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由一幅動圖揭示美軍為何在太平洋戰争中槍殺日軍戰俘?

作者:橘皮文書

以下這幅太平洋戰争畫面曾經引起巨大争議。

美軍槍殺日軍戰俘的場景

圖為西方二戰紀錄片《太平洋戰争》中的一組真實鏡頭。它記叙了1944年在太平洋戰争硫磺島戰役中數名美軍圍剿山洞中一名日軍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美軍先向洞内投擲白磷手雷然後等待不堪忍受火燒和煙熏的日軍跑出洞穴。

而當一名被炸傷的日軍本能地跑出洞外時,出人意料的場面發生了:一名美軍堂而皇之地在美軍随軍記者的錄影機面前毫不猶豫地射殺了已經毫無反抗能力的日軍士兵。

雖然這幅畫面曾經引起巨大争議,美軍也隻是在太平洋戰争結束幾十年以後才公布了這段影像資料。但是橘皮認為這幅場景恰恰揭示出硫磺島戰役後期美軍内部盡人皆知的一個真相:那就是被“不講武德”的日軍刺激到“惱羞成怒”的美軍已經完全失去了耐心,不再想抓日軍俘虜,隻想置每一名日軍于死地。

一向号稱嚴格遵守日内瓦公約的美軍為何在硫磺島戰役中槍殺俘虜呢?其實造成這一切後果的恰恰是駐守硫磺島的日軍自釀苦酒。

美軍嬉笑地轟炸日軍洞穴

首先,美軍在曠日持久的戰役後期恍然大悟,堅守硫磺島的日軍并不以戰役取勝為目的,而是在栗林忠道這類日軍指揮官的“教唆”下以盡量多殺死美軍為目的。日本當時的戰略已經從稱霸亞洲退縮到在局部戰場上盡量造成美軍傷亡而讓美軍打消侵占日本本土的意願。日軍這種在美軍看來“死皮賴臉”的打法與美軍對戰争的理念完全不同。同時日軍的戰略也收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也就是從硫磺島戰役之後,美國開始認真評估登陸日本本土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最終造成美國決定動用原子彈攻擊日本本土!

被美軍要求脫光衣物投降的日軍士兵

第二,日軍在硫磺島及其他戰役中經常以詐傷、詐降欺騙誘惑靠近的美軍并與之同歸于盡。更有甚者,有很多美軍的醫護兵在試圖解救日軍傷員的時候反而被躲在附近的日軍狙擊手射殺。而且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狙擊手重點射殺美軍醫護人員(這在世界戰争曆史上絕無僅有),以至于開始還用紅十字頭盔及辨別以示差別的美軍醫護兵到後期反而不佩戴這些标志會更安全。總結下來,日軍在美軍眼裡還是缺乏“武德”。

由一幅動圖揭示美軍為何在太平洋戰争中槍殺日軍戰俘?

美軍在哈爾西的旗艦上圍觀一名日軍俘虜用藥水消毒

第三,日軍此時在太平洋戰争中對待盟軍戰俘的惡劣事迹已經在美軍中傳開,比如日軍虐待盟軍戰俘的巴丹死亡行軍、日軍烹煮食用美軍戰俘等惡性虐待事件徹底激化了美軍的情緒。日軍在戰場上從來看不起戰俘,因為他們的士兵手冊中将投降列為恥辱,而更不把對手俘虜當人看待。有趣的是太平洋戰争中,美日雙方士兵都是對方為劣等民族,戰場上充斥着人種歧視與偏見。而日軍以未加入日内瓦公約為由而肆意殘害戰俘更加激起了美軍對日軍的仇視。自從瓜達卡納爾戰役之後,美軍各部槍殺日軍戰俘,有意不留日軍活口的案例已經成上升趨勢。

由一幅動圖揭示美軍為何在太平洋戰争中槍殺日軍戰俘?

美軍審問幸存日軍戰俘

第四、硫磺島戰役曠日持久,是太平洋戰役中,美軍傷亡總數首次超過日軍的戰役(死亡數低于日軍),而這種傷亡有很大一部分在美軍看來完全是日軍卑鄙下流的戰法導緻,是典型的“勝之不武”。所謂新仇舊恨相疊加,美軍終于在戰場上對日軍俘虜展開報複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一幅動圖揭示美軍為何在太平洋戰争中槍殺日軍戰俘?

美軍在洞穴前圍剿日軍

綜合以上諸多原因,美軍在硫磺島射殺日軍戰俘,不再抓活口的做法一時盛行,指揮官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毫無辦法。不過,像這幅畫面這樣,美軍當着鏡頭直接射殺俘虜還是極為罕見的。該美軍射殺俘虜後,俘虜還在挪動,還有那麼一口氣,而這位美軍士兵已經迫不及待在收集戰利品了。#謠零零計劃#