就發生。

我們隻需看看基于mRNA的新冠疫苗就知道這一點了。但實際上,我們如何鼓勵創新?創新往往産生于健康的文化,這種文化鼓勵與衆不同,并真誠地容忍反複的失敗。

創新通常需要批判性思維。30多年前,人類基因測序項目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啟動,耗資20多億美元才完成。但該項目引發了一場延續至今的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的革命。合作促進創新,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科研機構和國家的具有不同專長的人們可以通過傾力合作聯手創造奇迹。

此外,多樣性促進創新。不同背景、地區、文化和種族的人,都為促進創新帶來獨特的力量。人類于2015年9月成功探測到引力波最能說明創新和多樣性的價值。我們在地球上記錄到了大約源自于13億年前兩個黑洞的碰撞而産生的引力波。

就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而言,破局的關鍵在于我們的創新能力。我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珍惜生命、探求真理、心懷良知去義無反顧地創新。

瑞·達利歐

施一公:我的科研興趣,源于對自然純粹的熱愛和好奇

瑞·達利歐,橋水資産管理公司創始人,旗下掌管約一萬億元人民币。美國對沖基金公司平均存活年數隻有4年,橋水已經屹立近50年,被《财富》雜志評為“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第五位。

瑞·達利歐:大周期的發生通常始于某個新秩序,要麼是内戰導緻某一方掌權,出現國内新秩序,要麼是國際戰争導緻國際體系變化,出現新的世界秩序。1945年,新的世界秩序建立,美國作為赢得二戰的主導國,塑造了新的世界秩序。

1949年,中國出現了新的國内秩序。看清楚周期以及我們在周期中所處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在一國國内,當存在嚴重的貧富差距和金融問題時,就會出現沖突。具體會發生什麼,完全取決于個體的行為。但最重要的力量是另外兩種顯而易見的力量。

一種是自然現象。我饒有興緻地看到,以流行病、幹旱和洪水形式出現的自然現象,對環境、預期壽命和其他因素,會産生無比重大的影響。但所有這些因素加起來都不如另一種因素重要,那就是人的創造力的逐漸發揮。

施一公:我的科研興趣,源于對自然純粹的熱愛和好奇

這張圖表溯及公元1500年。左邊是個人所得,右邊是預期壽命。大家可以看到,出現了很強有力的向上發展趨勢,這是由于人的創造力和适應性,使人們的生活水準逐漸大幅上升。相比而言,我們所說的戰争之類的波動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看到上述情況,我不僅陷入沉思,我們必須仔細思考自身在周期中所處的位置,全社會也需要認真思考社會應當如何運作。我希望我們所有人能就此達成一緻,并認識到人類合作的必要性。

施教授和我最一緻同意的一點就是愉快合作的重要性。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存在着豐富的資源,群眾也擁有強大的能力,來創造美好的生活。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爆發沖突的風險,這一風險真實存在,但如果我們能夠精誠合作,我們就有機會消弭這一風險,并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對 話

Q:如何能保持好奇心并不斷探索

施一公:科學家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入科研領域的,而我的興趣則源于對自然的純粹熱愛和純粹好奇,以及對自然和無邊未知世界的想象。在過去的30-40年裡,正是這種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探索未知的欲望,支撐我一路走來。

生如夏花,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我們在地球上的生命不過轉瞬,整個人類文明在宇宙的曆史中可能也隻是過眼雲煙。很多人問,活着是為了什麼?我們在地球上應該幹什麼?對我個人而言,活着是為了探索未知,看看人類能有多強大,看看我們可以在未知世界探索得多遠。

瑞·達利歐:保持好奇心并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的秘訣是渴望。這是一種想要了解世界如何運轉的激情。我在《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一書中便讨論了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将求知欲轉化為行動,利用對世界運作方式的了解,依據現實進行實驗,并将其轉化為能産生結果的行動,這就是創新者的心理。

好奇心也是一種探險家心理。正如施一公教授之前所提到的,有些人會因為懼怕外界批評或者希望得到外界認可而受到影響,這不會困擾創新者,因為創新者不需要被認可。相反,他們幾乎隻專注于探索,發現錯誤本身就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通過探索的旅程,個人能夠成長,能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進而産生滿足感,我認為,這應該是每個人的目标。

Q:如何培養高素質人才

瑞·達利歐:教育是一切的起點,它包含對科學和藝術的了解,還能幫助人們彼此相處,互相培養文明行為。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一種是擷取知識的教育,即技能教育。另一種是培養原創思維的教育。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或許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但另一種類型的優質教育,則是教人進行創新性思考,二者的差別對創新非常重要。因為學習已經學到的東西,對未來的創新并無幫助,盡管這是未來創新的基礎。

從大曆史觀看教育,還能看到這樣一種模式:我們可以從唐、宋等王朝的經曆中學習到,要利用龐大的人口基礎:要讓社會向最多的人開放,創造任人唯賢的制度,以便識别和提拔創新者,使之發揮支援作用。你不知道人才将來自哪裡,是以,這是一種包括培養創新精神和好奇心的教育,而不僅是擷取知識。這需要人們與衆不同,需要創新,需要冒險精神。它需要從最大比例的人口中抽取人才,看看創新人才來自哪裡。

施一公:教育對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必需的。我們應該因材施教,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模式。對于像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來說,教育改革尤為重要。為了中國的進步,為了中國的科技創新,為了中國下一代青年人才的培養,中國必須堅持不懈地探索教育改革。這是唯一的出路。試想:在一個有14億人口的國家,如果隻有一套僵化的教育形式,一兩種或幾種僵化的考試形式,那将嚴重限制能培養、教育和提供機會的學生的類型。

是以,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應該始終保持教育改革勢頭,這也是我們聯合社會各界人士組建全新的西湖大學的原因之一。為了實作多樣性,應該給教育機構更大的自由,讓教育機構嘗試不同的東西。這對年輕一代的學生非常有利。

Q:個人應如何更好地實作自身以及社會價值

瑞·達利歐:我們可以将人生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學習,這個階段我們依靠别人;第二階段是聚焦于工作,我們成為身邊人的依靠,試圖獲得成功;然後就是他目前所處的人生最後一個階段,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傳遞給下一代,超越自我。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身與社會是相連的,那麼他會很自然地用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處在其他階段的人,提高他們的能力。我的兒子麥修11歲時,來到北京史家胡同國小學習,他發現有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孤兒沒有做手術的機會,于是他參與了對孤兒的救助。我也受到麥修的影響,開始投身于慈善事業。隻為自己積累财富,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腐敗。

當然,這存在一個自然進化過程,你要先照顧好自己,然後當你不再需要為自己積累更多、有幫助他人的能力時,再去行動。行動有多種方式,可以是用慈善方式進行捐贈幫助,也可以是通過傳遞自身學到的知識和擁有的原則。

施一公:合作能夠幫助人們實作價值,比如西湖大學就是企業家和科學家合作的結晶。從一開始,科學家們就想要建立一所全新的大學,但我們如果想單獨做這件事,壓根沒有成功的機會。是以,我們尋求幫助,與一群充滿激情和動力的企業家合作。他們中有投資者,有企業家。大家一起創造奇迹,就是精誠合作的很好的例子。

瑞·達利歐:最令人興奮和最有成效的合作是了解差異、調和差異、調和不同的視角。關于差異,人們往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種态度是因為存在分歧而生氣,但很顯然創新者和那些追求真相的人不會這麼做。他們對差異有一種心理上的好奇。

施一公:要建立有效的合作,需要從合作者那裡獲得互補性的專業知識。是以理想情況下,無論是在科學、商業還是其他方面,最好是具有互補性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進行讨論和頭腦風暴,批判性地思考他們的設想,最終達成合理的共識。

Q:個人如何應對變化中的世界

瑞·達利歐:這完全是一個态度問題。如果你把生活看成一場冒險,你就會接受人生會有起起落落的事實,而所有這些起起落落都隻是現實的反映。保持對現實的好奇心,思考如何與現實互動,盡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冒險。保持好奇心和冒險精神,才能應對變化的世界。你會發現,與沒有這種态度的人相比,你的生活會更有價值。

施一公:保持冷靜,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便足以應對變化中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持續變化,發展速度一年年增快,知識在以非常快的速度積累。科學家每天翻閱期刊,都會發現海量的知識,他們沒有時間閱讀這麼多論文,因為還要做自己的科研。這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焦慮。但事實上,我們用不着焦慮,要保持冷靜,做好正在做的事就好。

我始終相信,隻要在自己的專業上,在自己的研究領域裡足夠努力,花時間閱讀直接相關的材料,而不是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快速積累的知識感到恐慌。保持對身邊的事物變化的敏銳度,把你正在做的事情真正做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